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社交软件上看到有人的简介写着:也许你主动点,我们就有故事了。
也曾在朋友圈刷到一条深夜的消息:我的整个人生,都很安静啊。
她们在等......
生活中我们就是会留着一些毫无用它归于美好的回忆,但却有些实实在在不是回忆的人,总是被我们走一路,丢一路,即使我们舍不得,却还是不知不觉就丢了。
1
我认识的一个女孩,她也是那种哪怕心里再怎么翻江倒海,也从来不会主动联系别人的人。自尊心特强——“不来找就不来找”,有点倔强的认为这个世界就是想孤立她,那就倔强地自己呆着。
独自在外的时候,即使是最亲密的家人,没什么要紧事儿也很少联系,最多就是例行公事的打个电话,不会说肉麻的话她习惯了待在自己的世界里。
没什么特别的爱好,只是偶尔情绪爆发看个电视能泪流满面, 偶尔听歌轻轻跟着合,宅在家的时候听,坐车的时候听,连走路都要听,可能她一天说的话,都不如哼唱的歌词多。
有很多聊得来玩得开的朋友,但她虽珍惜,却并不依赖这种关系,不爱跟别人倾诉和分享自己的喜怒,遇到什么事不开心也没想过和谁说,总是试着自己解决。
其实,她并不是享受一个人的自由,只是从很小开始,她就比别人更独立,比别人更早的明白了很多道理,没有多少人,多少事真正走进过她的内心,真正的跟谁产生情感联系。
也因此,当有人主动接近她,过程中,随着对方对她影响的增加,她会有更多的期待,可一旦对方的表现低于她的期待,就会失落,开启冷淡模式,渐渐把关系拉开,再次回到自己安全的,不被打扰的世界。
2
“如果你不主动找我,就算我想和你说话也不主动找你”
这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迈出第一步。
美国心理学家Mark Tyrrell 认为不敢主动联系别人并且加入谈话属于人际互动问题中的一种,可归结为“不敢开始一段对话”,而这可能与自身的自尊感有关。
自尊是一个人对于自我的概括性评价,以及我们对于自己价值的判断。一个自尊感良好的人是敢于表达看法、寻求与他人联结的,就算自己的观点不被认同、不好笑、或者主动找人聊天时没有得到回复,他们的自尊感也不至于崩溃,不会感到无地自容的羞愧。
而低自尊者对于自我有偏低的评价。他们很怕给别人添麻烦、惹人烦。觉得自己的需要、看法可能对别人来说根本不重要,他们更需要别人主动联系自己,可能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确定对方需要自己,或者说是对方不讨厌自己。
所以低自尊者为了避免这种等待被宣判的煎熬,为了避免想象中的失败,所以连尝试都不敢,他们形成了一种和别人很特别的相处模式,“如果你来找我,我一定回复你,但我绝不会主动找你。”
但也有一些人演变成了“你来找我聊天我真的好开心,但我不敢和你多聊,因为我害怕说的再多一些你就会发现我招人烦了,就会不喜欢我了。”
这些不愿意主动联系别人的低自尊者,很可能会被人误会他们是冷漠的、疏离的、不好亲近的,但其实这种疏离是他们不知如何是好时选择的一种防御。
3
并不是想主动找你,而是想你主动找我
“我渴望见你一面
但请你记得我不会开口要求要见你这不是因为骄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无骄傲可言而是因为唯有你也想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西蒙.波娃
很多时候不主动不代表她不在乎,只是一种惯性,他没有养成这种主动关怀的习惯,那种嘘寒问暖的话当然说不出口。
可能她会想念你,但是不一定会联系你。
她不主动,也许不是因为你不重要,而是不知道在你心里,她是否重要…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趟列车,有人上车,有人就必须下车,
尽管狼狈,保留内心的纯粹赤诚
时间久了这就成为了一种定式,就会陷入到一种”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中。所谓“习得性无助”是指在一项活动中,如果 一次次不断失败,就会失去再去改变的信心甚至意愿,形成了一种无可 奈何的心理状态,即使原本的困难消失也不愿意再去尝试了。
我一直欣赏一种纯粹赤诚的内心,喜欢就说啊,告诉他,你真好,很棒,我特别欣赏你,多好!
我一直在努力,可是也只能做到一半儿,我会主动接近我喜欢的人们,可是,我没办法在他们面前做个真实的自己。会有点拘谨,手足无措,怕讲错话做错事,不像是平时和一般人在-块) L时候那个大方幽默的自己,谨慎得有点扭捏。此间的心态和不主动找别人大同小异了吧,因为贪图,因为想要被喜欢,因为害怕被讨厌,就失衡了呀。
想要,就会患得患失,要么退缩,要么激进。退缩就会不联系,激进就会玩套路。
我想我会做的越来越好即使难免风尘仆仆的狼狈依然保有那份不怯懦不贪图的纯粹
主动联系一个人,就是掌握主动权说不定对方也很想联系你你勇敢一点,说不定会有一个荡气回肠故事发生
你会主动联系别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