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皆说,难人言,难人言。
又有何人难言,又何为难言?
世上皆有苦难,众生皆为难人,皆亦苦难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公元 695 年 (690-705年字间)
长安金风初起,天光如洗。清晨的钟鼓从皇城深处传出,声声回荡在朱雀大街的青石之上。街道宽如河川,行人如织,商贩的叫卖声、驼队的铃声、乐工的箫声交织成一幅盛世的乐章。
宫阙巍峨,琼台玉宇在晨曦中泛着金辉。紫宸殿外,丹陛如霞,锦旗猎猎,百官衣冠整肃,文武两班排如山岳。天阶之上,女帝武则天步履从容,凤袍曳地,绣金五彩在日光下熠熠生辉。
当登基大典的钟声隆隆敲响,云雾开散,仿佛连天穹也为此刻让路。女帝端坐宝座,神情沉静而睿明,目光所至,万民皆俯首,山河尽归安宁。
长安城外,田畴连绵。河渠清明,水车吱呀;农人笑语满田;商旅四方通达,驼影成队;寺院钟声悠悠,香火如云。市井夜市延至更深,灯火照耀如星河坠地,歌舞升平,百业兴盛。
在这盛世之中,武周新政方兴未艾,科举开才路,天下多俊彦。国泰民安的气象,从长安城的朱楼玉宇,一直延伸到万里疆原。
此刻的长安,不只是帝都,更是盛世的象征——
在女帝登基的光辉下,万邦来朝,山河同庆。
“报一一一韩将军到!”
【 吁一一驾一一一!】
韩信长安城,我回来了。
长安城迎着正午的日光,城墙之上旌旗飞扬。就在百业兴盛、万民安定的盛世气象中,一阵浑厚的号角声,自远方旷野传来。
那是前线凯旋的声音。
朱雀门上的守军最先看见那条延绵而来的队伍——
铁甲生辉,战马踏地如雷;尘土在光影中翻腾,却压不住那贯穿天地的肃杀与荣光。
城门缓缓开启。
最前方的将领,正是立下赫赫战功的韩信将军。他身披残破却仍熠熠生光的铁甲,盔侧犹挂着风沙的痕迹。虽历经百战,他的背仍笔直如枪,双目坚定,仿佛能贯穿山河。
在他身后,是一列列凯旋的将士——
他们的铠甲被磨得斑驳,却更显威武。
城中百姓奔涌而来。
有人挥舞彩绸,有人捧着热汤与馍饼,有孩童爬上父亲肩头,只为看一眼心中的英雄。
“韩将军回来了!”
“是他们守住了北疆!”
“武周盛世,多亏了这些将士!”
赞叹声、呼喊声如潮水般涌起。
韩信却并未自恃功高。他翻身下马,单膝跪地,将战旗横于胸前,恭敬地面向皇城方向。
“末将韩信,奉全军之功,向陛下复命!”
声音沉稳却震响长安城墙,直上云霄。
宫阙之中,听闻凯旋之报的武则天缓步登上高台,遥望城门,凤袍轻扬,目光中蕴着深沉的欣慰及忌惮。
长安街巷的风似乎也在此刻停驻。
盛世的荣耀,不仅属于女帝的治世,也属于前线将士拼出的山河太平。举国之安,此刻于朱雀门前的金光中,被映照得分外耀眼。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长安城内的欢声仍在回荡,朱雀门外的凯旋队伍尚未散去。而另一股温润的声浪,正悄然在民间流传。
关于李太白的。
虽非武将,却以一身赤诚扶民济世;虽位居朝堂,却常行百姓之间,不持官威、不张声势。
这日,东市酒肆门前,一群百姓正围坐在阴凉处谈论。
“李太白大人啊,真是难得的好官!”
“是啊,那年关中旱灾,我家差点揭不开锅,就是他亲自来施粥救命!”
“官服都被熏黑了,还跟我们一起舀粥,连孩子名字都能记住。”
“这样的人,不敬他敬谁?”
言语间尽是发自肺腑的赞叹。
不远处,老农挑着刚入城的菜篮,插话道:
“听说朝中新政,多是李大人提的?粮价稳定、河渠修浚,还有赈灾银两的分配,处处都有他心血。”
另一人点头:
“若不是他,去年那场灾就麻烦了。女帝英明,身边再有这样的贤臣,咱老百姓怎能不安心?”
李太白的名声,如春风一般,在长安城四处飘散。
甚至有小贩笑道:
“前头韩信将军平天下,后头李太白大人安天下。武周盛世,这两位功劳都大着哩!”
而此刻,正被百姓谈论的李太白并不在朝堂,而是在城外的施粥棚下。
他脱下外袍,将袖口挽起,亲自舀着热粥,一碗一碗递到灾民、老人和孩子手里。灶火映着他的侧脸,松风吹过他的白衣,虽贵为朝臣,却浑然不觉身上的烟火气。
有人认出他,感激得热泪盈眶,却被他轻声止住:
“我也不过吃五谷之人,怎敢忘记天下之苦。武周盛世,要大家都能安的心、饱的腹。”
他声音不高,却恰好被旁人听见,一传十,十传百。
于是,李太白的声望,像春日的水,从城门口流向田野,从市井流向乡村,从百姓口中流入圣上的耳里。
在这女帝武则天治下的盛世,
前有将军守疆,后有贤臣安民,国泰民安,也由此更显稳如磐石。
李白大伯,您的粥
“谢谢您,小伙子。”
扁鹊李白!
李白鹊子,你怎么来了
扁鹊伤号都治的差不多了
李白百姓们有你这样的绝世好神医真是欣慰。
扁鹊哪里,有你这样的清廉大官才是好运呢。
扁鹊一碗粥
李白哎,来叻!
一一一一朝堂之上一一一一
狄仁杰女皇大人
狄仁杰那韩信与李太白朝中声望颇高,怕是足以憾动您的地位啊。
武则天......
然而,盛世的光辉越盛,阴影也越深。
朝堂之上金柱森列,丹墀如镜,文武百官俯首听命,可在肃穆之下,却早已暗流涌动。那些自诩“根骨深厚”的旧势力、大族出身的权贵,见女帝倚重韩信、信任李太白,便暗生妒火,忧惧权柄旁落。他们不敢在朝会上争锋,却悄然移步至女帝身侧,以忠心为名,以忧国为辞,低声在凤撩旁风语连连。
——“陛下,韩信将军功高震主,军心向他,不向朝廷。”
——“李太白声望日隆,百姓敬他如父,这般名重一时,恐非朝廷之福。”
——“两人皆拥护者众,此乃隐患。陛下,盛世最忌功臣太盛。”
这些话如细针扎在锦绣之下,不显,却刺痛人心;如夜风吹过殿窗,轻微,却久久不散。
武则天坐于高台,凤袍垂地,听着这些言辞,目光却深沉如湖。她未发怒,也未表态,只抚着案角的玉纹,心中暗潮翻涌。
她知韩信战功累累,军中视他为天柱;
她知李太白清廉爱民,民间敬他如青天。
她也知道,大周的江山,既要倚重忠良,也要防范权力过盛所带来的波澜。
内廷的宦官轻步而来,回奏百姓对李太白的赞颂,又奏来边关传颂韩信英勇的歌谣。殿中烛火跳动,倒映在女帝的眼里——光明与阴影交错。
她缓缓合上手中的奏疏,长久沉思。
“朕心中自有衡石。”
她轻声说出这句话时,诸多谗言才像被撕开的蛛丝,飘散在空中。
可朝堂的人心,从来不会因一句话便彻底安静。
谣言已起。
暗箭已在无声中搭上弓弦。
而韩信与李太白,此刻仍在各自的岗位上,为这盛世奔走,却不知风暴正在朝他们的方向悄悄汇聚。
武周的盛景未变,
但一个时代的抉择,
即将悄然降临。
一一一一一作者有话说一一一一一
作者空你几哇大家好啊!卑微小作者一枚,球球大家看看了,拜托,各位handsome baby 和 pretty baby 萌,捧个人场呗~
作者2018年嗑的 cp ,才想来写,瞧我这记性。
作者起因是吃了一碗意大利面条子
作者然后拉屎的时候想起来写的,我真 tm 服了。
作者大家也可以多多留言,踢作者更新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