入秋的紫禁城,槐树落英铺了长阶,风一吹便卷起细碎的金黄,落在养心殿的窗纱上,添了几分寂寥。甄嬛刚看完弘曕送来的赈灾奏折,便见苏培盛捧着一个锦盒进来,神色带着几分谨慎。
“太后,这是从果郡王旧府整理出来的遗物,管事嬷嬷不敢擅自处置,特意送来请您过目。”苏培盛将锦盒放在案上,缓缓打开。
盒中并无贵重器物,只有一本泛黄的诗集,扉页上是允礼的字迹,笔锋温润,写着“莞莞亲启”四字。甄嬛指尖轻触那字迹,心头一阵酸涩,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那个在杏花微雨中,为她吟诵“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的男子。
她翻开诗集,里面夹着一张小小的梅花笺,笺上画着一朵含苞待放的玉兰花,笔触稚嫩,竟是弘曕幼时所画。甄嬛想起弘曕五岁那年,偷偷跟着她去果郡王旧府,在书房里模仿允礼的样子画画,还说要把最好的画送给“额娘和父王”。
“当年的事,皇上如今可知晓全部?”甄嬛合上诗集,声音平静得听不出情绪。
苏培盛躬身回道:“回太后,皇上登基后,奴才曾将当年的隐情简略禀报过,只是关于您与果郡王的过往,奴才不敢细说。”
甄嬛点点头,眼底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罢了,不说也好。有些事,知道得太清楚,反而会徒增烦恼。”
正说着,沈若微端着一碗冰糖雪梨羹进来,见甄嬛神色落寞,便轻声道:“太后,这是奴婢亲手炖的,您尝尝,润润嗓子。”
甄嬛接过碗,舀了一勺,清甜的滋味在口中化开,驱散了几分心头的酸涩。“你近来在储秀宫,可还习惯?”她看向沈若微,见她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不复初见时的怯懦。
“回太后,奴婢很好。宁妃娘娘走后,奴婢便搬到了咸福宫,与几位姐妹一同居住,平日里抄抄经,学学规矩,倒也清净。”沈若微垂眸回道,语气带着几分感激,“多亏了太后的照拂,奴婢才能在宫中安稳度日。”
甄嬛笑了笑:“你是眉庄的侄女,哀家自然不会让你受委屈。只是宫中人心复杂,你性子单纯,凡事多留个心眼,莫要轻易相信他人。”
沈若微连忙点头:“奴婢谨记太后教诲。”
话音刚落,殿外传来宫女的声音:“太后,皇孙永琰求见。”
甄嬛眼中顿时染上笑意,连忙道:“让他进来。”
永琰穿着一身宝蓝色的小朝服,蹦蹦跳跳地跑进来,扑到甄嬛怀里:“皇祖母!儿臣今日在御书房背会了《论语》,父皇还夸儿臣了呢!”
甄嬛抱着他,轻轻揉了揉他的头:“永琰真乖。快坐,皇祖母给你留了桂花糕。”
永琰坐在甄嬛身边,拿起一块桂花糕,小口小口地吃着,忽然抬头问道:“皇祖母,儿臣昨天听太监伯伯说,果郡王是个很厉害的人,他是不是皇祖母的好朋友?”
甄嬛的心猛地一紧,随即温柔地抚摸着永琰的头:“是,果郡王是皇祖母很重要的朋友,他也是个很好的人,只是去了很远的地方。”
“那他还会回来吗?”永琰眨着一双清澈的眼睛,满是期待地问道。
甄嬛沉默片刻,摇了摇头,声音带着几分哽咽:“不会了。但他会在天上看着永琰,看着皇上,看着这江山太平。”
永琰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不再追问,只是依偎在甄嬛怀里,继续吃着桂花糕。甄嬛抱着他,望着窗外飘落的槐叶,心中满是感慨。
她这一生,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失去了太多的亲人与挚友,可也收获了弘曕的孝顺,永琰的陪伴,还有沈若微带来的、属于眉庄的念想。或许,这就是命运的补偿,让她在历经磨难后,能拥有一份平静与温暖。
夕阳渐渐落下,将养心殿的影子拉得很长。甄嬛抱着永琰,静静地坐在窗边,听着殿外的风声,感受着怀中的温暖。她知道,这紫禁城的高墙,困住了她的一生,却也给了她守护亲人、守护江山的责任。
往后的岁月,她会继续坐在这个位置上,看着弘曕做一个明君,看着永琰慢慢长大,看着这江山社稷长治久安。而那些逝去的人,他们的身影,会永远留在她的心底,化作她前行的力量。
深庭槐影,岁月悠长,属于甄嬛的故事,还在这红墙之内,缓缓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