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科幻末世小说 > 星尘坍缩
本书标签: 科幻末世  末日文  短故事 

第一章 红移警报

星尘坍缩

星尘坍缩

公元2242年,环月轨道监测站“望舒”的主控室里,林夏的指尖在虚拟操作面板上划过,荧光映亮她眼下淡淡的青黑。连续七十二小时的值班即将结束,星系光谱分析图上的数据流如瀑布般倾泻,一切都符合近百年来的稳定规律——直到那抹突兀的猩红闯入视野。

“奇怪……”她皱眉放大猎户座旋臂区域的图谱,原本呈蓝绿色的光谱曲线,在边缘地带出现了不规则的红移畸变,像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拉扯、揉碎。红移意味着天体远离,但这处区域的红移值达到了匪夷所思的0.8,远超宇宙膨胀的正常速率,更诡异的是,畸变范围正在以每小时三个天文单位的速度扩张。

林夏立刻调出历史数据比对。三个月前的观测记录中,这片区域的光谱还完美契合标准模型;一个月前,出现了微米级的偏移,当时被判定为仪器误差;而现在,畸变已经蔓延到了整个旋臂边缘,形成一道暗红色的“侵蚀带”。

“呼叫地面控制中心,这里是望舒站,编号734异常光谱报告,优先级最高。”她按下紧急通讯按钮,声音因压抑的不安而微微发颤。

通讯延迟了七秒——这是地月距离的正常通讯耗时,但在这一刻,却显得无比漫长。屏幕上弹出的是行星防御理事会(PDC)首席科学家陆承宇的脸,这位年近六十的物理学家鬓角染霜,眼神却锐利如鹰。

“详细数据。”他的声音没有多余的情绪,只有科研工作者特有的冷静。

林夏将光谱图、红移数值和扩张速率同步传输过去,指尖仍在微微发麻:“陆院士,红移畸变不符合任何已知天体物理模型,而且它在吞噬周围的星光——您看这里,原本存在的三颗白矮星,现在只剩下两颗的信号,第三颗的光谱直接消失了。”

陆承宇的眉头瞬间拧紧,他身后的团队成员也陷入了骚动。林夏能看到他们快速敲击键盘的身影,以及屏幕上不断滚动的公式推导。半分钟后,陆承宇的声音再次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保持监测,扩大观测范围,我会立刻申请全球联合观测。林博士,记住,在得到进一步指令前,不要中断数据记录。”

通讯切断,主控室里只剩下仪器的低鸣和林夏的心跳声。她抬头望向舷窗外的宇宙,黑色的幕布上点缀着亿万星辰,看似永恒静谧,却不知何处正潜藏着足以颠覆一切的危机。

三天后,全球二十三个深空观测站的联合监测结果证实了林夏的发现。那道暗红色的侵蚀带被命名为“红潮”,它并非天体运动所致,而是一种空间结构的坍缩——就像一块被逐渐拉紧的布料,红潮所过之处,空间维度被压缩,光线无法逃逸,星体被直接“湮灭”在坍缩的维度裂隙中。更可怕的是,根据计算,红潮的前进方向直指太阳系,预计将在127天后抵达地球轨道。

消息被严格封锁,只有各国高层和PDC的核心成员知晓。联合国紧急召开闭门会议,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元首和PDC的科学家们在虚拟会议厅里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空间坍缩?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某国元首拍着桌子,脸上写满难以置信,“我们投入了万亿资金在行星防御系统上,防备的是小行星撞击、伽马射线暴,不是这种只存在于理论中的东西!”

“现在不是质疑的时候。”陆承宇的声音通过全息投影传遍会场,“红潮的坍缩速率正在加速,按照当前数据,127天后,它将首先吞噬冥王星,随后是海王星、天王星……最多150天,地球将直面坍缩冲击。届时,整个太阳系的空间结构都会被撕裂,没有任何生命能存活。”

会场陷入死寂,只有虚拟时钟的滴答声在回荡。

“有没有办法阻止?”联合国秘书长的声音带着疲惫。

陆承宇摇头,眼底是深深的无力:“我们尝试过所有已知的物理模型,无论是引力弹弓、反物质冲击,还是人造黑洞对冲,都无法改变红潮的行进轨迹。它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是空间本身的‘疾病’,我们甚至找不到它的根源。”

“那我们只能坐以待毙?”有人绝望地问。

“不。”陆承宇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还有另一条路——逃亡。

逃亡计划被命名为“方舟”。PDC提出,集中全球所有资源,建造十艘超大型星际移民飞船,每艘飞船可搭载五十万人,携带足够的生态循环系统、基因库和文明数据,目标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那里有一颗处于宜居带的类地行星,距离约4.3光年。

这个计划的难度超乎想象。建造一艘方舟飞船,需要消耗的资源相当于全球十年的工业产出,更不用说还要在120天内完成十艘的建造、测试和人员筛选。但这是人类唯一的希望。

全球紧急进入战时状态,所有工厂停止民用生产,全力转向飞船建造;各国军队联合组建安保部队,维持社会秩序;科学家们则夜以继日地完善生态循环系统和星际导航技术。

林夏被调入方舟计划的核心技术团队,负责飞船的空间导航系统。她和其他科学家一起,驻扎在位于月球背面的飞船建造基地,这里是人类目前最大的太空制造中心,十艘方舟飞船的龙骨正在同步搭建,巨大的金属结构在月球的灰色背景下延伸,宛如十座即将起航的钢铁山脉。

基地里弥漫着紧张而压抑的氛围,每个人都在和时间赛跑。林夏常常工作到深夜,累了就趴在操作台上眯一会儿,醒来后继续投入工作。她偶尔会想起地球表面的生活——她的父母住在杭州,喜欢在西湖边散步;她的朋友在火星殖民地做地质勘探,还约定等她值班结束后一起去看火星上的极光。但现在,这些都成了奢侈的念想。

“又在想地球了?”身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

林夏回头,看到陆承宇端着一杯热咖啡走过来,递给她。老人的眼底布满血丝,显然也是许久没有好好休息了。

她接过咖啡,抿了一口,温热的液体流过喉咙,带来一丝暖意:“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入选。”

陆承宇叹了口气:“人员筛选有严格的标准,优先保留科学家、工程师、医护人员和各领域的专业人才,还有适龄的男女青年,以保证种群的延续。我们只能祈祷,你的家人能符合条件。”

林夏沉默了。她知道这个筛选标准的残酷,但为了人类文明的延续,必须如此。方舟的承载能力有限,不可能带走所有人,剩下的人只能留在地球上,等待红潮的降临。

“红潮的最新监测数据怎么样了?”林夏转移话题,试图驱散心中的阴霾。

“不太好。”陆承宇的脸色凝重起来,“坍缩速率又加快了,预计抵达地球的时间提前到了118天。我们的时间更紧了。”

他顿了顿,看着窗外正在建造的方舟飞船,语气带着一丝期许:“希望这些飞船能撑住。我们的导航系统,是他们唯一的眼睛。”

林夏握紧了手中的咖啡杯,指尖泛白。她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有多重大,每一个数据的误差,都可能导致整艘飞船的毁灭。

深夜,林夏正在调试导航系统的星图数据库,突然,系统警报声刺耳地响起。她立刻查看,发现红潮的光谱数据出现了新的异常——在红潮的中心区域,出现了一个极其微弱的蓝移信号,像是黑暗中的一点微光。

“这是什么?”林夏心中一动,立刻将数据发送给陆承宇。

陆承宇很快回复,让她立刻带着数据去核心实验室。林夏抓起平板电脑,快步穿过长长的走廊,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十几个核心科学家围在巨大的全息屏幕前,屏幕上显示着红潮的最新观测图像,中心区域的蓝移信号虽然微弱,但确实存在。

“蓝移意味着收缩?还是……”有人疑惑地问。

“不,红潮本身是空间坍缩,应该是红移才对。”另一位物理学家摇头,“这个蓝移信号,更像是某种能量反馈,或者……是红潮的‘源头’发出的信号?”

陆承宇盯着屏幕,手指在虚拟面板上快速操作,将蓝移信号放大、解析:“这个信号的频率很规律,不像是自然形成的。你们看,它的波动周期是1.27秒,正好是π的平方根的近似值。”

实验室里一片哗然。π是数学常数,这种规律的波动周期,更像是某种人为制造的信号。

“您的意思是……红潮是人为造成的?”林夏的心跳骤然加速。

陆承宇没有直接回答,他的目光深邃:“目前还不能确定,但这个信号的出现,说明红潮可能并非偶然。也许是某种高等文明的实验,也许是……一场战争的余波。”

这个猜测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寒而栗。如果红潮是人为的,那么人类面对的,可能不仅仅是空间坍缩,还有未知的、远超人类科技水平的文明。

“不管它是什么,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还是确保方舟能顺利起航。”陆承宇很快冷静下来,“林博士,你负责跟踪这个蓝移信号,尝试解析它的含义。其他人继续推进飞船建造和测试工作,我们没有时间浪费。”

林夏点点头,目光重新回到屏幕上。那个微弱的蓝移信号,在暗红色的红潮背景下,显得格外神秘。它就像一个谜题,而解开这个谜题的钥匙,或许就藏在宇宙的深处。

距离红潮抵达地球还有110天,方舟飞船的建造已经进入尾声。十艘飞船的主体结构已经完成,正在进行生态循环系统的调试和人员登船前的准备工作。

全球的人员筛选工作也接近完成,入选名单被严格保密,但社会上的恐慌情绪还是不可避免地蔓延开来。有人试图闯入飞船建造基地,有人囤积物资,还有人选择在最后的时光里陪伴家人。

林夏终于收到了家人的消息——她的父母成功入选了方舟三号飞船,而她的朋友则因为火星殖民地的人员优先级较低,未能入选。

“小夏,照顾好自己。”视频通话里,母亲的眼眶通红,“我们会在方舟上等你,等我们到达新的家园,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林夏强忍着泪水,点头:“爸妈,你们也要保重。我会尽快完成工作,和你们汇合。”

挂掉视频,林夏再也忍不住,眼泪掉了下来。她知道,这可能是她和朋友的永别,也可能是她和父母在地球轨道附近的最后一次通话。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警报声再次响起,这次的警报级别是最高的红色警报。

“红潮出现剧烈波动!”监测员的声音带着惊慌,“坍缩速率突然提升三倍,预计抵达地球的时间提前到了90天!”

所有人都惊呆了。90天,比原来的预计提前了近一个月,这意味着方舟飞船的建造和测试工作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否则人类将失去逃亡的机会。

陆承宇快步走到监测屏幕前,看着红潮的实时图像,脸色铁青:“红潮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匀速扩张,而是呈现出‘吞噬’状态,正在加速吞噬沿途的空间。”

“为什么会突然加速?”林夏问道,她的心跳已经快得不受控制。

陆承宇摇头,目光落在红潮中心的蓝移信号上:“不知道,但这个蓝移信号的强度也在同步增强。也许……红潮的源头正在‘激活’它。”

实验室里一片死寂,每个人都明白,时间已经所剩无几。

“通知所有建造单位,实行24小时三班倒,不计代价,必须在60天内完成所有飞船的建造和测试!”陆承宇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人员登船工作提前启动,优先安排核心技术人员和适龄人口登船。”

新的指令传遍全球,方舟基地的节奏变得更快,每个人都在超负荷工作。林夏和她的团队更是连轴转,导航系统的调试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在忙碌中,林夏发现,红潮中心的蓝移信号越来越强,而且频率也在逐渐变化。她尝试用各种数学模型去解析这个信号,发现它竟然像是一串编码,而且是二进制编码。

“陆院士,我有重大发现!”林夏立刻找到陆承宇,将解析出的二进制编码展示给他看,“这个蓝移信号是一串二进制代码,我初步翻译了一部分,内容是……‘警告’和‘坍缩区’。”

陆承宇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继续解析!这可能是解开红潮之谜的关键,也许还能找到应对的方法!”

林夏立刻投入到编码解析工作中。她和团队成员一起,运用最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对二进制代码进行破译。经过三天三夜的努力,他们终于解析出了大部分代码的内容。

这是一段来自未知文明的警告信息。信息中提到,红潮是一场“空间战争”的余波,交战双方是两个高等文明,他们的战争导致了空间结构的破裂,形成了不断扩散的坍缩区。红潮的加速,是因为坍缩区即将进入“稳定期”,一旦稳定,它的扩张速度将达到光速,届时,整个银河系都将被吞噬。

信息中还提到了一个关键信息:坍缩区存在一个“奇点”,也就是红潮的中心,那里是空间结构最脆弱的地方,如果能在奇点处制造一次可控的空间爆炸,就能暂时阻止坍缩区的扩张,为逃亡争取更多的时间。

“可控的空间爆炸?”陆承宇看着解析出的信息,陷入了沉思,“我们现有的技术,能做到吗?”

“很难。”林夏实话实说,“空间爆炸需要巨大的能量,而且必须精准控制爆炸的范围和强度,稍有不慎,不仅无法阻止红潮,还可能引发更大的空间坍缩。”

“但我们没有选择。”陆承宇坚定地说,“如果不尝试,我们只有90天的时间,飞船可能无法按时完工;如果尝试成功,我们就能多争取至少30天的时间,而且还能为后续的文明争取一线生机。”

PDC立刻召开紧急会议,经过激烈的讨论,最终同意了实施空间爆炸计划。计划的核心是,利用方舟飞船的反物质引擎,改装成一枚“空间炸弹”,由一艘无人飞船搭载,前往红潮的奇点处引爆。

这个任务的风险极大,无人飞船需要穿越红潮的外围坍缩区,那里的空间结构极不稳定,随时可能被撕碎。而且,空间炸弹的引爆时间必须精准计算,早一秒或晚一秒,都可能导致计划失败。

林夏被任命为这个计划的技术负责人,负责无人飞船的导航和炸弹的引爆控制。她知道,这是一项九死一生的任务,但她没有退缩——为了人类的生存,她必须冒险。

无人飞船被命名为“探针”,它的体积不大,但搭载了最先进的导航系统和反物质引擎。林夏和团队成员一起,对飞船的导航系统进行了特殊改装,使其能够在空间扭曲的环境中准确导航,直达红潮的奇点。

距离红潮抵达地球还有75天,探针飞船在月球基地发射升空。林夏坐在控制中心,紧盯着屏幕上的飞船轨迹。探针飞船的速度很快,很快就进入了太阳系的外层空间,朝着红潮的方向飞去。

飞船的旅途并不顺利。在穿越小行星带时,遭遇了空间湍流的冲击,飞船的外壳受到了轻微的损伤;在接近红潮外围时,导航系统多次出现失灵,幸好林夏提前设置了备用导航程序,才化险为夷。

经过十天的飞行,探针飞船终于抵达了红潮的奇点附近。屏幕上显示,奇点是一个直径约十公里的黑色球体,周围的空间扭曲得厉害,光线在这里绕着球体旋转,形成了诡异的光环。

“准备引爆。”林夏的声音异常平静,但握着操纵杆的手却在微微颤抖。

她启动了反物质引擎的预热程序,同时调整飞船的姿态,确保炸弹能在奇点的中心引爆。

“倒计时10秒……9秒……”

控制中心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3秒……2秒……1秒……引爆!”

林夏按下了引爆按钮。

屏幕上,奇点处爆发出一道耀眼的白光,比超新星爆发还要明亮。白光过后,奇点周围的空间出现了剧烈的波动,红潮的扩张速度明显减缓,甚至出现了短暂的停滞。“成功了!”控制中心里爆发出欢呼声,所有人都激动得拥抱在一起。

监测数据显示,红潮的扩张速度下降了70%,预计抵达地球的时间被推迟到了150天,人类终于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有放松警惕,她知道,这只是暂时的。根据警告信息,空间爆炸的效果只能维持60天左右,60天后,红潮将再次加速。他们必须在这60天内,完成方舟飞船的建造和人员登船。 接下来的日子里,全球的建造工作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十艘方舟飞船的生态循环系统、导航系统和防御系统陆续调试完成,人员登船工作也在有序进行。林夏终于抽出时间,和父母进行了最后一次视频通话。父母已经登上了方舟三号飞船,他们的船舱虽然不大,但设施齐全,生态循环系统运转正常。 “小夏,我们在飞船上等着你,你一定要快点过来。”母亲的脸上带着笑容,眼中却充满了担忧。

星尘坍缩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二章方舟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