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在尚宫局司籍的位置上,一待便是五年。这五年里,她将宫中图籍档案打理得井井有条,经手的事务无一错漏,其沉稳干练、公允明理的声名,不仅在内廷流传,甚至偶尔也会被前来查阅典籍、咨询旧例的外朝官员所称道。
永宸四年春,朝廷为充实地方,选拔了一批年轻官员外放历练。其中有一位名叫顾延清的翰林院编修,出身江南清流书香门第,家境不算显赫,却凭自身才学一路考取功名,为人端方谦和,务实肯干,因其在翰林院整理前朝文献时表现出色,被破格擢升,即将赴任江南某州担任同知。
顾延清离京前,按例需至内廷相关部门核对、交接一些涉及地方志书与旧例的文书档案,正好由薛宝钗负责接洽。
初次在尚宫局值房见面,顾延清只见一位身着女官制式服饰的女子正伏案疾书,身姿挺拔,仪态端凝。听得通报,她抬起头来,容颜不算绝色,却眉目疏朗,气度沉静,一双眸子清澈明理,并无寻常宫人见到外臣的局促或是好奇。
“顾大人。”薛宝钗起身,依礼相见,声音平和,不卑不亢。
接下来几日,两人因公务交接,时有接触。顾延清发现,这位薛司籍不仅对典籍档案了如指掌,且思路清晰,言谈间对于政务、民生竟也颇有见地,并非只知埋首故纸堆。她总能精准地找出他所需的资料,甚至能提示一些地方上可能遇到的、与旧例相关的实际问题,见解之务实,令顾延清这个即将走马上任的“新官”都暗自佩服。
而薛宝钗也观察到,这位顾大人待人接物温和有礼,请教问题时态度诚恳,讨论事务时言之有物,且目光清正,并无一般官员面对女官时或轻视、或探究的神色。他欣赏她的才干与条理,她亦尊重他的学识与务实。
公务交接完毕那日,顾延清向薛宝钗郑重道谢:“多谢薛司籍连日来悉心指点,延清受益匪浅。”
薛宝钗还礼:“顾大人客气,此乃分内之事。预祝大人此去江南,政通人和。”
两人相视一笑,颇有惺惺相惜之感。
这段短暂的公务交集,本应就此结束。然而,或许是缘分使然,顾延清到任江南后,在治理水患、劝课农桑时,遇到几桩涉及前朝旧制与地方习惯冲突的难题,写信回京请教翰林院旧友时,友人恰好知道薛宝钗曾协助整理过相关案例,便建议他不妨循官方途径,咨问尚宫局。
顾延清依言而行,公文书信往来间,与薛宝钗又有数次交流。她的回信,条分缕析,引证得当,每每能切中要害,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对他帮助极大。顾延清心中感佩之余,那份源于欣赏的情愫,也悄然滋长。
一年后,顾延清因在任上政绩卓著,被召回京城,升任户部郎中。他回京后,做的第一件私事,便是恳请一位德高望重的座师,向宫中透露出求娶薛宝钗之意。他言明,仰慕薛司籍之才德,愿以正妻之位,求一知己良缘。
此事传到胤煜和黛玉耳中。胤煜对顾延清此人有些印象,确是个实干之才。黛玉则微笑道:“顾大人品性端方,是良配。宝姐姐之才,困于宫廷典籍之间,终究是可惜了。若得此归宿,方能真正施展。”
帝后默契,乐见其成。遂由宫中出面,以褒奖薛宝钗勤勉尽职之名,恩准其出宫,并赐下一份颇为体面的嫁妆。
永宸五年,秋高气爽。薛宝钗凤冠霞帔,嫁与顾延清为妻。
婚后的生活,正如宝钗曾经期盼过的那般“举案齐眉”。顾延清敬重妻子的才华与见识,公务上遇到的难题,常会与她商议。宝钗总能从不同角度给出中肯建议,她管理过庞大宫廷档案的经验,也让她在协助丈夫打理府务、人情往来时游刃有余。她不再需要像在贾府时那般刻意藏愚守拙,她的聪慧明理,在丈夫这里得到了完全的尊重与释放。
顾延清亦是一位体贴的夫君,知她素来稳重,不喜奢华,便在家中辟出一间清净书房,供她读书休憩;知她挂念母亲兄长,便时常接济薛家,对薛蟠也多以规劝引导为主。他给予她的,是安稳的依靠和平等的尊重。
薛宝钗曾以为,“青云之志”或许只能在宫廷的方寸之地实现。如今方才明白,与一志同道合、相互敬重的伴侣,于家常烟火中并肩前行,于岁月静好中探讨学问世事,这般脚踏实地、内心充盈的安稳与尊荣,才是真正属于她薛宝钗的“凤栖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举案齐眉”。
她终于不必再借谁的风,她自身,已然成了一道温润而坚韧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