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霄
霍布森选择,其实是一个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
如果你觉得似乎只剩下一条路可走,那么这条路很可能是走不通的。
我们知道,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显现的。没有对比,也就无所谓好坏、优劣。倘若只有一个解决方案,决策人就很难辨认其优劣。所以,没有选择余地的选择,就等于无法判断。正如西方的一句格言所说:“如果你觉得似乎只剩下一条路可走,那么这条路很可能是走不通
话虽如此,人们还是常常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感到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的情况,常常会说出“我只能这么做”、“我别无选择”、“我还能怎么办”之类的无奈之语。
当今时代是一个“从‘非此即彼’选择到‘多种多样’选择”的时代。换句话说,在开放的社会系统中,人们完全不必硬把自己困在一条小路上,而是可以去进行多样化的选择。
而人们之所以看不到其他的选择,是因为被自己的思维困住了。这就要从思维的“封闭性”和“趋同性”说起。思维的封闭性,是指看不到客观世界、环境系统的开放性。它通常会引发思维的趋同性,即规定人的思维活动只朝着单向选择进行,而不去寻找新的视角,不去开辟其他可能存在的发展途径。
这两种性质的思维方式,如果长期沉淀,就会造成选择和决策心理上的封闭意识和趋同意识,并遗失属于个体自身的自由活力和创造精神,从而让人的决策思维呈现出一种负向选择强化的表现——激化了单向选择性层面的思考,抑制人所固有的多层次、多样化选择性层面的思考,进而让人踏上一条“没有选择余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