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清晨,晓晨被窗外叽叽喳喳的鸟鸣吵醒时,父母已经出门了。母亲拎着竹篮去菜市场赶早集,说要买点新鲜的春笋,父亲则约了老邻居去公园打太极,顺便给她带巷口张记的热乎豆浆。
屋里静悄悄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斜斜照进来,在地板上洒下长长的光斑,浮尘在光柱里轻轻飞舞。晓晨伸了个懒腰,起身收拾房间,无意间瞥见母亲床头柜最下面的抽屉没关严,露出一角褪色的红布,边缘还绣着小小的梅花——那是母亲年轻时最爱的一块布料,她小时候总爱偷偷摸上面的刺绣。
那是母亲的旧抽屉,里面放着些压箱底的老物件。晓晨小时候总爱趁母亲不注意时翻看,里面有母亲二十岁时的黑白照片,梳着两条麻花辫,笑容青涩又明媚;有父亲送她的第一块印花手绢,边角都磨软了;还有她从小到大得过的奖状,从幼儿园的“乖宝宝”奖状到大学的奖学金证书,都被整整齐齐地叠着。
她轻轻拉开抽屉,红布下面,压着一个略显陈旧的铁皮盒子,盒身印着褪色的牡丹花纹,锁扣上还挂着个小小的铜铃,一碰就发出清脆的声响。以前她从未见过这个盒子,好奇心驱使着她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它。
盒子里没有金银首饰,也没有贵重物品,只有一沓厚厚的信,用一根红绳捆着,还有一个封面泛黄的小笔记本。信的信封都已经泛着浅黄,上面的字迹工整而熟悉,是父亲的笔迹——父亲的字带着股硬朗的力道,和他平时温和的性子不太一样。
晓晨拿起最上面的一封信,信封上没有邮票,也没有地址,只写着一行字:“给我的妻。”她犹豫了一下,指尖捏着微微发脆的信封,还是轻轻拆开了。
信里的信纸已经有些泛黄发皱,字迹却依旧清晰,内容很简单,没有华丽的辞藻,全是些日常的叮嘱:“今天工地干活,不小心蹭破了手,你别担心,已经涂了药水,不严重。晚上你早点睡,不用等我,工地要加班赶工,估计得后半夜才能回去。”“你爱吃的苹果,我托同乡从老家带了几斤,放在柜子最里面,记得洗了再吃,别沾了灰。”“孩子今天又哭着要妈妈,我哄了好久才睡着,给她唱了你教我的摇篮曲,她还挺喜欢。你在娘家安心照顾你妈,家里有我,放心。”
晓晨一页页地翻着,那些信大多是父亲年轻时写的。那时候父亲在外地的工地上打工,母亲有时会回娘家照顾生病的外婆,两人就靠这些书信联系。有的信里会说工地上的趣事,说工友们一起煮面条,把辣椒放多了辣得直咧嘴;有的信里会算着回家的日子,说“再干三个月就能回去陪你和孩子了”;还有的信里满是愧疚,说“没能陪你过生日,等我回去给你补个大大的蛋糕”。每一封信里,都满是朴实的牵挂,没有一句“我爱你”,却字字句句都藏着化不开的深情。
信的最底下,压着那个小笔记本,是母亲的。晓晨翻开一看,里面没有长篇大论的日记,只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家里的开销,一笔一笔,清晰得很:“1998年3月12日,买面粉5斤,10元;给孩子买作业本3本,2.5元;买菜12元。”“2000年5月8日,给老公交话费30元;给孩子买新裙子,50元;买猪肉1斤,15元。”
翻到最后几页,字迹忽然变了,不再是工整的账目,而是几行带着温度的文字,墨迹还有些晕染,像是写的时候落了眼泪:“他今天加班到半夜,冒着大雨回来,身上都湿透了,却给我带了我最爱的烤红薯,自己却没舍得吃一口,说让我趁热吃。”“孩子发烧到39度,他抱着孩子跑了三公里去医院,一路都没歇,回来时衣服都被汗湿透了,眼睛里全是红血丝,却还笑着说‘没事了,医生说不严重’。”“结婚二十多年,他从没跟我红过脸,再难的日子,他都笑着说‘有我呢’。这辈子嫁给他,我没后悔过。”
晓晨看着那些字迹,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砸在泛黄的纸页上,晕开一小片痕迹。她一直以为父母的婚姻平淡无奇,每天都是柴米油盐的琐碎,是早上的一句“早饭热好了”,是晚上的一句“别熬夜”,是偶尔为了菜咸淡的几句拌嘴,却不知道,在那些她未曾留意的时光里,他们早已把彼此的牵挂、把对这个家的责任,悄悄藏进了这些平凡的日常里。
“你在看什么呢?看得这么入神。”母亲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带着笑意。
晓晨赶紧擦干眼泪,举起手里的铁皮盒子,声音还有些哽咽:“妈,这是你们以前的信吗?我从来都不知道。”
母亲走过来,看着盒子里的信,脸上露出温柔的笑容,眼里也泛起了泪光:“都多少年的老东西了,没想到还在。那时候你爸在外地打工,我们俩分开住,见不着面,就靠这些信联系呢。每次收到他的信,我都能看好几遍,晚上睡觉都放在枕头底下。”
“妈,你们那时候,是不是特别辛苦?”晓晨轻声问,想起信里父亲说的工地生活,想起母亲账本上寥寥的开销。
母亲点点头,又摇了摇头,坐在床边,拿起一封信轻轻摩挲着:“辛苦是肯定的。那时候你爸在工地干活,风吹日晒的,工资也不高,我一个人带着你,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家。但心里踏实啊,只要他好好的,你好好的,一家人能在一起,再苦的日子都觉得有奔头。”
她顿了顿,笑着说:“你看你爸,嘴笨,不会说好听的话,却总把我放在心上。我随口说一句想吃烤红薯,他就能跑好几条街给我买;我生你那时候,他连夜从工地赶回来,一路上都没合眼,看到我和你平安,他哭得比我还厉害。”
晓晨看着母亲眼里的笑意,那是一种被岁月沉淀后的温柔与满足。她忽然明白,父母的幸福,从来都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也不是锦衣玉食的生活,而是这样细水长流的陪伴,是藏在书信里的牵挂,是记在账本上的琐碎,是无论风雨都彼此扶持的笃定。
她把信和笔记本小心翼翼地放回铁皮盒子,盖好盖子,轻轻推回抽屉里。阳光依旧温暖,屋里的空气里仿佛弥漫着旧时光的味道,温柔而踏实。晓晨心里忽然暖暖的,原来最稳稳的幸福,早就藏在这些被时光遗忘的细节里,在父母彼此珍惜的岁月里,悄悄生根发芽,长成了遮风挡雨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