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科技基金”百亿资金的投入,在凌薇的决策下,以惊人的效率启动。秦屿领衔的团队展现出顶级的专业素养,资金迅速到位,全球范围内的技术扫描和并购谈判同步展开。贺珩方面也如约提供了必要的政策信息和高层协调,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扫清了障碍。
这一次,凌薇没有选择大张旗鼓的宣传。项目的启动异常低调,所有的签约和布局都在专业层面高效进行。然而,如此庞大的资金流向一个特定的民生领域,不可能完全密不透风。一些嗅觉敏锐的财经媒体和关注西部发展的智库,还是捕捉到了风声。
起初,舆论是谨慎和观望的。毕竟,百亿资金投入一个公认的“投入大、见效慢、商业回报低”的领域,在很多人看来,更像是一场豪赌或是别有用心的商业作秀。一些境外媒体甚至再次老调重弹,质疑凌薇的资金来源和真实目的。
但很快,随着“清源计划”的细节逐渐披露,舆论的风向开始发生微妙而坚定的转变。
先是国内几家权威的科技媒体,披露了“清源基金”与数家在全球水处理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实验室和公司达成战略合作的消息,其中不乏一些之前因成本过高而难以商业化的前沿技术。报道重点突出了这些技术的突破性和对解决特定地区水困境的针对性。
紧接着,几位在学术界德高望重的环境工程院士和水利专家,在非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对“清源计划”的技术路径表示了高度认可,认为其“兼具前瞻性与实用性,若成功,将对我国乃至全球的缺水地区产生深远影响”。这些评价通过业内人士的渠道,逐渐在圈层内扩散。
最具有说服力的,则是一组来自西北项目地的实地报道。一家颇具公信力的央媒旗下深度报道栏目,以纪录片的形式,跟拍了“清源计划”首批技术团队入驻、进行地质勘测、与当地政府和居民沟通的全过程。镜头没有刻意煽情,只是真实记录了技术人员在恶劣环境下的严谨工作,以及当地百姓眼中那朴素而炽热的期盼。
纪录片播出后,悄然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反响。人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商业计划,而是实实在在为解决民生痛点的努力。凌薇和“无限愉悦”的名字,第一次与“社会责任”、“科技报国”、“解决卡脖子难题”这些厚重的词汇紧密联系在一起。
【叮!检测到‘清源计划’获得广泛社会认同与赞誉,宿主声望大幅提升,获得深层次精神愉悦与成就感!】
【愉悦值持续增加!解锁状态:『民心所向』(被动)——宿主及旗下产业在国内的公众好感度与信任度获得显著提升,负面舆论抗性增强。】
网络上的评论风向彻底逆转:
“之前还以为凌女王只会买买买,没想到闷声干大事!”
“这才是企业家该有的格局!解决真问题,比搞什么饭圈文化强一万倍!”
“黑子们出来走两步?看看什么叫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虽然不懂技术,但看到老乡们期待的眼神,我粉了!无限愉悦,有点东西!”
甚至之前一些对凌薇“高调”作风颇有微词的传统媒体,也纷纷发表评论员文章,赞扬这种“将资本投向国家最需要领域”的担当精神。
这股悄然兴起的正面舆论浪潮,其力量开始显现。之前在国际上给“无限愉悦”使绊子的“黑石资本”等势力,突然发现他们散播的负面消息如同石沉大海,再也激不起半点水花。甚至有一些与他们有合作的国际机构,开始重新评估与“无限愉悦”对立的风险,态度变得谨慎起来。
而在京城那个静谧的四合院茶室里,贺珩将一份内部舆情简报递给凌薇,脸上带着一丝难得的、发自内心的笑意:
“凌总,你这‘清源计划’一出,可是无声处听惊雷。现在上面不少老前辈,都在夸你这件事做得漂亮,有远见,有担当。”他顿了顿,语气意味深长,“这比投入几千亿搞几个商业地产,分量重得多。”
凌薇接过简报,只是淡淡地扫了一眼,并无太多得意之色:“能解决一点实际问题,就好。愉悦的根源,在于创造价值。”
贺珩深深看了她一眼,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也烟消云散。他彻底明白,凌薇的“愉悦”之道,格局之大,已远超寻常的商业博弈,直指家国天下与民生根本。与这样的人合作,不仅是利益共赢,更是一种志同道合。
“西北那边,第一批示范工程很快会动工。”贺珩主动提及,“有什么需要协调的,随时开口。这件事,必须做成,做好。”
这已不仅仅是支持,更是一种承诺。
凌薇举杯示意:“有劳贺先生费心。”
她站在茶室的窗边,看着庭院中历经风雨的苍松翠柏。百亿资金的投入,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突破的可能,更是一种无形的、弥足珍贵的“势”。这种由民心认可和顶层赞许汇聚而成的“势”,将成为她“愉悦”帝国最坚实的护城河。
这笔钱,花得值。这种建立在解决真实痛苦、推动社会进步基础上的愉悦,远比购买任何奢侈品都更加深沉和持久。
“清源计划”的涟漪,才刚刚开始荡漾。而凌薇知道,这仅仅是她用“愉悦”改变世界的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多领域,等待她去探索,去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