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导演的热情持续了近十分钟,核心意思却很明确:除了瓷与美,节目组还在力邀俄、法、英,甚至希望能说服一向低调的印加入。“七国代表,七大文明圈,想想都让人激动!”导演的声音透过听筒都带着颤音,“瓷先生,您愿意做我们的‘破冰人’吗?先给其他几位递个话?”
瓷挂了电话,美立刻凑上来:“听着像是要搞个‘联合国分署’综艺?”
“或许吧。”瓷望着窗外渐沉的暮色,“但导演说得没错,若能集齐这几位,确实能让节目跳出一般娱乐综艺的范畴。”他拿出终端,翻到俄的联系方式,犹豫片刻还是敲了条消息过去——【星瀚传媒的《文明同居日记》,你收到邀约了吗?】
几乎是秒回。俄的消息向来简洁:【收到。垃圾节目,没兴趣。】
瓷失笑,正想再劝,美却突然笑出声:“我赌五美元,他最后肯定会来。”见瓷看他,美挑眉解释,“上周我去参加北极理事会会议,撞见他对着自家青少年文化论坛的报告叹气——现在的年轻人宁愿追韩流也不想听他讲二战历史,他比谁都急着找个新平台呢。”
瓷没接话,转而点开了与法的对话框。法的回复则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综艺?听起来很有趣!但节目组能保证提供米其林级别的厨房吗?还有我的红酒收藏需要专门的恒温柜,这点做不到的话,恕我无法从命。】
瓷揉了揉眉心,觉得这档节目还没开拍,就已经能预料到会有多“热闹”。
两天后,星瀚传媒正式公布了嘉宾名单,舆论瞬间炸开了锅。
#文明同居日记嘉宾阵容# 的词条以火箭速度冲上热搜第一,点进去的网友都被名单惊得说不出话——瓷、美、俄、法、英赫然在列,甚至连一直以“神秘”著称的印也出现在名单末尾,备注着“特邀飞行嘉宾”。
“这阵容是我能免费看的吗?”
“救命,让美和俄住一个屋檐下,节目组是想直播第三次世界大战吗?”
“盲猜法和英会天天为‘谁的烹饪更代表欧洲’吵架,瓷大概是来当和事佬的”
“只有我好奇印会带多少香料过来吗?”
网络上的讨论如火如荼,嘉宾们却已陆续抵达节目组安排的别墅。这是一栋位于市郊的独栋建筑,自带花园和露天泳池,每个房间都配备了独立卫浴,却刻意将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得极大——开放式厨房连着客厅,餐厅正对着落地窗,显然是为了方便镜头捕捉互动。
第一个到的是法。她拖着三个巨大的行李箱,刚进门就对着客厅的水晶吊灯点评:“品味尚可,但这墙面配色太沉闷了,需要挂几幅印象派画作提亮。”说着便从箱子里抽出一卷莫奈的复刻画,自顾自地往墙上比划。
紧随其后的是英,他手里拎着一个复古皮箱,看到法在墙上乱贴东西,立刻皱眉:“喂,这是公共空间,不是你家画廊。”
“总比空着像个仓库好。”法瞥他一眼,“还是说,你们大英帝国的审美,只停留在下午茶瓷器上?嗯?你说呢,伪绅士?”
“至少比某些只会用香水掩盖艺术贫瘠的国家强。”英放下箱子,语气针锋相对。
两人正吵得不可开交,门被推开,俄走了进来。他穿着厚重的军绿色外套,肩上还落着点未化的雪,看到客厅里剑拔弩张的两人,只是冷冷地“哼”了一声:“吵够了就把地方腾出来,我带的伏特加需要冰桶。”
法和英对视一眼,暂时休战——跟俄比起来,对方至少不会动不动就把“西伯利亚寒流”挂在脸上。
下午三点,瓷抵达时,别墅里已经弥漫着奇妙的气氛:法在厨房检查烤箱温度,英坐在沙发上翻着《泰晤士报》假装看报,实则用余光监视法的一举一动,俄则靠在露台栏杆上抽烟,眼神落在远处的树林里不知在想什么。
“来了。”俄率先回头,烟蒂在烟灰缸里摁灭,“比预计晚了十分钟。”
“路上遇到点堵车。”瓷笑了笑,将带来的茶叶和一套便携茶具放在茶几上,“想着大家可能会需要点茶水解腻。”
他刚放下东西,门外就传来一阵夸张的脚步声,美抱着一个巨大的冲浪板冲了进来,身后跟着扛着摄像机的跟拍摄像组。“抱歉来晚了!”美把冲浪板往墙角一靠,笑容灿烂,“刚在海边试了下新板子,顺手给大家带了点夏威夷果——别客气,随便吃!”
客厅里的气氛有瞬间的凝滞。法嫌弃地看着美随手扔在地毯上的坚果袋,英皱着眉掸了掸并不存在的灰尘,俄的眼神则在那冲浪板上停顿了两秒,似乎在估算它能承受多大的压力。
瓷适时地拿起茶壶:“我去烧点水,大家想喝什么茶?龙井还是祁门红?”
“有红茶吗?加奶加方糖的那种。”英立刻接话。
“我要喝伯爵茶,谢谢。”法补充道。
俄摆摆手:“不用,我等我的伏特加冰好。”
美则凑过来:“honey~有冰可乐吗?茶什么的太养生了,不符合我的人设。”
瓷无奈地摇摇头,转身走向厨房。摄像机无声地记录着这一幕:五个性格迥异的身影在同一空间里移动,空气中没有硝烟,却处处透着无形的张力。
而此时,别墅门口,一个穿着纱丽的身影正犹豫着要不要按下门铃。印看着手机上节目组发来的“欢迎加入”消息,又看了看别墅里隐约传来的喧闹声,指尖悬在门铃上,迟迟没有落下。
第一期的录制,似乎从嘉宾到齐的这一刻起,就已经充满了未知。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