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公益人培育计划”启动的第一年,就吸引了上万名青年报名。林晚、陆星燃、沈亦舟和夏星眠亲自参与筛选,最终选出200名有潜力、有情怀的青年公益人,纳入首期培育计划。
这些青年来自不同的专业:有学文学的、学科技的、学体育的、学艺术的,还有学社工、学管理的。四人根据他们的专业特长,将其分配到各自的公益平台进行实践。学文学的青年跟着林晚开展“流动文学课堂”,负责文案撰写、活动组织;学科技的青年加入陆星燃的科普公益团队,参与“科普公益包”的升级与推广;学体育的青年协助沈亦舟运营“全能体育公益计划”,开展校园体育培训;学艺术的青年则跟着夏星眠的公益舞蹈基金会,参与舞蹈教学和公益演出。
为了让青年公益人快速成长,四人每月都会组织一次线下培训。林晚分享公益项目的文案创作技巧和与服务对象的沟通经验;陆星燃讲解公益项目的资源整合与可持续运营方法;沈亦舟传授公益活动的组织策划与应急处理技巧;夏星眠则分享公益服务中的情感传递与人文关怀。
除了培训,四人还会定期与青年公益人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实践情况和遇到的困难。有位学社工的青年在组织社区公益活动时,遇到了居民参与度低的问题,十分沮丧。沈亦舟得知后,特意和他一起分析问题,分享自己组织社区篮球公益赛的经验:“公益活动要贴近居民的需求,还要有互动性和趣味性。你可以先做个调研,看看居民们真正需要什么,再调整活动形式。”
在四人的指导和支持下,青年公益人们逐渐成长起来。他们不仅熟练掌握了公益项目的运营技巧,还培养了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心。首期培育计划结束后,有150名青年公益人留下来,成为了四人公益平台的核心骨干,还有50名青年公益人发起了自己的公益项目,得到了“青年公益项目扶持基金”的支持。
一年后,四人组织了“公益薪火交接仪式”。仪式上,青年公益人们分享了自己的实践成果:有人带着“流动文学课堂”走进了更多乡村学校,有人升级了“科普公益包”的内容,有人在社区开展了常态化的体育公益活动,有人把公益舞蹈教学带到了偏远山区。
看着青年公益人们的成长,四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公益不是一代人的事业,而是代代相传的责任,”林晚说,“你们的成长,让我们看到了公益事业的未来和希望。”
陆星燃点点头:“希望你们能带着我们的初心,继续前行,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爱心,帮助更多的人,让公益薪火在中华大地上永远燃烧。”
沈亦舟和夏星眠也纷纷送上祝福,鼓励青年公益人们勇敢追梦、坚守公益初心。仪式结束后,四人与青年公益人们合影留念,完成了公益薪火的正式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