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树科技”研发中心的灯光在雨夜里亮如白昼。这里的每一台设备、每一份试剂,都源自林玉晓过去几年所有的积累——她早期开发的“飞鸽”“黄甲”两款应用所带来的全部盈利,以及她个人多年的储蓄。没有家族资金,没有外部投资,这是完全属于她和她团队的技术理想国。
实验室中央,林玉晓穿着一件洗得微旧的深灰色T恤,工装裤的侧袋里别着一支便携式光谱仪。她刚刚结束与生产链上游供应商的电话,语气冷静而不容妥协。转过身,她的目光落在实验台那枚不足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离火”。
“晓姐,”负责材料研发的赵教授声音压抑着激动,将最终测试报告递过来,“数据出来了……指向性传播误差,接近于零。”
示波器屏幕上,那道象征定向信号传播的波形稳定得近乎一条直线。这意味着,“离火”芯片发出的信号如同被无形导管约束的激光,只朝预设的接收端传播,能量几乎无损,信息几乎不可截获。
实验室里寂静无声。围在周围的团队成员——全是她在华安时期的学长学姐——彼此交换着眼神,没有人欢呼,但每个人眼底都映着屏息的光。
林玉晓接过报告,迅速扫过关键参数。她的表情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唇角微微收紧,随即抬起眼,声音清晰而平稳:
“数据加密存档,级别‘零’。”她看向站在一旁的沈静——她在电子工程系的学姐,如今的首席运营官,“静姐,通知法务和知识产权团队,十五分钟后一号会议室集合。”
她的视线扫过全场:
“我们要在所有人反应过来之前,为‘离火’和它代表的所有可能性,筑起一道专利高墙——不留一丝缝隙。”
窗外雨声渐歇,城市霓虹在玻璃上晕开模糊的光影。实验室里,林玉晓微微收拢手指。
“飞鸽”和“黄甲”的时代已经过去,它们完成了使命,为她换来了通往未来的第一张船票。而现在——“离火”已成,鹰眼将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