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乐
椿乐我发起了《出路》点映,去吗去吗
椿乐张琼的纪录片,是说是关于三个阶层的孩子的纪录片
伦恳奇这样子吗,可以呀
兼职回来就收到椿乐的邀请,想想也就没有拒绝。
因为朱季后,对于音视频的内容都没有抵抗力。
小爬复习的事不能给耽搁,电影可以先mark下~
伦恳奇好。。。好吧
小爬是我刚认识关注的博主,他分享的电影或者分析手法很像朱季后。
所以我常常欣喜于收到小爬的回复,跟着小爬的日推看电影~
打开朱季后的聊天窗口,想说点什么,又没想到什么合适的理由。索性又看了几遍他久未更新的朋友圈,默默地关了微信。
第二天早上又起了个大早。
昨晚又没睡好,今早起来头还晕晕的。
圣诞夜之后,我常常患得患失。夜里想着她,恍然间磨蚀了时光。
伦恳奇椿乐,起来了吗?待会约哪里集合?
椿乐我在楼下啦。等你。
打车出去,车后座挤了四个人。我挨着车窗,车内流淌着民谣,天还灰暗,不太亮。但是我喜欢这种静静看着风景变幻,看着路人与车流被不断甩在后头,眼内不必留下些什么东西。
《出路》我没有预先去了解,所以没有抱着什么预设与期待。张琼导演也没有在影片杂糅入过多自己的情感和价值,所以全程看得平平淡淡。结局的部分是影片制作后期的回访结果呈现,有些小失望,感觉视听效果弱了很多。
但我又想很难得张琼导演没有过多去煽动观众情绪,而是留给我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客观的事实呈现,视听效果确实比不得我之前观看的《生活万岁》,但二者终究没有可比性。从导演的追求、风格以及影片的主旨,都是截然不同的。
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事后还是用成功学或者社会隔阂的惯性思维去反思。这恰恰与张琼导演的意图相悖。
我嘛,谈不上对这部片子有什么深刻的反思。但是我猜如果是朱季后,他大概会说挺欣赏片子的朴实无华,然后三个主人公各自有属于自己风格的旁白和视听语言。
朱季后大概会分析说:马百娟的念书声在她的成长过程中反复回荡,课本所写即暗示她接受与理解的出路;徐佳带有激励性的种种誓言均是焦虑的中产阶级对于成功学的膜拜与追求;袁晗寒松弛散漫的语言,每句都是当下小资情调的标志。
我想它确实意不在展现什么社会弊端痛点,或者极力鼓吹批判些什么。她带着有女性视角的悲悯与关怀,张琼在片子里仿佛那样平静如水地讲述着三个故事,带着冷静与好奇、带着期盼与猜测、也带有无奈与痛楚。
小爬下午才见你的平台留言,冬天快乐呀~
小爬,如果你是朱季后为什么会今天才看见我前几日的留言,如果你不是那你们怎么就这么相似。
伦恳奇小爬,我能冒昧地问你姓什么呀
没有回复。
小爬没有回复我。
朱季后呢,我不敢问。
如果小爬是朱季后,那么然后呢。难道我就能够勇敢地普通孔雀开屏般跳一段求欢舞吗?
伦恳奇没事了,小爬。不必回答我。
伦恳奇是我想太多了。
椿乐附近有一条“南城街”,我们要去吗?
南城??那不是朱季后的,老家嘛。
伦恳奇去~
本能地冲口而出。
明明前面还悲春伤秋来着。
椿乐咦?你知道这条街?
伦恳奇去。。去看看有什么好吃的。
伦恳奇我怎么会知道,我貌似听过而已。
虽然没有亲到南城,但是听说这条街好多南城的人,以及小吃。
如果不能够接近朱季后,那么就尽量去感受和靠近他曾经的生活吧。
烧饼店阿姨你没看这条街都没有快餐吗?南城人不爱吃米饭,爱吃面食。
伦恳奇原来是这样呀。
突然就想起每每在饭堂遇到朱季后,他总是吃包子或者大饼,极少和我一样吃炒粉。
真可爱。
朱季后呀,我又多了解了你一点啦。你快点快点记住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