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大人被革职流放后,前朝局势暂时稳定,但沈清晏深知,平静之下必有暗流涌动。果然,不出三月,边关传来急报——北狄入侵,连破三座城池,边关将士节节败退,请求朝廷火速派兵支援。
消息传到宫中,萧景渊忧心忡忡,立刻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朝堂之上,大臣们分为两派,一派主张派兵出征,平定叛乱;另一派则主张议和,以割地赔款的方式换取和平。沈丞相力主出征,认为北狄野心勃勃,若一味退让,只会让其得寸进尺,后患无穷。而以户部尚书为首的一派则认为,国库空虚,不宜发动大规模战争,议和才是明智之举。
双方争执不下,萧景渊一时难以决断,心情愈发烦躁。回到后宫,他径直前往坤宁宫,想从沈清晏那里寻求慰藉。
沈清晏见萧景渊神色凝重,便知他定有心事,连忙吩咐宫女奉上热茶,柔声问道:“皇上,您今日回来得这般早,可是朝中出了什么事?”
萧景渊叹了口气,将边关急报和朝堂上的争议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沈清晏。沈清晏闻言,心中也十分担忧,北狄凶悍,若真让其继续南下,百姓必将遭受战火之苦。
“皇上,臣妾认为,丞相所言极是。”沈清晏沉吟片刻后说道,“北狄向来贪得无厌,若此时议和,割地赔款,只会让他们更加嚣张,日后定会再次入侵。不如派兵出征,一鼓作气将其击退,以绝后患。”
萧景渊皱了皱眉:“可国库空虚,粮草不足,若是贸然出征,怕是难以支撑。”
“皇上,粮草问题并非无法解决。”沈清晏眼神坚定,“臣妾愿意拿出后宫积攒的金银珠宝,变卖后充作军饷。另外,还可下令让朝中大臣捐献家产,支援前线。只要上下一心,定能筹集到足够的粮草和军饷。”
萧景渊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露出欣慰的神色:“皇后深明大义,为国分忧,真是朕的贤内助!好,就按你说的办!朕明日便下旨,派兵出征,由镇国大将军统领全军,即刻启程前往边关。”
沈清晏的举动赢得了朝中大臣的一致赞誉,也让萧景渊对她更加敬重。后宫嫔妃们见状,也纷纷效仿,拿出自己的首饰珠宝捐献出来,一时间,宫中掀起了一股支援前线的热潮。
然而,沈清晏的做法却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户部尚书暗中勾结几位大臣,私下散布谣言,说沈丞相想借出征之名扩大势力,图谋不轨,而沈清晏捐献后宫财物,不过是为了讨好皇上,为沈家拉拢人心。
谣言很快传到了萧景渊耳中,他本就多疑,听到这些话后,心中再次泛起猜忌,对沈丞相的态度也变得冷淡起来。沈清晏得知后,心中十分焦急,她知道,若不及时化解这场危机,不仅父亲会受到牵连,之前的努力也将付诸东流。
这日,沈清晏前往寿康宫探望太后,趁机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太后。太后闻言,脸色一沉:“这些人真是胆大包天,竟敢恶意中伤沈丞相和你!哀家定会帮你向皇上解释清楚。”
在太后的劝说下,萧景渊心中的猜忌稍稍减轻,但并未完全消除。沈清晏知道,想要彻底打消萧景渊的疑虑,必须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父亲的忠心。
她立刻让父亲暗中调查户部尚书等人的阴谋,收集他们勾结北狄、收受贿赂的证据。沈丞相不负所望,很快便查到,户部尚书早已暗中与北狄使者接触,收受了大量金银财宝,承诺劝说朝廷议和,以便北狄顺利侵占边境土地。甚至有密信显示,他还将边关布防图泄露给了北狄,导致边关将士连连失利。
拿到证据后,沈清晏连夜前往御书房求见萧景渊。此时萧景渊正因前线战事不顺而烦躁,见到沈清晏深夜前来,心中有些不悦:“皇后深夜前来,有何要事?”
“皇上,臣妾有要事禀报,关乎边关安危和朝廷存亡!”沈清晏语气急切,将收集到的证据一一呈上,“皇上,户部尚书勾结北狄,泄露布防图,收受贿赂,意图让朝廷议和割地,其罪当诛!之前那些诬陷丞相的谣言,也都是他故意散布的,目的就是阻碍出征,帮北狄拖延时间。”
萧景渊接过证据,越看脸色越阴沉,双手因愤怒而微微颤抖。他没想到户部尚书竟如此胆大包天,勾结外敌,出卖国家利益。想到自己险些被谣言蒙蔽,错怪忠良,他更是怒火中烧。
“好一个户部尚书!竟敢背叛朕,背叛大启!”萧景渊怒喝一声,猛地一拍桌子,桌上的奏折散落一地,“传朕旨意,立刻将户部尚书及其党羽捉拿归案,严刑审讯,查抄家产,株连三族!另外,加急传令镇国大将军,将泄露的布防图作废,按新拟定的方案部署兵力,务必重创北狄!”
“皇上英明!”沈清晏连忙行礼,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
次日,户部尚书等人被捉拿归案,朝堂之上一片震动。经审讯,户部尚书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萧景渊下令将其斩首示众,其党羽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此事过后,朝中大臣再也不敢轻易勾结外敌、散布谣言,朝堂风气焕然一新。
沈丞相因揭发有功,更受萧景渊信任,被任命为监军,前往边关协助镇国大将军统筹战事。沈清晏则在后宫继续主持事务,安抚人心,确保后方稳定,为前线将士提供充足的后勤保障。
前线将士得知户部尚书被严惩,布防图也已更新,士气大振。镇国大将军凭借精妙的战术和将士们的奋勇作战,很快便扭转了战局,接连收复失地,将北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
三个月后,边关传来捷报——北狄大败,遣使求和,承诺归还侵占的土地,年年进贡,永不侵犯。消息传回宫中,举国欢腾,萧景渊龙颜大悦,下令大赦天下,宴请群臣,庆祝胜利。
庆功宴上,萧景渊特意夸赞了沈清晏:“此次平定北狄,皇后功不可没!不仅为国捐献财物,还协助朕识破奸佞阴谋,稳定后方,真是朕的贤内助!”
沈清晏起身行礼,语气谦逊:“皇上过奖了,臣妾只是做了分内之事。此次胜利,全靠皇上英明决策,将士们奋勇作战,还有各位大臣齐心协力,臣妾不敢居功。”
她的谦逊和识大体,赢得了在场众人的一致赞誉。太后看着沈清晏,眼中满是欣慰,心中愈发肯定自己当初力主立她为后的决定是正确的。
然而,沈清晏并未因眼前的荣耀而放松警惕。她知道,朝堂之上永远没有绝对的平静,后宫之中也依旧潜藏着危机。此次平定北狄,镇国大将军威望大增,功高震主,难免会引起萧景渊的猜忌;后宫之中,虽大部分嫔妃已真心臣服,但仍有少数人暗中觊觎后位,伺机而动。
庆功宴结束后,沈清晏私下找到父亲,叮嘱道:“父亲,镇国大将军战功赫赫,威望日盛,皇上多疑,您日后在朝中需多加留意,既要与大将军保持良好关系,又要避免引起皇上猜忌,切勿让奸人有机可乘。”
沈丞相点了点头:“为父明白,你放心。你在后宫也要多加小心,照顾好自己,莫要让为父担忧。”
父女两人相互叮嘱,心中都清楚,想要长久地守护家族和国家,必须时刻保持警醒,步步为营。
回到后宫,沈清晏站在坤宁宫的窗前,望着天边的晚霞,眼神坚定。经历了这么多风雨,她早已不是那个任人欺凌的弱女子,而是能够独当一面、运筹帷幄的皇后。无论是前朝的暗流涌动,还是后宫的风云变幻,她都有信心从容应对。
接下来,她要做的,便是继续稳固后位,协助皇上整顿朝纲,安抚百姓,让大启王朝日益繁荣昌盛。同时,也要时刻提防潜在的危机,守护好自己和家族,让那些曾经妄图伤害她的人,再也没有可乘之机。
后宫与前朝紧密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沈清晏深知这个道理,她会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这深宫中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