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新程续茶香
“茶马古道”项目启动仪式选在普洱宁洱的茶源广场,于朦站在“茶马古道源头地理标识”碑前,指尖抚过石碑上深刻的纹路,耳畔仿佛响起千百年前马帮的马铃与蹄声。这一次,他不想拍传统的历史剧,而是计划打造一部“纪实+剧情”双线并行的系列作品——《古道茶香》,既记录当下茶马古道上的文化传承,也用剧情线还原马帮“走夷方”的坚韧与温情。
筹备阶段,团队兵分两路。纪实组跟着非遗传承人走访滇藏、滇越多条古道支线,剧情组则深入普洱、鹤庆等地采风。于朦亲自带队前往鹤庆草海镇,刚踏入新华村,便被家家户户传来的银锤敲打声吸引。白墙青瓦间,匠人围坐成圈,锤起锤落间银光闪动,两千余家银铜器加工作坊让这个“银都水乡”充满生机。在这里,他们遇到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寸发标,老人讲述的“走夷方”故事,成了剧情线的核心灵感。
“早年水土寒薄种不了庄稼,祖辈只能背起家什闯边境,靠打银器谋生。”寸发标拿出一把历经岁月的银壶,壶身上的图腾融合了汉、傣、彝等多个民族的纹样,“走一路学一路,手艺才得以流传千年。”于朦决定,剧情线就以一位年轻银匠跟随马帮“走夷方”为线索,串联起古道上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融。而纪实线,则重点拍摄寸发标与他的“90后”徒弟黄鲁辰——这个从南京来的年轻人,正用“大漆银胎”的创新工艺,让古老银艺焕发新生。
拍摄刚进入正轨,难题便接踵而至。剧情组要还原马帮穿越横断山脉的场景,可古道部分路段早已被密林覆盖,陡峭的山径连拍摄设备都难以运送。于朦想起《丝路燃灯》的拍摄经验,采用“实景+轻量化虚拟”结合的方式:演员在普洱保存完整的177公里古道遗址实景拍摄,而悬崖峭壁、密林险滩等高危场景,则通过无人机扫描地貌后进行虚拟合成,既还原了“一径悬如线,两峰寒如云”的险峻,又保障了拍摄安全。
更棘手的是文化细节的还原。马帮的茶盐配比、银匠的锻制工序、不同民族的礼仪习俗,都不能有丝毫偏差。于朦邀请当地老人担任顾问,小到马帮的马铃样式,大到古道上的驿站布局,都一一核实。拍摄银匠锻制场景时,黄鲁辰亲自指导演员操作,从熔炼、开片到镶嵌,每一个步骤都严格遵循古法,“手艺的温度,藏在细节里”。
纪实线的拍摄同样充满惊喜。团队恰逢中老越三国丢包狂欢节,在江城的边境村寨,他们记录下三色丢包在空中划出的“友谊之圆”——这个原本是青年男女传情的民俗,如今成了三国边民交流的纽带。而在普洱举办的茶马1000里越野赛上,来自7个国家的跑者踏着古道马蹄印前行,内含普洱茶饼的奖牌让外国选手直呼“特别”,这些鲜活的场景,都被于朦纳入纪实线,成为古道精神传承的生动注脚。
意外发生在拍摄马帮遭遇暴雨的戏份时。实景拍摄地突降山洪,湍急的水流冲断了通往村寨的道路,部分拍摄素材和设备被困在山上。危急时刻,当地村民自发组织起来,背着设备蹚过齐腰深的积水,甚至牵来自家马匹帮忙运送物资。“当年马帮遇险,靠的就是沿途村寨互相帮扶。”一位参与救援的老人说。这场意外,让于朦决定在纪实线中加入“古道互助”的篇章,记录下这份跨越千年的温情。
2035年秋,《古道茶香》在央视纪录频道与微光联盟海外平台同步上线。剧情线中,年轻银匠在风雨中守护银器、在篝火旁学习异族纹样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纪实线里,寸发标的坚守与黄鲁辰的创新形成呼应,三国丢包节的欢腾、越野跑者的执着,让茶马古道从历史深处走向当下。海外播出后,不少观众被“走夷方”的坚韧精神打动,鹤庆银器、普洱茶通过剧集收获了海外订单,黄鲁辰的“一瓢银艺”品牌更是远销欧美。
这一年冬天,于朦带着团队再次来到草海镇。新华村的炉火依旧兴旺,越来越多的“新草海人”在这里扎根,电商直播让千年银艺触达更多年轻人。寸发标握着他的手,指着村口的湿地说:“水养银,银养人,现在古道的故事能传出去,多亏了你们。”汪俞岑站在一旁,拍下了匠人授课、孩童围观的画面,镜头里,阳光穿过银器的反光,温暖而明亮。
返程途中,于朦收到了一条特殊的消息:普洱市将以《古道茶香》的素材为基础,开发“古道文化研学”项目,让青少年沿着剧集拍摄路线,体验采茶、锻银、民俗活动。他笑着回复:“这才是我们做这部作品的意义。”
飞机舷窗外,月光洒在连绵的群山之上,茶马古道的轮廓在夜色中若隐若现。于朦想起重生以来的一路前行,从弥补遗憾到传递热爱,从一个人的追光到一群人的坚守,他终于明白:最好的重生,不是改写命运,而是用初心与坚持,让文化的根脉代代相传,让古道的茶香,飘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