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文帝三十六年冬,京都。
“南梁出兵十万,攻克江夏、武昌等重镇。”
“西蜀已出汉中,屯兵长安城下。”
“突厥正在北方集结兵力,不日会有大动作。”
雪花一般的书信,放在了这个年过六十老人的桌上,这个老人正是北周文帝,人过六十古来稀,却没想到刚过完大寿,天下战火纷飞起。
“下雪了。”
不知道谁在外面说了一声,打破了安静的御书房,文帝怅然一叹,起身向外而去,太监高量连忙跟随。
“是呀,下雪了。”
文帝望着飞舞的雪花,推掉高量打开的油纸伞,任凭雪花打落在身上,五角、六角,晶莹剔透的雪花落在苍老的脸庞上,竟有些微微泛红。
“陛下,屋外寒,快进暖房吧。”高量在身后轻声道,从出来之后文帝便不在言语,连伺候了许久的高量都不知道该如何了。
文帝瞧着雪花,思绪却回到了少年的时候,那时候天下战乱纷飞,北周高祖起身于草莽,辗转数年,统一了北方千里江山,西至甘凉,东到齐滨,北镇幽燕,南控长江,良将千员,雄兵百万,一时威风赫赫,几欲统一九州,一统天下。
文帝是高祖的四子,少年的时候便长生长在军营,数年的军营磨练下来, 自有一股军人的气质,他的大哥、二哥、三哥、七弟都在对外作战中战死了,高祖也因伤势复发而死,那一年他二十四岁,成为了北周新的帝王,北周文帝。
自今已经三十六年了,但三十六年对于一个少年来说已经太久了,当初的锐气已经被时光所磨平,高祖临死之前三呼“一统”,到现在也已经变得遥遥无期,他只能把希望寄托给下一代。
“回去吧。”
文帝轻轻的说道,扭过身来向屋内走去。
“宣晋王、燕王、齐王……”文帝突然被电击一般,略微停顿一下:“宣晋王、燕王、左右丞相、六部尚书,来御书房。”
“诺。”
太监高量应了一声,望了一眼文帝背影,突然感觉到文帝突然佝偻了,缺少了往日的挺拔。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雪花变大了,如鹅毛一般,雪花落了,天寒了,可老皇帝觉得今年的冬天却突然变的更冷了。
边关告急,不单是年老文帝书桌上的几封信,消息早已经在王爷、众位大臣们中传开了,一时之间人心惶惶。
传旨的太监迅速的把旨意传到众位王爷、大臣府中,原本是午膳时间,众人顾不得,匆匆的赶去见驾。
京都皇宫,御书房。
首先到的是左丞相独孤安,独孤安是文帝少年时的陪读,经史子集可是大家,为人持重,颇受皇帝倚重,百官敬重,独孤安今年也六十有三,一直要求告老还乡,却一直未被允许。
值守的小太监连忙端上茶水,不敢丝毫的懈怠。
晋王脱下挡雪的披风,旁边的小太监连忙接过,晋王看见独孤安,恭敬的见礼道:“老师。”原先皇子年幼的时候,独孤安还没有成为丞相,文帝把皇子的教育都托付给他了,这也造成了皇子们见了独孤安总是恭敬的称呼一声老师。
“老师,不知当前大事,你怎么看待。”晋王问道。
“呵呵,这一场大雪下的更大了。”独孤安看向外面,似言又似说给他人的说了一句。
“俺接到旨意,便从军营拍马而来,一路之上险些摔个大跟头,你们却在此品茶,好惬意。”走进来的是威武的汉子,右丞相南宫战。
原来北周实行的是双丞相六部制,丞相分为左右两位,左丞相为文丞相,右丞相是武丞相,两人皆为当朝一品,六部分别为吏部、兵部、刑部、礼部、工部、户部,各部有一尚书,二品官职。
“南宫将军当真是战场上出来的,比我们书生的体格好的不是一星半点,我刚才和徐大人来的时候,可是实实在在的摔了个跟头。”开口的是吏部尚书秦明天,一起进来的是户部尚书徐良毅,还未进房内,秦明天便把途中糗事说了一下。
“秦大人,早跟你说锻炼一下,看现在一身的泥巴,一会陛下来了,岂不失礼。”礼部尚书周礼出言揶揄道。
也就几句话的时间,兵部尚书李单、刑部尚书司法、工部尚书刘善工也都进入御书房。
左右丞相、六部尚书、当朝王爷,这是北周目前最高层,众人按照顺序而坐,小太监奉上新茶。
众人安坐,都静静的品着杯中的新茶,此时都心照不宣的不言语。
惟有晋王微微的向四周瞧瞧,心中暗暗欢喜:“老二呀,你今天不来我可要大显神威了。”老二便是燕王。
许久之后,御书房通向内室的棉帘才被掀开,文帝从里面走出来,径直走向最高处的座位坐下。
众人慌忙见礼,文帝示意让大家坐下。
文帝此刻面容僵硬,皱纹紧缩,让高量把前线战报,递给各位大臣传看。
文帝微抬龙目,细看处,却不见燕王,怒道:“高量,燕王何在。”
高量连忙启奏道:“陛下,燕王殿下在西山练兵,奴婢已经唤人去请了。”
文帝微微颔首,道:“众位爱卿以为此事如何呢。”
“陛下,我北周兵力雄厚,战将千员,雄兵百万,何况又是本土作战,臣建议分兵来拒,定能保国护土。”就算是文丞相的独孤安,同样也在战场上厮杀过,乱世纯文人太稀少了,作为百官之首,他必定要先说,就算替的建议不好,至少也能抛砖引玉,作为老丞相,百官们还是挺尊重他的,他不说,别人更不方便说了。
“陛下。”右丞相出班奏道:“臣乞一军,三个月内必击一国。”
“儿臣也愿为父皇分忧,望父皇分一军。”晋王也出班启奏道。
“臣附议。”
“臣附议。”
…………
原来北周以武立国,不管是文官武将都曾在战争中洗礼。
目前只有一位兵部尚书尚未发言,李单三十多的年龄,是在座六部中最年轻的尚书。
“李单,你说说看。”文帝直接点将了。
“陛下,臣以为西蜀、南梁无惧,数十万的大军在我眼中不过是几个跳梁小丑。”李单开口便是一句惊人之语。
“哼”礼部尚书一挥衣袖,道:“陛下,请治李单张狂之罪。”
“是呀,此言太过张狂。”又有人随身附和。
李单也不急,静静的站在那里,文帝也安静看着百官的各抒己见。
“李单,你继续说?”
“是,陛下。”李单不卑不吭,仍旧自顾自言:“今天下大雪纷飞,万里之内皆天寒地冻,我等久居北地,对天寒早已经适应,但南梁不同,南梁四季皆暖,从未遇见过大雪纷飞,单单今日大雪,便是我们最好的防御,再者,南人利于船只,不利于战马,此一路我们占据天时、人和,南梁不足惧;西蜀出陈仓、过汉中,战线远离蜀地,粮草补给根本跟不上,意在速战,我占据地利,长安城高墙厚,只需坚守,不日之后,蜀兵因粮草补给困难,定会退去,到时候我们只需要延后而袭,定能大胜。”
李单言罢,文帝大喜:“朕得爱卿,好似玄德遇见了孔明。”其实文帝本意想说是刘禅遇见了孔明,但考虑到刘禅不是什么英明之主,所以借用了刘备的名号,三国时期,刘备死后,把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刘禅刚继位不久,就有五路大军伐蜀,刘禅吓坏了,诸葛亮却摇着羽扇轻描淡写的退了五路大军,今日李单的分析,也和诸葛亮有点异曲同工的意思。
刚才和李单争执的尚书们皆沉默不语,他们不得不承认此策甚高。
“父皇,李尚书所言儿臣甚是赞同。”晋王道:“儿臣乞求一师,南下御梁。”
文帝微微颔首:“也罢,朕就派你去征南,但记住一点,只追长江以北杀敌,不可渡江伐梁。”
“儿臣谨记。”晋王大喜,作为皇子都希望自己能建功,无疑沙场便是最好的地方。
“陛下,长安守将李光善于守疆,却不利于攻伐,今有青龙军副将杨召岩勇猛异常,可任命为长安城副将。”右丞相奏道。
文帝点点头:“准奏。”
进入御书房的时候正直中午,议事完之后,天地之间的光已经暗暗的淡了,黑夜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