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又是一年光阴流转。在【才艺领悟加速卡】的持续作用下,五岁的盛墨兰已然成为盛家后宅一个不容忽视的存在。
她的进步是全方位且惊人的。书法上,她已能写一手端正秀丽的簪花小楷,偶尔兴致所至,模仿几句盛纮欣赏的前人帖风,也能得其三四分神韵,常引得盛纮拍案叫好,直呼“吾家明珠”。诗文方面,她不仅能背诵大量经典,更能依据情境,恰到好处地引用,甚至能对出颇为工整巧妙的对于,那份灵性远超同龄的盛长柏和略显呆板的盛长枫。绘画、琴艺也皆有涉猎,虽谈不上大家风范,但在她这个年纪,已堪称惊艳。
林噙霜对此自然是喜不自胜,将女儿视作此生最大的骄傲和依靠,更是倾尽所有资源,为她延请名师,添置文房四宝、古籍孤本。盛纮来林栖阁的次数愈发频繁,与墨兰探讨诗文、品评书画,成了他繁忙公务之余的一大乐事。他看向墨兰的眼神,充满了毫不掩饰的赞赏与偏爱,甚至偶尔会当着王氏的面,感慨“若墨儿是男儿身,我盛家门楣何愁不光耀”。
这话如同尖刺,狠狠扎在王氏和如兰的心上。如兰气得摔了好几个茶杯,却也无可奈何,只能在学业上更加惫懒,愈发衬得墨兰出众。王氏心中暗恨,却抓不到林栖阁什么明显的错处,只能在日常用度、下人安排上暗中掣肘,但这些小动作,在盛纮明显的偏袒下,收效甚微。
盛老太太那边,态度则复杂得多。她不得不承认,这个庶出的孙女确实才华横溢,那份聪慧灵秀,在盛家小辈中无人能及。寿安堂偶尔的家庭聚会,墨兰总能凭借恰到好处的言行和展露的才学,赢得满堂称赞。然而,老太太每每看到墨兰那双过于沉静、偶尔掠过锐光的眼眸,看到她与林噙霜如出一辙的、懂得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去获取利益的做派,心中那点欣赏便会化为隐隐的忧虑。这孩子,才五岁,心思便如此深沉,将来是福是祸,犹未可知。因此,她对墨兰的夸赞总是克制而保留,对明兰的怜惜与庇护反而更明显些。
这一日,盛纮的一位同僚,素以文才著称的刘通判来访。两人在书房谈完公事,兴致颇高,便铺开宣纸,准备联句作诗。恰逢墨兰奉林噙霜之命,给父亲送来新炖的莲子羹。
她端着羹汤,规规矩矩地行礼问安,声音清脆,举止从容。刘通判见她玉雪可爱,气度不凡,便随口考校了她几个典故。墨兰对答如流,不仅解释了典故出处,还能引申其意,言辞间颇有见地。
刘通判大为惊讶,对盛纮笑道:“盛兄,想不到府上千金,年纪小小,竟有如此才学,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盛纮心中得意,面上却谦逊道:“刘兄过奖了,小女不过是认得几个字,胡乱读些书罢了。”
刘通判兴致勃勃,指着桌上刚开了个头的联句,对墨兰道:“小姑娘,可能接上几句?”
那联句颇为晦涩,涉及一些生僻的意象。墨兰心中早有腹稿,却故意微微蹙起小眉头,装作思索片刻,然后才清脆地吟出两句。不仅对仗工整,意境上也与上句浑然一体,甚至隐隐透出超越年龄的苍茫之感。
“妙啊!”刘通判击节赞叹,“盛兄,令媛真乃奇才!假以时日,必是汴京才女中的翘楚!”
盛纮笑得合不拢嘴,连声道:“谬赞,谬赞了。”看向墨兰的眼神,充满了自豪。
此事过后,刘通判在文人圈中几次提及盛家四姑娘的才名,一传十,十传百,“盛家庶女,五岁能诗,才华横溢”的名声,竟渐渐在汴京官宦人家的后宅中流传开来。
这名声,如同一道无形的光环,笼罩在盛墨兰身上。它带来了更多的关注,也引来了更多的嫉妒与审视。
寿安堂内,盛老太太听着下人的回报,沉默良久,最终只对房妈妈叹了一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孩子……走得太快了,也太显眼了。但愿她福气能撑得起这份才名。”
而葳蕤轩内,王氏气得砸了一个茶杯,对身边的妈妈恨声道:“好个林噙霜,好个盛墨兰!这般钻营,恨不得全天下都知道她生的女儿是个才女!我倒要看看,她能得意到几时!”
盛明兰依旧安静地待在寿安堂,每日读书习字,陪伴祖母。只是无人时,她练字的时间更长了,偶尔抬头望向林栖阁的方向,眼神幽深,不知在想些什么。
对于外界的纷纷扰扰,盛墨兰恍若未闻。她依旧每日读书、习字、学画,偶尔在盛纮面前展现进益,维持着勤奋好学的形象。
名声?她需要这份名声。这是她未来踏入更高舞台的敲门砖,也是她对抗嫡母、祖母偏见的武器。至于背后的风刀霜剑,她早有预料,亦无所畏惧。
【系统提示:宿主才艺技能(书法/诗文)提升至‘中级入门’。京城才女名声初步建立,影响力+10。奖励积分5点。】
听着脑海中的提示,盛墨兰平静地收起刚写完的一幅字。纸上的墨迹未干,笔力遒劲,完全不像五岁孩童的手笔。
才女之名,只是开始。她的目标,从来不在这些虚名之上。而现在,她需要更多的积累,更多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