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科幻末世小说 > 星尘坍缩
本书标签: 科幻末世  末日文  短故事 

第三章 异星屏障

星尘坍缩

“警告!距离小行星不足10万公里,预计15秒后撞击!”

刺耳的警报声几乎要掀翻驾驶舱,林夏的手心被操纵杆硌得生疼,冷汗顺着额角滑落,滴在控制面板上,瞬间蒸发。飞船的姿态已经失控,左侧引擎因为刚才的极限规避出现短暂过载,输出功率下降了40%,而那颗直径50公里的小行星如同暗灰色的巨兽,在舷窗外不断放大,表面的陨石坑清晰可见。

“启动应急推进器!反向喷射!”陆承宇的声音在耳边炸响,他死死盯着屏幕上的距离数值,手指悬在能源分配面板上,“将生态舱30%的能源临时调配给推进器,快!”

林夏没有丝毫犹豫,指尖在虚拟面板上划过,红色的能源流转指示灯瞬间亮起。飞船尾部的应急推进器突然爆发出刺眼的蓝光,强大的反向推力让飞船猛地一滞,原本笔直下坠的轨迹硬生生偏移了一个角度。

“5公里!3公里!”监测员的声音带着哭腔。

林夏咬紧牙关,双手同时操作操纵杆和姿态控制器,试图让飞船以侧滑姿态掠过小行星表面。舷窗外,小行星的岩石碎屑如同暴雨般砸在能量护盾上,蓝色的护盾光芒剧烈闪烁,数值疯狂跳水,从60%直接跌到了23%。

“轰——”

一声沉闷的巨响,飞船的右侧外壳与小行星边缘发生了轻微剐蹭,巨大的冲击力让整个驾驶舱剧烈摇晃,林夏被甩离座椅,额头重重撞在控制面板上,眼前瞬间发黑。但她强撑着眩晕,死死抓住飘在空中的操纵杆,继续调整航向。

几秒钟后,飞船终于挣脱了小行星的引力牵引,重新恢复了稳定。驾驶舱里一片狼藉,不少仪器的屏幕已经碎裂,警报声还在断断续续地响着,但最危险的时刻终于过去了。

“护盾剩余18%,右侧外壳受损,生态舱能源暂时无法恢复,其他系统正常。”工程师的声音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

林夏瘫坐在座椅上,额角的伤口流出血来,顺着脸颊滑落。她抬手擦了擦,目光依旧紧紧盯着屏幕上那个发出干扰信号的人造天体——它悬浮在目标星球的同步轨道上,呈完美的球形,表面覆盖着银色的金属光泽,没有任何明显的接口或武器装置,却散发着强大的能量波动。

“那到底是什么?”有人喃喃自语。

陆承宇走到林夏身边,递过急救包,沉声道:“不管是什么,它的目的很明确——阻止我们登陆。”他看向屏幕上的人造天体,眼神凝重,“从信号强度和干扰范围来看,它的科技水平不亚于引发红潮的高等文明,甚至可能……是同一个文明的造物。”

“同一个文明?”林夏皱眉,“他们为什么要在这里设置屏障?”

“也许这个星球,本就是他们的‘修复基地’或者‘禁区’。”陆承宇推测道,“我们解析的编码里提到过‘空间修复需要稳定的环境’,这个星球可能就是他们选定的稳定锚点,所以不允许其他文明闯入。”

就在这时,人造天体突然发出一道柔和的绿光,直射向方舟一号的驾驶舱。绿光穿透了能量护盾,却没有造成任何破坏,反而在屏幕上投射出一串清晰的全息文字——不是二进制编码,而是一种从未见过的象形文字,如同流动的星辰,不断变换着形态。

“这是……交流信号?”林夏惊讶地看着那些文字,“他们想和我们沟通?”

陆承宇点点头,立刻下令:“启动所有语言翻译系统,尝试解析这些文字。同时,停止向人造天体发送任何能量信号,保持被动接收状态,避免引发误会。”

翻译系统开始高速运转,将象形文字拆解、比对、重组。由于没有任何已知语言可以参考,解析过程异常缓慢。而此时,身后的红潮已经越来越近,暗红色的光晕几乎占据了半个舷窗,空间扭曲的效应让远处的星光都出现了明显的畸变,监测数据显示,红潮距离舰队仅剩1.2光年,按照当前速度,预计7天后就会追上他们。

更糟糕的是,空间固化的信号也越来越强烈,目标星球周围的空间已经开始出现轻微的凝固迹象,再过3天,这里的空间将彻底封闭,到时候,就算他们能突破人造天体的屏障,也无法进入星球大气层。

“时间不多了。”林夏看着屏幕上缓慢解析的文字,心急如焚,“翻译系统至少需要两天才能完成初步解析,我们等不起。”

陆承宇沉默了片刻,突然说道:“也许,我们不需要解析全部文字。那个高等文明既然给了我们识别码,让我们躲过了清理,说明他们并非完全冷血,也许我们可以主动展示我们的意图——我们只是想寻找一个生存的家园,没有任何恶意。”

“怎么展示?”林夏问。

“用数学和物理。”陆承宇眼中闪过一丝灵光,“数学是宇宙的通用语言,物理定律在任何文明中都适用。我们可以向他们发送我们的文明数据——从勾股定理到相对论,从元素周期表到DNA双螺旋结构,告诉他们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为什么来到这里。”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所有人的赞同。科研团队立刻行动起来,将人类文明的核心科学数据、地球的坐标、红潮的成因以及人类的逃亡历程,整理成一串包含数学公式、物理模型和图像信息的综合信号,通过飞船的通讯系统,向人造天体发送了出去。

信号发送后的几个小时里,人造天体没有任何回应,依旧在持续发出干扰信号,飞船的导航系统只能勉强维持稳定,无法精准定位到目标星球的着陆点。而红潮的距离还在不断缩短,已经不足1光年,空间固化的速度也在加快,目标星球的大气层边缘已经出现了一层淡淡的白色薄膜,那是空间即将封闭的征兆。

“还没有回应吗?”林夏看着屏幕上依旧没有变化的人造天体,心中充满了焦虑。

“没有。”负责通讯的科学家摇了摇头,“他们似乎在‘审视’我们的信号,没有给出任何反馈。”

就在这时,人造天体的表面突然亮起了无数蓝色的光点,如同睁开了无数只眼睛,紧接着,一道更加复杂的全息影像投射到了飞船的屏幕上。影像中,出现了一个三维立体模型——那是红潮的形成过程,两个巨大的环形装置碰撞在一起,引发了空间坍缩,随后,无数小型的球形装置被发射到坍缩区的各个角落,而他们面前的这个人造天体,就是其中之一。

影像的后半部分,展示了目标星球的全貌——这颗星球比地球略大,表面覆盖着70%的海洋和30%的陆地,陆地上有大片的绿色植被,还有许多规则的几何形建筑,显然是人造产物。影像的最后,出现了一行象形文字,旁边还有一串简单的数学公式。

“翻译出来了!”语言学家突然大喊,“文字的意思是‘临时避难许可’,公式是着陆坐标和时间限制——我们只有24小时,必须在指定坐标着陆,并且只能在限定区域活动,否则将被驱逐。”

“太好了!”驾驶舱里爆发出一阵压抑的欢呼。

林夏立刻根据给出的着陆坐标,重新校准了导航系统。这一次,人造天体的干扰信号消失了,飞船的导航系统恢复了精准,十艘方舟飞船按照指定航线,朝着目标星球的着陆点飞去。

“红潮距离我们还有0.8光年,空间固化还在继续,但24小时足够我们完成着陆了。”监测员汇报说。

林夏看着屏幕上的目标着陆点——那是一片位于赤道附近的平原,周围没有任何建筑,远离了星球上的文明区域,显然是对方特意划分出来的“隔离区”。

“通知所有飞船,做好着陆准备。”陆承宇下令,“着陆后,立刻启动生态舱的封闭系统,建立临时防御阵地,同时派出侦察小队,对周围环境进行探测,严禁擅自离开隔离区。”

方舟舰队开始缓慢减速,进入目标星球的大气层。随着高度的降低,空气阻力越来越大,飞船的外壳与大气摩擦产生了耀眼的火光,如同十颗流星划过天际。

林夏的手心再次出汗,这次却是因为激动和期待。透过舷窗,她能看到下方的绿色平原和蓝色海洋,能感受到飞船穿过云层时的轻微颠簸,能闻到从通风系统传来的、带着草木清香的新鲜空气——这是不同于地球,却同样充满生机的气息。

“距离地面还有10公里,开始最后的减速。”指令长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飞船的主引擎和辅助推进器同时启动,强大的推力抵消了重力,飞船平稳地下降。最终,在一片开阔的平原上,十艘方舟飞船依次着陆,巨大的冲击力让地面扬起了漫天尘土。

当飞船的舱门缓缓打开,新鲜的空气涌入船舱时,所有人都沸腾了。人们争先恐后地走出飞船,跪在地上,抚摸着脚下的泥土,仰望着天空中陌生的双日(半人马座阿尔法星系有两颗恒星,一颗主星和一颗伴星),眼中充满了泪水和希望。

林夏也走出了方舟一号,她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带着湿润的水汽和青草的味道。她抬头望去,天空是淡紫色的,两颗恒星散发着温暖的光芒,远处的森林郁郁葱葱,几只从未见过的、长着彩色翅膀的生物在空中飞翔。

“我们到了。”陆承宇走到她身边,声音带着一丝哽咽,“我们终于有了新的家园。”

林夏点点头,眼眶也湿润了。从发现红潮到成功着陆,150天的时间里,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现在,他们终于成功了。

她拿出通讯器,拨通了父母的频道。屏幕上很快出现了父母的身影,他们正站在三号船的舱门外,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身后是热闹的人群和美丽的异星风景。

“小夏,我们到了!这里太美了!”母亲兴奋地喊道,“我们刚才在泥土里种了几颗从地球带来的种子,希望它们能在这里生根发芽。”

“会的。”林夏笑着说,“我们都会在这里生根发芽,重建我们的文明。”

就在这时,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道银色的光束,从人造天体的方向射向远方。林夏抬头望去,只见远处的空间出现了一道淡淡的白色屏障,正在缓慢扩张——空间固化开始了,红潮被彻底挡在了屏障之外,再也无法威胁到他们。

“红潮被挡住了。”陆承宇看着那道白色屏障,长舒了一口气,“我们安全了。”

但林夏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他们虽然躲过了红潮,找到了新的家园,但这个星球上还有未知的文明,还有许多未知的危险。而且,引发红潮的高等文明依旧存在,他们未来是否会再次出现?这个星球的文明是否会接纳他们?这些都是未知的。

“陆院士,”林夏看着远处悬浮在天空中的人造天体,“我们不能放松警惕。我们需要尽快了解这个星球的文明,学习他们的技术,同时加强我们的防御,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危险做好准备。”

陆承宇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你说得对。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不能再失去这来之不易的家园。从今天起,我们不仅要重建文明,还要努力变强,守护好我们的新家园。”

接下来的日子里,人类开始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人们清理出一片区域,搭建起临时的住所,利用方舟飞船上的设备,开垦土地,种植农作物,建立起了初步的定居点。

科研团队则开始对这个星球进行全面的探测。他们发现,这个星球的环境与地球非常相似,重力是地球的1.1倍,大气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适合人类生存。星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大部分都是素食生物,没有发现明显的天敌。

而那个悬浮在轨道上的人造天体,被他们命名为“守望者”。它一直静静地悬浮在天空中,没有再发出任何信号,也没有干涉人类的活动,仿佛只是一个沉默的观察者。

在探测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一些古代文明的遗迹。这些遗迹分布在星球的各个角落,大部分是由某种未知的金属建造而成,上面刻着与“守望者”相同的象形文字。通过对遗迹的研究,他们发现这个星球的文明已经存在了数百万年,科技水平高度发达,但不知为何,现在的星球上并没有发现任何智慧生物的踪迹,只有那些遗迹和“守望者”证明着他们曾经的存在。

“也许,这个文明已经离开了这里,或者灭绝了。”陆承宇推测道,“而‘守望者’,是他们留下的最后一道防线,守护着这个星球,同时也监控着空间修复的过程。”

林夏则对“守望者”发送的信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带领团队,利用飞船上的设备,对“守望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试图解析更多的信号,了解这个文明的历史和技术。

三个月后的一天,林夏的团队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成功解析了“守望者”内部的一段核心数据,这段数据揭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这个星球的文明,名为“星枢文明”,正是引发红潮的两个高等文明之一。他们与另一个文明“影刃文明”因为对空间技术的不同理解,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空间战争。战争中,双方的武器引发了空间坍缩,形成了红潮。

星枢文明意识到了战争的毁灭性,试图停止战争,修复空间,但影刃文明却执意要将战争进行到底。为了阻止影刃文明,同时保护宇宙的稳定,星枢文明做出了一个悲壮的决定——他们将自己的母星改造成了空间修复的核心锚点,派出了无数个“守望者”装置,监控和引导空间修复,而星枢文明的所有成员,则驾驶着飞船,冲向了影刃文明的母星,与他们同归于尽,以彻底终结这场战争。

这段数据的最后,是星枢文明留给后来者的一段话:“空间是宇宙的血脉,战争是文明的绝症。我们用毁灭换来了和平,用牺牲换来了修复。愿后来者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宁,守护好宇宙的平衡,不要再重蹈我们的覆辙。”

林夏看着这段文字,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她终于明白了红潮的真相,明白了“守望者”的意义,也明白了他们肩上的责任。

她将这段数据汇报给了陆承宇和PDC的核心成员。所有人都被星枢文明的牺牲精神深深震撼。

“我们必须继承他们的遗志。”陆承宇坚定地说,“守护好这个星球,守护好宇宙的平衡,这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纪念那些为和平而牺牲的星枢文明成员。”

从此,人类文明在这个异星上扎下了根。他们吸收和学习星枢文明的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科技水平,同时也铭记着星枢文明的教训,倡导和平与合作。

几十年后,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建立起了繁荣的城市,科技水平远超地球时期。他们派出飞船,探索周边的星系,与其他友好的文明建立了联系,传播着和平与合作的理念。

林夏已经成为了PDC的首席科学家,她常常会带着孩子们,来到方舟一号的遗址前,讲述那段惊心动魄的逃亡之旅,讲述星枢文明的牺牲与伟大。

“奶奶,红潮还会再来吗?”一个孩子好奇地问。

林夏摇了摇头,抬头望向天空中依旧悬浮的“守望者”,眼中充满了坚定:“不会了。因为我们会守护好这里,守护好宇宙的平衡。只要我们铭记教训,珍惜和平,就不会再有战争,不会再有红潮。”

天空中,两颗恒星的光芒温暖而明亮,照亮了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人类的文明,在经历了末日的洗礼后,终于在异星上绽放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而这段跨越星际的逃亡与传承,也成为了宇宙中一段不朽的传奇。

上一章 第二章方舟起航 星尘坍缩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四章 影刃余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