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了,紫禁城的宫灯次第熄灭,只余下养心殿外几盏孤零零的灯笼,在风中微微摇曳,将我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我捧着刚沏好的参茶,轻手轻脚地走进暖阁,太后正坐在窗边,望着窗外的月色出神,鬓边的银发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
“太后,夜深了,喝杯参茶暖暖身子吧。”我将参茶放在案上,躬身退到一旁。
太后点点头,端起参茶,却没有喝,只是任由茶烟袅袅升起,模糊了她的眉眼。“培盛,你跟着哀家多少年了?”她忽然开口,声音带着几分沙哑。
我心中一动,仔细算来,竟已有三十余载。“回太后,奴才自您入宫那年起,便一直跟在您身边,算起来,已有三十三年了。”
“三十三年……”太后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怅然,“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是物是人非。当年初入宫的情景,仿佛还在昨日,可如今,却只剩下哀家一个人了。”
我垂下头,不敢接话。这些年,我看着太后从一个天真烂漫的莞贵人,一步步走到如今的太后之位,其中的艰辛与苦楚,旁人或许不知,我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失去了最好的姐妹,失去了最爱的人,双手也曾沾染过鲜血,可她从未抱怨过,只是默默承受着一切,为了皇上,为了这江山社稷。
“培盛,你还记得当年在碎玉轩,眉庄为哀家送安胎药的情景吗?”太后忽然问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怀念。
我连忙回道:“奴才记得。那日大雪,惠妃娘娘冒着风雪前来,冻得手脚冰凉,却还惦记着太后的身子。”
“是啊,”太后笑了笑,眼中却泛起了泪光,“眉庄总是这样,事事都为哀家着想。可哀家,却没能护好她,让她落得个油尽灯枯的下场。”
“太后,您不必自责。”我轻声安慰道,“惠妃娘娘是自愿为您挡下那杯毒酒,她若泉下有知,定会理解您的苦衷。”
太后摇摇头,将参茶放在案上,目光落在窗外的宫灯上:“你可知,这宫中的宫灯,看似明亮,实则照不亮人心。多少人为了权力、地位,不择手段,相互算计,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哀家这一辈子,见过太多的阴谋诡计,也经历过太多的生死离别,有时候,真的觉得很累。”
我心中一酸,太后看似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可她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却无人能懂。“太后,您还有皇上,还有皇孙,他们都很孝顺您,您不必如此伤感。”
“是啊,哀家还有弘曕,还有永琰。”太后的眼神渐渐变得坚定起来,“为了他们,哀家就算再累,也要坚持下去。这紫禁城的风波,从未真正平息过,哀家必须为他们扫清一切障碍,让他们能安安稳稳地坐在这个位置上。”
我看着太后,心中满是敬佩。她就像这紫禁城的灯塔,无论遇到多大的风雨,都始终屹立不倒,为皇上,为这江山社稷指引方向。
“培盛,”太后忽然看向我,眼神中带着几分郑重,“当年的事,你都知道。哀家希望你能永远守住这个秘密,不要让任何人知道弘曕的真实身份,包括他自己。”
我连忙跪倒在地:“奴才遵命!奴才此生定当守口如瓶,绝不让任何人知晓这个秘密,若有半句泄露,甘受天打雷劈!”
太后扶起我,拍了拍我的手背:“起来吧。这些年,辛苦你了。哀家知道,你是真心为哀家着想,为皇上着想。”
“奴才不敢当。”我躬身回道,“能为太后和皇上效力,是奴才的荣幸。”
太后点点头,再次望向窗外的月色:“夜深了,你也下去休息吧。”
“是,奴才告退。”我躬身退下,轻轻关上了暖阁的门。
走出养心殿,夜风吹在身上,带着几分寒意。我抬头望向天空,月色清冷,星光稀疏,就像这紫禁城的人心,难以捉摸。
三十三年来,我见证了太后的崛起与辉煌,也见证了她的痛苦与孤独。我知道,她这一辈子,活得很累,可她却从未放弃过。她用自己的一生,守护着她所爱的人,守护着这江山社稷。
我想,这或许就是太后的宿命。她注定要被困在这朱墙之内,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书写属于她的传奇。而我,会一直陪在她身边,为她效力,为她守护这个秘密,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
宫灯影里,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天真烂漫的莞贵人,也看到了如今这个威严而孤独的太后。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唯有这紫禁城的宫灯,还在默默地见证着一切,见证着这红墙之内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