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市秋来风色改。山围碧玉清凉界。屈指津门多紫蟹。街头卖。天生左手持螯在。
不信浊醪浇磊块。醉乡更比人间隘。月落屋梁憎老态。浑无赖。虫声四壁愁如海。
――曹贞吉
羡门曰:酒德颂可以不作。
看到词底下的这句评语,温文喊道:居然给了如此高的评价,不可思议啊。
我听了他的话也忍不住笑道:“羡门与王士桢齐名,又都与曹贞吉交好,文人间的互谀之风倒也可爱,只是白白连累了刘伶的《酒德颂》了。”
温文点头同意我的看法,回神又读了一遍词,说道:“曹贞吉不愧是国朝宿老,这首饮酒词的确是第一佳品。”
关于饮酒的诗词,我第一反应还是想起李太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天晴,却冷。
温文早在上课的时候就说,晚上没有自习,我带你去静赏铁公祠的晴光,黄昏里在铁公祠看远山,山色更美。
我指着手上的《珂雪词》说道:“不行,我还要看书呢。”我的记忆力很有限,但好在我用心,所以今天的成绩尚好,觉得如果再贪玩就真的后果自负了。
温文夺了我手上的书说道:“这也不是高考要用的上的书,搁一会再读叶没关系的。”
我想起外面空气清新,闲看天上白云来去,倒也算得是一件乐事,遂答应了温文。
初冬天气,黄昏短,夜色长。
我在路上的时候还不停的和温文讨论着关于曹贞吉《珂雪词》入选《四库全书》的事情。
温文看我对这件事情很有兴趣,忍不住问道:“你没看过陈延焯的观点么?”
我坐在他自行车的后座上,看不到他此刻的表情,依然能猜到他不屑多说的模样。
晚清著名词学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里曾对《四库全书》独收《珂雪词》进行了诠释:“曹升六《珂雪词》,在国初诸老中,最为大雅。才力不逮朱、陈,而取径较正。国朝不乏词家,《四库》独收《珂雪》,良有以也。”
这些是常识,我又怎么可能没有看过呢?我用手推了他一把,说道:“雅、正二字说得十分到位。但我觉得这里面肯定还有政治因素吧。”
温文说道:曹吉贞的怀古词雄浑苍茫,思深意远,而这样的作品既有较深刻的历史反思,也迎合了清廷的文治需求。其所谓“忠厚缠绵”之意,秉承了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四库馆臣看来,这自然属于“雅正”之类的作品,其受到青睐的原因可想而知了。
有学者认为,这种政治取向才是《珂雪词》入四库的主要原因,并进而提出,“在这个意义上说,《珂雪词》的幸运却是中国文学的不幸”。
关于这点我在查资料时便得到证实了,朱彝尊,纳兰性德俱在曹贞吉之上,而二人的作品都被四库全书馆臣所摒弃,其政治导向可见一斑。
乾隆五十年(1785)二月二十九日谕旨云:“朕阅成德所作序文,系康熙十二年,计其时成德年方幼稚,何以即能淹通经术?向时即闻徐乾学有代成德刊刻《通志堂经解》之事,兹令军机大臣详查成德出身本末,乃知成德于康熙十一年壬子科中式举人,十二年癸丑科中式进士,年甫十六岁。徐乾学系壬子科顺天乡试副考官,成德由其取中。夫明珠在康熙年间,柄用有年,势焰熏灼,招致一时名流如徐乾学等互相交结,植党营私。是以伊子成德年未弱冠,即夤缘得取科名,自由关节,乃刊刻《通志堂经解》,以见其学问渊博。古称皓首穷经,虽在通儒,非义理精熟毕生讲贯者,尚不能覃心阐扬,发明先儒之精蕴。而成德以幼年薄植,即能广收博采,集经学之大成,有是理乎?……”
乾隆帝针对的也许不是纳兰的词,但他的态度想必会在早先对四库馆臣汰选纳兰别集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这个就如同谢永芳前辈在论文里说,这种对纳兰之父“植党营私”的厌弃态度,以及由诸多原因综合促成的“秋后算账”式的心理动机,才更有可能是纳兰别集未入四库更为直接、正面的政治原因。
讨论才进行了一半,铁公祠竟先到了。
晴空,满天的云霞,时有清风,也不像昨天那般冷的厉害。
温文喜欢来这里我是知道的,他把车子存在一处,拉着我只管往前走。
我们到铁公祠里面时,正是夕阳西下,只瞧得见入眼流云,皆作过客似的在张扬不顾及底下的行人是否心情熨慰。。铁公祠西边“湖山一览楼”,游廊相连,楼高二层,各五间,登楼可观赏碧波荡漾的大明湖全景,远眺城南染烟含黛的群山。
过一会儿斜阳暮气沉沉,唯觉得白云尽是浮游一般出没,霞光径直落在衣服之上。
谁知还没来得及多谈话,便见如雪的月光,遍洒在楼阁之间。我担心母亲一会回来后怪我贪玩,跟温文说道:“回去吧。”之后见他又独自在北廊上眺望了一会水面上的月色,回来的路上十里灯火,方始相信一天又已过去。
跟温文分开后,一个人在月色底里默默地走着,观赏着路边的各家灯火。抹去身上的疲倦,挥手告别了所有的行人,即使是毫不相干的路人。我想在这份靜霭里是容不得其他人打扰的。
其实,我此刻有着旁观者的清醒。当涉及自己内心的某些细微处,竟不敢太当真,怕疼怕揭开某些存在却看不到的伤疤。
这种感觉,让我沉迷于观察各种人、各种事情,而不执迷在里面。
有人低唱道:“绿窗前,红烛低。小拨檀槽,月荡凉烟碎。夜静衔杯风细细。吹上罗襟,仍是相思泪。病谁深,春似醉。陌上桃花,门内先憔悴。梦到高楼星欲坠。零露无声,冷入空闺里。”
低回哀怨,似某种境界,让我突然想起那日在书房看到楼下二哥送四姐回家的场景,侧脸处尽是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