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紫禁城,丹枫似火,映得红墙愈发厚重。甄嬛带着沈若微与永琰在御花园赏枫,脚下踩着松软的落叶,发出沙沙的轻响。永琰追着一只彩蝶跑远,沈若微则陪在甄嬛身侧,手中捧着一件素色披风。
“太后,天气渐凉,您披上吧。”沈若微将披风轻轻搭在甄嬛肩上,语气恭敬又带着几分关切。
甄嬛拢了拢披风,目光落在不远处的枫树上,叶片被霜染得通红,像极了当年眉庄宫中那盏红烛燃尽时的余烬。“若微,你可知这枫树为何深秋才红?”她忽然开口问道。
沈若微愣了愣,思索片刻后回道:“回太后,奴婢听闻,是因秋日霜寒,枫叶才褪去翠绿,染上丹红,许是为了抵御严寒吧。”
甄嬛笑了笑,眼底带着几分深意:“你说得不错。这枫叶,倒像极了宫中的女子,唯有历经风雨霜寒,才能褪去青涩,守住自己的一方天地。只是,这红得热烈,也红得寂寥。”
沈若微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心中却想起了入宫后的种种。她初入宫时,胆小怯懦,多亏了宁妃娘娘的庇护与太后的照拂,才渐渐站稳脚跟。她知道,这宫中的安稳,从来都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
正说着,永琰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手中拿着一片最大的枫叶:“皇祖母,您看!这片枫叶最红,儿臣送给您!”
甄嬛接过枫叶,轻轻抚摸着叶片上的纹路,眼中满是慈爱:“永琰真乖。这片枫叶,皇祖母会好好收着。”
她将枫叶递给沈若微:“你去取个锦盒来,把这片枫叶装好,放在哀家的书房里。”
“是,奴婢遵命。”沈若微接过枫叶,转身离去。
永琰依偎在甄嬛身边,仰着小脸问道:“皇祖母,儿臣昨天听先生讲,当年有位很厉害的惠妃娘娘,她是不是皇祖母的好朋友?”
甄嬛心中一暖,没想到永琰会突然提起眉庄。她蹲下身,握住永琰的小手:“是,惠妃娘娘是皇祖母最好的姐妹,她温柔贤淑,才情出众,只是可惜,她走得太早了。”
“那她是不是和果郡王一样,去了天上?”永琰问道。
甄嬛点点头,眼眶微微泛红:“是,他们都在天上,看着永琰,看着这江山太平。”
永琰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认真地说:“皇祖母放心,儿臣以后会好好读书,将来像父皇一样,做一个明君,守护这江山,也守护皇祖母。”
甄嬛闻言,心中满是欣慰,轻轻揉了揉永琰的头:“好,皇祖母相信你。”
这时,苏培盛匆匆走来,神色凝重地说:“太后,皇上派人来请,说边关传来急报,蒙古部落蠢蠢欲动,似有异动。”
甄嬛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她站起身,望着远方的宫墙,眼神变得锐利起来:“知道了。你先带永琰回宫,哀家这就去养心殿见皇上。”
“是,奴才遵命。”苏培盛躬身应道。
甄嬛快步走向养心殿,心中思绪万千。她知道,这平静的日子,或许又要被打破了。蒙古部落一直是朝廷的隐患,当年先帝在位时,便多次派兵征讨,如今他们再次异动,定然是有所图谋。
走进养心殿,弘曕正站在殿内踱步,神色焦虑。见甄嬛进来,他连忙上前:“母后,您可来了。边关急报,蒙古部落集结兵力,屯兵边境,似有入侵之意。”
甄嬛坐在榻上,示意弘曕也坐下:“可有查明他们的意图?是单纯的挑衅,还是有其他势力暗中支持?”
“目前尚未查明,只是密探回报,蒙古部落的首领近日与前朝余孽有过接触。”弘曕说道,“儿臣想派兵前往边关,震慑蒙古部落,若他们执意入侵,便一举将其剿灭。”
甄嬛沉默片刻,摇了摇头:“不可。蒙古部落民风彪悍,且地形复杂,若贸然出兵,恐会陷入持久战,损耗国力。你可先派使者前往蒙古部落,安抚他们的情绪,了解他们的意图,同时加强边关防御,做好万全准备。”
“可若是他们不接受安抚,执意入侵怎么办?”弘曕担忧地问道。
“那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甄嬛的声音坚定,“哀家会让内务府调拨粮草,支援边关。你是大清朝的皇帝,遇事需冷静沉着,切不可意气用事。”
弘曕点点头,心中安定了许多:“儿臣明白母后的意思,儿臣这就去安排。”
弘曕离开后,甄嬛坐在养心殿里,久久没有说话。她知道,这场风波,注定不会轻易平息。但她相信,只要弘曕能保持冷静,运筹帷幄,定能化解这场危机。
窗外的枫叶还在飘落,红得似火,却也带着几分萧瑟。甄嬛望着窗外,心中默默念道:眉庄,允礼,澜依,你们放心,哀家会与弘曕一同,守护好这江山,守护好我们曾经的一切。
霜染丹枫,风起紫禁城,一场新的风波,已然悄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