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3月1日,江州市第三中学,初三(五)班。
清晨的阳光透过有些斑驳的玻璃窗,洒在弥漫着粉笔灰和少年气息的教室里。叶凌云,或者说,在校园里他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叶黎明,正安静地坐在靠窗的座位上,面前摊开的是新学期的物理课本。
他穿着一件简单的白色衬衫,洗得发白却异常整洁,衬得他俊逸的容颜愈发清爽。在周围同学叽叽喳喳讨论着寒假趣事、或是埋头狂补假期作业的氛围中,他显得格格不入的沉静。那双曾俯瞰商业疆域、洞悉市场变幻的眼睛,此刻正专注地看着书本上的牛顿定律,仿佛那才是世间最引人入胜的奥秘。
只有他自己知道,脑海深处,另一个世界正在高效运转。
“叶总,”一个声音仿佛在他耳边响起,那是他核心助理通过最新配置的寻呼机传来的加密信息,被他用意念“翻译”出来,“‘天华’三月计划启动,九万件‘风驰’系列运动外套已全线投产,成本严格控制在100元/件,定价150元。美团本月省外扩张顺利,预计月末进账将创新高。”
叶黎明(叶凌云)的笔尖在草稿纸上无意识地划过,留下一串复杂的演算过程,同时也勾勒出生产流水线和物流网络的优化草图。
班主任老师走进教室,开始了新学期的动员。同学们或振奋,或忐忑。唯有叶黎明,心如止水。初三下学期的中考压力,于他而言,轻若浮云。他的考场,在更广阔的天地。
时间在校园的铃声与商海的波涛中悄然流逝,转眼已是三月末。
1995年3月31日,深夜,“天华服装集团”总裁办公室。
叶凌云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城市的灯火在他脚下蔓延。他刚刚听取了三月份的最终财报。
助理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震撼:“叶总,三月份数据出来了。天华服装方面,九万件‘风驰’系列成本100元,定价150元,凭借我们美团的渠道优势和精准营销,已全部售罄!仅此一项,毛利润高达450万元!”
他顿了顿,继续汇报:“美团外卖集团,在稳固本省市场并成功开拓两个邻省业务后,本月进账突破1100万元!扣除所有运营、扩张及人员成本,净利润约800万元。”
“综合计算:我们目前账上现金达到1550万元!”助理深吸一口气,“至于总资产,现金1550万,加上美团遍布数省的物流网络、十万级别团队及其品牌价值,保守估值已超过600万;天华服装的织衣厂、四条新生产线及品牌专利,估值约200万。我们的总资产,已稳稳突破2350万元大关!”
两千三百五十万!在1995年的春天,这是一个足以让任何听闻者瞠目结舌的天文数字。而创造这一切的,是一个白天还要在教室里解二次函数的少年。
叶凌云转过身,脸上没有任何骄狂,只有一切尽在掌握的平静。三个月,从十元到两千多万,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财富积累,而是一个传奇的诞生。
“资金不要躺在账上,”他下达指令,声音清晰而有力,“拿出800万,寻找机会,介入有潜力的地产项目。另外,拨出300万,成立一个技术研究小组,我需要对未来的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做一些前置布局。”
“是,叶总!”
助理离开后,办公室重归寂静。叶凌云坐回椅子上,从书包里拿出一张初三数学模拟试卷,认真地做了起来。笔尖沙沙,仿佛与窗外遥远的机器轰鸣、键盘敲击声交织在一起。
校园与商海,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他身上完美融合,互不干扰,又相辅相成。他是同学眼中成绩优异、容貌出众但略显神秘的叶黎明;他是麾下数万员工眼中英明神武、深不可测的商业巨子叶凌云。
第二天放学,他推着那辆普通的自行车,和同学们一起走出校门。夕阳将他身影拉长,有人讨论着晚上的习题,有人商量着去哪玩。
一个关系还不错的同学拍了拍他的肩膀:“叶黎明,走啊,一起去游戏厅?新来了《街霸2》!”
叶凌云(叶黎明)笑了笑,那笑容干净而温和,与他在董事会上的运筹帷幄判若两人:“不了,我奶奶让我早点回家吃饭。”
在同学略带遗憾的目光中,他骑上自行车,汇入人流。没有人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初三学生,书包里装着的不仅是课本,还有一个正在急速膨胀、价值超过两千三百五十万元的商业帝国蓝图。
他骑得很稳,目光平静地望向前方。
中考,商业版图,都只是他人生阶梯上的一级台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