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二次元小说 > 千世浮沉百世书
本书标签: 二次元  奶思文社  玄幻 

北有人鱼南有鲛(1)

千世浮沉百世书

自从人类敢同海洋叫板后,无论东方西方,沿海民间不约而同流传起半人半鱼生灵的传说。尽管形态基本相似,却因总总原因在容貌性格和命运上大相经庭。

东方鲛人:

鲛人,又名全客。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鱼尾人生的神秘生物。与西方神话中的美人鱼相似。早在干宝的《搜神记》中就有记载:“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传说中,鲛人善于纺织,可以织出入水不湿的龙绡,且滴泪成珠。

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作《锦瑟》中,“沧海月明珠有泪”即是用了鲛人的传说。传说它们的油燃点极低,且一滴就可以燃烧数日不灭。传说秦始皇陵中就有用鲛人油制作的长明灯。

西方人鱼:

西方最早关于人鱼的传说来自于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

这些早期人鱼并不性感,常常是人和鱼的粗糙组合。亚述女王赛米拉米斯(Semiramis)的母亲是一位天神,不慎将当牧羊人的丈夫杀死,因懊悔自沉于湖中,化为“一条长着人类头颅和双腿的鱼”。古巴比伦传说里的男性人鱼“欧尼斯”也有着类似长相,他戴着鱼头做的帽子,披着鳞片鱼皮当斗篷,像披着鱼皮的人类。

比起如今善良美好的特征,在东西方的古老传说中,它们却多是以骄横兽性的面目出现。

德国民间故事里的人鱼罗蕾雅(Lorelei)是喜欢恶作剧的女郎,她们居住在莱茵河里,渴望引诱世俗世界的凡人到水下生话。

波兰人鱼的形象则颇为英勇。民间传说一名少女在战争中被侵略者追赶,投河化作人鱼。多年后,华沙再次沦陷,人鱼浮出水面,手持利剑盾牌击败入侵者,并在战斗中英勇死去。这条人鱼在1938年华沙再次面临法西斯德国威胁时,被铸成手持利剑盾牌的雕像,竖立在维斯瓦河畔。

中世纪北欧神话里的人鱼则显得人畜无害。

地中海沿岸的人鱼则让这个群体蒙上了悲剧色彩。人鱼的祖先同掌管爱与美的维纳斯打赌赢了,维纳斯被迫按照约定赋予人鱼的后代超乎寻常的美貌。维纳斯不能容忍其他生灵的相貌与其媲美,便拒绝给予人鱼爱情。因此,追寻爱情而不得成了人鱼无限循环的悲剧宿命。

安徒生《海的女儿》的创作便基于这种伤感的设定。从此,媚惑与死亡不再与人鱼形象紧密相连,爱和悲伤则成为人鱼博得人们好感的重心。

当西方人鱼的故事传入近代日本,东西方人鱼形象第一次合体。受安徒生《海的女儿》影响小川未明写下著名的《红蜡烛与美人鱼》。

美国民俗学家巴斯蒂指出:“美人鱼的传说之所以广泛流传,是因为她给海上的人们提供了某种独特的精神需要,一种愿望的实现或一种对溺死的安慰”。在现代,无论东方鲛人还是西方人鱼都远离了原始形态的骄横兽性,趋于善良美好。也许这也象征着人类的热望:尽管爱和美是悲伤和不可触及的,人类还是要不断追寻和接近它。

但是,我还有话说。

虽然是传说,但也只能是传说而已。

西方人鱼与东方鲛人从原始形态的骄横兽性到后来的人畜无害,就有如人类历史发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在这过程中,思想也随之改变。

要我说,人鱼和鲛人只是表面看似远离了原始形态的骄横兽性,但是要说重点的话,它们的本能并没有消失,这一点和人类的本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人类为了追求美好而没有提出来罢了。

我现在需要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从以前到现在为止,只剩下有关于西方人鱼的传说,而现在有关于东方鲛人的传说却寥寥无几?也可以说,关于后者的事件几乎没有,甚至完全消失了。这是为什么?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关于东方鲛人的事件现如今完全消失了呢?西方人鱼的事件却可以达到如此永恒的地步?

千世浮沉百世书最新章节 下一章 致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