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城市的练习室,穆祉丞和张峻豪第一时间投入到《星光漫过山脊》的制作中。纪录片团队也同步进驻,镜头从练习室的日常开始,记录下两人打磨歌曲的每一个细节——穆祉丞反复调试吉他弦,试图还原山顶日落时的温柔音色;张峻豪对着录音笔里孩子们的哼唱片段,逐字逐句调整rap的节奏,力求保留最纯粹的童真。
“孩子们唱‘星星的光’时,尾音带着点颤音,特别真实,”穆祉丞戴着耳机,反复听着现场录音,“我们可以在副歌部分加入这种自然的颤音处理,再混进当时录下的山风声,让歌曲更有代入感。”
张峻豪点头,打开音频编辑软件,小心翼翼地把山风声、树叶沙沙声和孩子们的合唱片段叠加在一起:“rap部分我打算用半唱半说的方式,像和孩子们对话一样,这样更贴合‘并肩创作’的感觉。”
纪录片镜头捕捉到两人默契配合的瞬间:穆祉丞弹到满意的旋律,会立刻转头示意张峻豪记录;张峻豪调整好节奏,会用手势告诉穆祉丞切换和弦。休息时,两人翻看手机里孩子们的照片,被镜头拍下偷偷抹泪的画面——那是小男孩用树枝在地上画的乐谱,虽然稚嫩,却写满了对音乐的热爱。
“我们得让孩子们参与到录制中,”张峻豪突然提议,“把录音设备寄到学校,让他们对着麦克风唱副歌,这样单曲里就有真正的‘山间童声’,纪录片也能记录下他们第一次录音的样子。”
穆祉丞立刻赞同,当天就联系了山区小学的老师,把便携录音设备和简易录制教程寄了过去。等待孩子们录音的日子里,两人开始制作纪录片的旁白脚本,穆祉丞负责写下与孩子们相处的暖心细节,张峻豪则用rap的形式串联起整个公益之旅的脉络。
一周后,老师发来孩子们的录音文件。打开音频的瞬间,练习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孩子们的歌声带着些许紧张,却格外真挚,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唱跑了一个音,却立刻笑着补了回来;小男孩在rap部分加入了自己新写的歌词:“录音笔沙沙,记录我的梦,大山里的歌,要飞向太空”,稚嫩的声音里满是憧憬。
“太可爱了,”穆祉丞忍不住笑起来,眼里却闪着泪光,“我们把这个跑调的小片段保留下来,这才是最真实的样子。”
张峻豪也笑着点头,把这段“小失误”融入副歌,反而让歌曲多了几分灵动。纪录片团队把孩子们录制的过程剪成了片段:有孩子对着麦克风紧张到攥紧衣角,有孩子唱到兴奋处手舞足蹈,还有孩子录制结束后,对着镜头深深鞠了一躬,说“谢谢豪丞哥哥给我唱歌的机会”。
单曲录制进入尾声时,两人决定邀请几位粉丝代表参与和声录制。粉丝们得知消息后格外激动,录制当天,有人特意带了自己和孩子们同款的星星灯牌,有人准备了手写的祝福卡片,想通过镜头传递给山区的孩子们。
“跟着孩子们的歌声唱,感觉心里特别暖,”一位粉丝录制完和声,眼眶泛红地说,“原来公益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我们和孩子们、和豪丞一起成长。”
纪录片镜头记录下这一幕,导演笑着说:“这就是‘并肩’的意义——不分地域、不分年龄,大家因为音乐和爱心聚在一起。”
《星光漫过山脊》和同名纪录片同步上线的那天,穆祉丞和张峻豪再次和山区的孩子们进行了云端连线。屏幕里,孩子们围坐在音乐教室里,穿着崭新的演出服,手里拿着录音设备,兴奋地等待着单曲播放。
当歌曲响起,孩子们跟着旋律一起哼唱,听到自己的声音出现在单曲里,立刻欢呼起来。纪录片里,他们在山顶看日落、用树枝画乐谱、第一次录音的画面一一闪过,搭配着两人的旁白和粉丝的和声,瞬间戳中了无数人的泪点。
上线三小时,单曲播放量破千万,纪录片登上各大视频平台热搜,评论区里满是温暖的留言:“听到孩子们的歌声,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梦想”“豪丞把公益做成了双向奔赴的浪漫,太让人感动了”“已经捐了音乐梦想基金,希望能帮到更多有才华的山区孩子”。
联动直播中,小男孩对着镜头展示自己的录音成果:“我已经录了十首歌了,下次想和哥哥们一起在山顶录制MV!”穆祉丞立刻答应:“等夏天来了,我们就去山顶,和你们一起拍MV,一起唱《星光漫过山脊》!”
直播结束后,经纪人发来消息:“有电视台想邀请你们带着孩子们参加六一晚会,还有公益组织想和‘音乐梦想计划’长期合作,资助更多山区孩子!”
穆祉丞和张峻豪对视一眼,眼里满是成就感。纪录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两人站在练习室的窗前,看着远处的星空,手里拿着孩子们送的星星礼物。张峻豪轻声说:“我们的旅途,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路。”
穆祉丞点头,指尖轻轻拨动吉他弦,弹出《星光漫过山脊》的前奏:“是和粉丝、和孩子们、和所有有爱心的人,一起走的路。”
窗外的星光璀璨,就像孩子们眼里的梦想,也像粉丝们的应援灯牌。他们知道,这场音乐与公益交织的并肩之旅,还在继续,而那些被镜头记录下的温暖与感动,会随着歌声和影像,传递给更多人,让星光漫过更多山脊,照亮更多追梦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