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CU的沉静走出,元湘薇陪着师律踏入了精神病院的青少年儿童区。这里没有临终的凝重,却弥漫着另一种无形的压抑——孩子们或沉默寡言、眼神涣散,或焦躁不安、哭闹不止,空气中满是失控的情绪张力。师律取出随身的寒月琵琶,琴身泛着清冽的银辉,与清音琴的温润截然不同,却藏着穿透阴霾的力量。
“试试用琵琶的韵律,唤醒他们心底的光亮。”元湘薇轻声提议,在角落找了个位置坐下,目光温柔地注视着孩子们。
师律深吸一口气,指尖轻挑琴弦。初时,寒月琵琶的旋律清越如月下流泉,带着安抚的暖意;遇着焦躁哭闹的孩子,他便转调为轻快灵动的节奏,似林间鸟鸣、溪涧叮咚;面对沉默自闭的少年,旋律又变得深沉婉转,如低语般倾诉着理解与接纳。
奇迹渐渐发生——哭闹的孩子停下了嘶吼,睁着好奇的眼睛望向师律手中的琵琶;沉默的少年缓缓抬起头,眼神里有了一丝光亮;原本蜷缩在角落的孩子,悄悄挪动脚步,围拢到他身边。元湘薇适时走上前,轻声引导孩子们跟着旋律拍手、哼唱,冰冷的病房里,渐渐有了生机与欢笑。
日复一日,寒月琵琶的旋律成了病区的日常。师律的琴艺愈发精湛,能精准捕捉每个孩子的情绪波动,用不同的曲调疏导他们的郁结——时而如春风拂面,化解焦虑;时而如星光闪烁,点亮希望;时而如细雨绵绵,滋润封闭的心灵。孩子们越来越依赖这琵琶声,原本阴郁的眼神渐渐变得澄澈,沉默的少年开始主动交流,焦躁的孩童也学会了平静表达。
院方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疗愈向来棘手,师律的五音疗愈却成效显著,不仅改善了孩子们的状态,更让许多家庭看到了希望。月末,院长亲自送上一份3000年的长期合约:“师先生,您的琵琶声是孩子们的救赎,恳请您留下,用音乐陪伴他们成长。”
合约上的佣金丰厚依旧,更让师律动容的是孩子们眼中的依恋与信任。他毫不犹豫地签下名字,指尖落下的瞬间,周围响起孩子们稚嫩的掌声。师律抬头,望见元湘薇眼中的欣慰,也看到自己心中的戾气早已烟消云散——原来,音乐的力量不仅能抚慰临终者的安宁,更能救赎迷失的童心。
“妈,我找到了真正属于我的舞台。”师律握紧寒月琵琶,声音里满是笃定与喜悦。
元湘薇含笑点头,看着孩子们围上来叽叽喳喳地问着“下次还能弹吗”,眼中满是温情:“这才是你音乐的归宿,用琴音治愈人心,比任何名利都更有分量。”
寒月琵琶的旋律再次在病区响起,伴着孩子们的欢笑,悠长而温暖。3000年的合约,是两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两段功德无量的旅程。师律知道,往后的岁月里,他将带着清音琴、忘忧琴与寒月琵琶,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用最纯粹的音乐,传递治愈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