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影视同人小说 > 凤御九宸:沈微澜登基记
本书标签: 影视同人  古代  女强   

第2章 朝野暗流

凤御九宸:沈微澜登基记

启元元年惊蛰过后,京城的春风里仍裹挟着未散的寒意。紫宸殿的朝会之上,新帝沈微澜端坐御座,九串冕旒垂落,掩去眸底的波澜,听着百官奏报新政推行的进度。御座之下,文武百官分列两侧,看似肃穆有序,实则暗流涌动——认同与抵制的博弈,已在登基后的朝堂之上悄然展开。

“陛下,启元新政之减赋令已传至全国十三省,灾区百姓纷纷返乡垦荒,京郊河道疏通工程亦已动工,民夫招募远超预期。”苏清晏身着藏青色官袍,手持奏疏,声音清朗有力。他身为御史中丞,兼管新政督查之事,连日来奔走于京城内外,核查政令落实情况,脸上虽带着疲惫,眼底却满是振奋,“臣巡查京郊时,见农户们领到官府发放的种子农具,皆言陛下是为民做主的明君,愿为大明耕好每一寸田地。”

话音刚落,镇守北疆的大将军卫青的奏疏便由内侍官呈上。沈微澜抬手示意内侍宣读,浑厚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北疆将士感念陛下亲赴边关、同甘共苦之恩,愿誓死守护边疆。臣已按陛下旨意,加强边境巡逻,蒙古部落遣使通好,承诺永不犯境。臣恳请陛下允许,趁此良机肃清边境残余匪患,为新政推行扫清外部障碍。”

卫青的奏疏不仅表达了效忠之心,更以实际行动支持新政,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一片附和之声。寒门出身的官员们纷纷上前奏报,或言地方学子响应科举改革之喜,或谈惠民药局开设后的民生之变,言语间满是对新帝的拥戴与对新政的期盼。

然而,在这片祥和之下,抵制的暗流从未停歇。宗室队伍中,几位年迈的宗室成员垂首不语,神色阴沉。宁王虽被软禁,但其旧部仍遍布朝堂,尤以礼部尚书王彦为首的旧臣,对新政处处掣肘。王彦出列躬身,语气带着几分隐晦的质疑:“陛下,减赋令虽得民心,但国库空虚,三年免税恐致军饷、官俸无以为继;河道疏通工程耗费巨大,民夫补贴更是靡费钱粮,还请陛下三思。”

他的话音刚落,工部侍郎张承业便紧随其后:“陛下,科举改革取消世族举荐,恐使寒门子弟充斥朝堂,紊乱纲纪;万民观礼之举已破祖制,如今又要变革科举、兴修水利,太过激进,恐引天怒人怨啊。”张承业出身宗室旁支,向来与宁王交好,此刻故意夸大新政弊端,实则是在暗中抵制。

沈微澜早已料到旧臣会有此反应,她缓缓抬手,大殿内瞬间安静下来。“王尚书忧心国库,朕心甚慰。”她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但朕要问王尚书,国库的银两,本就该取自于民、用之于民。先帝晚年,宗室贪污、官吏腐败,致使国库亏空、百姓流离,难道这便是王尚书想要的‘纲纪’?”

她目光扫过张承业,继续道:“张侍郎说寒门子弟紊乱纲纪,朕倒想问问,那些凭借出身占据高位、却尸位素餐的纨绔子弟,难道就是朝堂的栋梁?朕推行科举改革,正是要打破世族垄断,让有真才实学之人入朝为官,为江山社稷效力。至于耗费钱粮,朕已令苏清晏严查各地贪官污吏,抄没家产充作新政款项,再加上漕运改革厘清的亏空,足以支撑各项工程。”

沈微澜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朕再说一遍,新政是为万民谋福祉,为江山谋长治久安,绝不会因少数人的质疑而停滞!若有官员胆敢阳奉阴违、消极怠工,休怪朕无情!”

王彦与张承业脸色煞白,不敢再言语,只能躬身退下。宗室成员们也纷纷垂首,不敢与沈微澜对视。苏清晏见状,心中暗叹,陛下恩威并施,既点明新政初衷,又震慑了反对势力,果然高明。

朝会结束后,沈微澜留下苏清晏与秦风,商议应对之策。“陛下,王彦与张承业虽不敢再公开反对,但暗中必定会阻挠新政推行。”秦风面色凝重,“臣已查到,张承业在接到疏通河道的命令后,故意拖延工期,克扣工程款,还暗中联络宁王旧部,散播新政有害的流言。”

“这些人,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沈微澜冷笑一声,“秦风,你继续加强京城防卫,严查散播流言之人;苏清晏,你即刻率领监察御史前往各地,重点核查张承业的贪腐之事,务必拿到铁证。朕要让所有人都知道,新政不可违,民心不可欺!”

“臣遵旨!”苏清晏与秦风齐声应道,随即转身离去。

苏清晏行事雷厉风行,带着监察御史赶赴河道施工现场。刚到工地,便看到民夫们面带不满,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大人,您可来了!”一位领头的民夫见到苏清晏,立刻上前哭诉,“张侍郎派来的官吏克扣我们的粮食补贴,还让我们超负荷劳作,不少兄弟都病倒了!”

苏清晏心中大怒,当即下令扣押工地负责的官吏,仔细核查账目。经过三日的调查,终于查清张承业克扣工程款十万两白银、挪用民夫粮食补贴的罪证。他将证据带回京城,呈给沈微澜。

沈微澜看着案上的罪证,眼中杀意渐浓。次日朝会,她当众出示张承业的贪腐证据,下令将其革职查办,抄没家产,押赴午门斩首,传首九城。“张承业身为朝廷命官,不思为国效力,反而勾结宗室、贪赃枉法、阻挠新政,此等奸佞之徒,必诛之!”沈微澜的声音冰冷刺骨,“若再有敢效仿者,下场便是如此!”

大殿之上,百官吓得瑟瑟发抖,再也无人敢轻视这位女帝的雷霆手段。王彦站在队列中,脸色惨白,手心冒汗,他没想到沈微澜竟如此果断,连宗室旁支也毫不留情。

与此同时,秦风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率领羽林卫严查散播流言之人,很快抓获了一批街头无赖,经审讯得知,这些人是受宁王谋士赵衍指使。秦风顺藤摸瓜,最终在京城一处隐秘的宅院中将赵衍抓获,并搜出他与宁王暗中勾结、意图谋反的密信。

沈微澜下令将赵衍押赴朝堂,当着百官的面宣读密信。密信中,宁王与赵衍密谋,要联合藩王、煽动百姓,待新政引发民怨时,便起兵叛乱,推翻沈微澜的统治。百官见状,无不惊骇,宗室成员更是吓得纷纷跪地,表明自己与宁王无关。

“宁王父子,屡教不改,罪无可赦!”沈微澜厉声下令,“秦风,即刻率领羽林卫前往宁王府,将宁王及其党羽全部逮捕,严加审讯!”

秦风领命而去,很快便将宁王及其心腹捉拿归案。经审讯,宁王不仅与赵衍勾结,还曾联络北方蒙古部落,约定若叛乱成功,便割让北疆三城。沈微澜得知后,当即下令将宁王贬为庶民,流放岭南,其党羽按情节轻重,分别处以流放、监禁之刑。

这一系列雷霆举措,彻底震慑了朝堂上的反对势力。王彦见宁王倒台、张承业被诛,心中再也不敢有丝毫异心,转而积极推行新政。其他原本消极怠工的官员也纷纷收敛心思,全力配合新政实施。

朝堂之上的博弈,也牵动着民间的神经。京城百姓得知沈微澜严惩贪官污吏、肃清宁王余党后,无不拍手称快。茶馆里,说书人将沈微澜的事迹改编成新的话本,讲述她如何以雷霆手段整治朝堂、以仁厚之心安抚百姓,每场都座无虚席。街头巷尾,百姓们自发悬挂起“启元新政,国泰民安”的灯笼,家家户户都在传颂着女帝的功绩。

京郊农户李老汉,在河道疏通工程中领到了足额的粮食补贴,他家的田地也因水渠修建而得到灌溉。他特意提着自家种的蔬菜,送到宫门外,对守卫说:“女帝陛下为我们百姓办实事,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请陛下收下。”守卫将蔬菜呈给沈微澜,她欣然接受,并赏赐了李老汉两匹绸缎,嘱咐他好好耕种。

然而,宗室余孽的抵制并未完全消除。宁王被流放后,其嫡子朱煜侥幸逃脱,潜伏在京城暗处,继续联络旧部,企图伺机反扑。他利用重金收买了一些对新政不满的市井之徒,在市集上散布“女帝乱政,国将不存”的流言,还暗中策划了一起袭击惠民药局的事件。

启元元年夏,一群蒙面人闯入京城的惠民药局,打砸药材、打伤医官。此事很快传遍京城,引起了不小的恐慌。沈微澜得知后,当即下令秦风彻查此事。秦风通过现场留下的线索,很快锁定了朱煜及其党羽的藏身之处。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秦风率领羽林卫包围了朱煜的藏身之地。经过一番激战,羽林卫成功抓获朱煜及其党羽,当场搜出大量兵器与反叛文书。沈微澜下令将朱煜押赴午门斩首,以儆效尤。

此事过后,民间对沈微澜的拥戴更加深厚。百姓们纷纷称赞女帝英明神武,既能推行仁政,又能严惩叛乱,让他们得以安居乐业。各地百姓自发组织庆贺活动,江南地区的戏班编排了《女帝定京》的新戏,场场爆满;北方学子联名上书,请求朝廷增设学府,推广新政理念。

为了进一步巩固统治、争取中间派的支持,沈微澜还采取了一系列安抚举措。她召见辞官归隐的老臣家属,送上慰问品,承诺“新政虽破陋习,却不失仁政之本”,邀请老臣们随时为朝政建言。老臣李敬之曾是前朝宰相,因反对女子登基而辞官,沈微澜多次派人探望,并送去自己撰写的《新政疏》。李敬之读完后深受触动,主动上书,为新政提出多条建设性意见,沈微澜欣然采纳,并下诏褒奖李敬之,邀请他重回朝堂任职。

对于那些心存疑虑的宗室成员,沈微澜也展现出了仁厚之心。她下令提高宗室成员的俸禄,允许他们经商、治学,为其提供合法的出路;同时,她还召见宗室子弟中的有才之士,任命他们担任地方官职,让他们有机会为国家效力。宗室子弟朱宸宇,才华横溢却因出身而不得志,沈微澜得知后,任命他为江南学政,负责推广科举改革。朱宸宇深受感动,在任上兢兢业业,为新政推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沈微澜的恩威并施之下,朝野局势逐渐稳定。寒门官员与世家官员虽仍有矛盾,但在新政的大方向上达成了共识;宗室成员大多安分守己,不再敢暗中作乱;地方藩王见状,也纷纷上书祝贺,承认了沈微澜的帝位。

启元元年秋,沈微澜再次微服出宫。她行走在京城的街道上,看到市集上琳琅满目的商品、百姓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心中满是欣慰。惠民药局里,医官们正在为百姓免费诊治;河道旁,农户们正在引水灌溉农田;贡院外,书生们正在刻苦攻读,期盼着通过科举改变命运。这一幅幅国泰民安的景象,正是她推行新政的初衷,也是她巩固统治的最好证明。

回到宫中,沈微澜站在紫宸殿的廊下,望着漫天晚霞。苏清晏走上前来,轻声道:“陛下,如今朝野安定,新政成效显著,百姓安居乐业,您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沈微澜摇了摇头,眼中仍带着一丝警惕:“清晏,帝王之路从来没有终点。宗室余孽虽已肃清,但地方藩王的隐患仍未完全消除,北方蒙古部落仍对北疆虎视眈眈,朝堂之上的权力博弈也从未停止。”她顿了顿,语气坚定,“但朕不怕,只要朕坚守以民为本的初心,恩威并施,赏罚分明,就一定能克服所有艰难险阻,让大明江山长治久安。”

晚霞映照在她的身上,为她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这位打破千年桎梏的女帝,以其卓越的智慧与雷霆的手段,在登基后的朝堂博弈中站稳了脚跟,为启元新政的深入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她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更多的挑战还在等着她,但她无所畏惧,因为她有万民的拥戴,有心腹的辅佐,更有一颗执掌天下、守护太平的坚定之心。启元新政的春风,已吹遍大明的每一寸土地,一个崭新的时代,正在她的引领下缓缓前行。

上一章 第一章 凤御九宸:沈微澜登基记最新章节 下一章 第三章 宫变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