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221年),字益德(《三国演义》作翼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与刘备、关羽结为异姓兄弟,位列“五虎上将”之一。他以勇猛刚烈著称,一生追随刘备征战四方,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却因性格暴躁、疏于待下,最终死于部下之手,堪称一代猛将的悲情落幕。其忠勇形象经《三国演义》演绎,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符号,千百年来始终流传不息。
张飞出身市井,早年以屠宰为业,性情豪爽,重义轻利。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天下大乱,刘备在涿县招募乡勇起兵,张飞与关羽闻讯前往投奔,三人志同道合,于桃园结义,立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从此开启了并肩征战的生涯。这段兄弟情谊成为张飞一生坚守的信念,也成为他日后奋勇杀敌、不离不弃的精神动力。
早年的张飞,凭借过人的勇猛在战场上崭露头角。他身材魁梧,力大无穷,善使一杆丈八蛇矛,作战时冲锋陷阵,悍不畏死,被称为“万人敌”。跟随刘备辗转依附公孙瓒、陶谦等诸侯期间,张飞多次于危难中救主,凭借赫赫战功成为刘备麾下核心将领。在刘备暂领徐州时,张飞奉命镇守下邳,虽因饮酒误事被吕布偷袭夺走城池,导致刘备集团一度陷入困境,但也让他吸取教训,后续作战愈发谨慎。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刘备携百姓南逃,在长坂坡遭遇曹军追击,形势万分危急。此时张飞挺身而出,仅率二十余骑驻守当阳桥,面对曹操数十万大军,他怒目圆睁,横矛立马,大喝三声:“我乃燕人张益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其声如巨雷,威震敌胆,竟吓得曹军将领夏侯杰肝胆俱裂,坠马而亡,曹军无人敢上前,刘备得以顺利脱险。这一战让张飞的勇猛之名传遍天下,成为三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瞬间。
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机夺取荆州南部四郡,张飞因功被任命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此后他跟随刘备入川,攻打刘璋,在江州之战中,张飞巧用计谋生擒刘璋部将严颜。面对严颜的宁死不屈,张飞非但没有发怒,反而欣赏其气节,将其释放并重用,展现出难得的胸襟与远见。平定益州后,张飞被封为巴西太守,镇守巴西郡,成为蜀汉在川蜀地区的重要屏障。
建安二十年(217年),曹操派张郃率军进攻巴西,企图夺取蜀地门户。张飞率军驻守宕渠,与张郃对峙五十余日。他利用当地山势险峻的地形,亲率精兵从小路奇袭张郃军营,张郃猝不及防,仓皇逃窜,仅率十余人弃马爬山逃脱。这场宕渠之战,张飞大获全胜,成功保卫了巴西郡,稳固了蜀汉在益州的统治,也进一步彰显了他不仅勇猛,更兼具谋略的军事才能。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封张飞为右将军,假节钺。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任命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位列蜀汉武将最高等级之列,与关羽、马超、黄忠、赵云并称“五虎上将”,此时的张飞已成为蜀汉政权的核心支柱之一。
然而,功勋卓著的张飞却有着致命的性格缺陷——性情暴躁,对部下严苛,常常因小事鞭打士卒。刘备曾多次告诫他:“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但张飞始终未能改正这一毛病。同年,关羽被孙权杀害,刘备悲愤交加,决定举全国之力东征孙权,命张飞从阆中率军前往江州会合。出发前夕,张飞再次因部下办事不力而发怒,鞭打了部将范强、张达。二人心怀怨恨,担心日后再遭迫害,于是趁张飞熟睡之际,潜入营帐将其杀害,并割下他的首级,投奔孙权而去。一代名将,未死于沙场之上,却殒命于部下之手,令人扼腕叹息。
张飞死后,刘备悲痛欲绝,追谥其为“桓侯”,将其灵柩安葬于阆中。他一生追随刘备,从涿县起兵到建立蜀汉,历经大小战役无数,以忠勇著称,为蜀汉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勋。他的勇猛不仅体现在战场上的冲锋陷阵,更在于面对强敌时的无畏气魄;他的忠诚则贯穿一生,始终坚守与刘备、关羽的兄弟之约,不离不弃。
尽管性格缺陷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结局,但张飞的忠勇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三国演义》中对他“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的刻画,以及长坂坡断喝、义释严颜等经典情节,让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勇猛忠义”的代名词。千百年来,张飞的故事被不断演绎,成为戏曲、小说、影视等艺术形式的经典题材,其精神内核也一直激励着后人崇尚忠义、奋勇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