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第1军2师的直属军长先后为黄新廷、唐金龙,该师师长为游好扬,政委为栗光祥。这支部队从冀中抗日的烽火中走来,历经十余载战火淬炼,最终以重装劲旅之姿奔赴朝鲜,在停战前夕的战场绽放出耀眼光芒。
烽火溯源:从平原游击队到一野主力师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大地沦陷,河北任丘、雄县交界地带的爱国知识青年杨琪良、高万德挺身而出,串联起一批热血儿女组建“抗日救国会”,这便是第2师最早的火种。随着抗日浪潮高涨,这支队伍迅速扩编为游击第14支队,在冀中平原开展游击战,用土枪、大刀抗击日军,成为平原上的抗日骨干。
1939年3月,部队迎来关键整编——与八路军120师358旅715团(欠3营)合编为120师独立第1旅,旅长高士一、政委朱辉照,初建时全旅约4000余人,装备以缴获的步枪、轻机枪为主,仅有少量重机枪和自制土炮,火力虽简陋,但战士们凭着顽强意志在晋西北、冀中平原辗转征战,打出了“平原猛虎”的威名。
解放战争时期,部队改编为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独1旅,跟随彭德怀司令员转战陕北,参与扶郿、兰州等关键战役,1949年2月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第2师,兵力充实到6000余人,成为一野头等主力师。1952年7月,为适应抗美援朝现代化作战需求,第2师与第3军8师合编为新的第1军第2师:原5团改编为炮兵团,8师23团改为新的5团,新增战车团(60年代调出),完成了从“步兵师”到“重装师”的转型。此时全师兵力达万余人,火力配置实现质的飞跃——每个步兵团配属无后坐力炮连、火箭筒连和高射机枪排,师属炮兵团装备榴弹炮、火箭炮等重火力,高射炮分队可有效应对空中威胁,彻底告别了“小米加步枪”的时代 。1953年1月,这支部队随第1军跨过鸭绿江,成为志愿军最后一批入朝的主力部队。
西海岸防御:零下三十度的“地下长城”
入朝初期,美军频频策划从西海岸登陆突袭,妄图切断志愿军补给线,第2师的核心任务便是构筑坚固防御工事,守住志愿军的侧后方屏障。1953年1-2月的朝鲜西海岸,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冻土坚硬如铁,一镐下去仅能留下浅浅白印。战士们没有重型工程机械,只能靠钢钎、铁锤昼夜掘进,手套磨破了就徒手作业,手指冻得红肿开裂,血珠与冻土粘在一起,扯下来便是一层皮,却无一人退缩。
夜间的战场更显凶险,美军侦察机频繁盘旋轰炸,战士们只能借着月光交替作业,一边防备空袭,一边抢筑工事。短短两个月内,第2师官兵在荒滩与山地间,挖出总长度超50公里的交通壕,构筑起300余个钢筋混凝土碉堡、2000余平方米的屯兵洞,还配套修建了弹药库、医疗所和粮秣储藏室,形成了攻防一体的“地下长城”。期间,美军多次派小股部队袭扰侦察,均被第2师前沿步兵依托工事击退;高射炮分队先后击落、击伤美军侦察机3架,确保了防御工程顺利推进,为后续夏季进攻战役筑牢了安全屏障。
夏攻亮剑:两场模范战例震敌胆
1953年6-7月,志愿军发起夏季进攻战役,这是第2师在朝鲜战场的高光时刻,凭借两场“模范战例”载入志愿军战史,成为第1军推广学习的标杆 。
6月鱼积山里:20分钟的高效歼敌奇迹
1953年6月,第2师4团奉命进攻鱼积山里西南无名高地。该阵地由南朝鲜军1个加强排防守,配备轻重机枪、迫击炮等火力,前沿布满3道铁丝网和密集地雷区,核心位置的3个钢筋混凝土地堡互为犄角,号称“难啃的硬骨头”。
战前,4团5连作为主攻连队,反复侦察地形,制定了“火力掩护+分组爆破+迂回穿插”的战术。6月15日晚,进攻打响:师属炮兵团先进行10分钟火力急袭,炮弹精准覆盖敌军表面工事,烟尘弥漫中,地堡顶盖被掀翻,铁丝网被炸得支离破碎;爆破组战士冒着残火冲上前,用爆破筒炸开剩余铁丝网,用探雷针排查地雷,为突击组开辟通道;突击组趁烟雾掩护,从阵地两侧迂回,避开正面火力,直扑核心地堡。战士们用火箭筒摧毁2个地堡,剩下1个地堡里的敌军负隅顽抗,班长李福祥抱着炸药包,从地堡射击孔旁的缝隙钻到后侧,拉燃引线后迅速翻滚撤离,一声巨响将地堡夷为平地。整场战斗仅用20分钟,4团5连就全歼守敌,毙伤俘敌47人,自身仅伤亡3人,创造了志愿军夏季进攻战役中“高效歼敌、以少胜多”的模范战例。
7月高阳岱:步兵排硬抗八次反扑的防御传奇
1953年7月,停战协定签署前夕,南朝鲜军为争夺谈判筹码,向志愿军前沿阵地发起疯狂反扑。第2师6团7连3排奉命坚守高阳岱北山无名高地,面对的是敌军1个营的兵力,以及10余门火炮、2辆坦克的火力支援。
7月10日清晨,敌军先以半小时炮火覆盖,将阵地炸得焦土遍地,连野草都被烧得漆黑。炮火刚停,敌军便以密集队形发起集团冲锋。3排战士躲在坑道里,待敌军逼近到50米时,突然冲出坑道展开近战,冲锋枪、手榴弹齐发,打退首轮反扑。之后,敌军又接连发起8次冲锋,每次都以炮火开路,阵地反复易手3次。3排战士伤亡过半,排长重伤后,班长王顺才主动代理指挥,把剩余战士分成3个战斗小组,交替防守、互相掩护,还利用敌军炮火间隙抢修工事,用缴获的武器补充弹药。战至傍晚,3排凭借顽强意志牢牢守住阵地,累计毙伤敌120余人,自身仅伤亡11人,被志愿军总部评为“防御作战模范排”。
整个夏季进攻战役中,第2师累计歼敌420余人,用实打实的战绩证明了自己的战斗力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后,第2师并未立即回国,而是留在朝鲜维护停战秩序,帮助当地百姓重建家园、修复农田。1958年9月,它随第1军作为志愿军最后一批回国部队凯旋,将冀中火种的荣光与朝鲜战场的铁血记忆,永远镌刻在了军旗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