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英书倒是读不成了,可那辛勤的劳动和美丽的山水却养育和锻炼出了一个如花似玉、亭亭玉立的花季少女来。
苹果似的圆脸上,不施脂粉,自然显露出淡淡的红晕,黑幽幽的眼睛里,饱含秋波,埋藏着多少深情的话语。一头披肩长发如瀑布倾泻而下,显得如此的干净利落。身材苗条,如出水芙蓉闭月羞花,令多少公子哥流连忘返,日思夜想,请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媒婆。
龙英并不是一个都看不上这些前来提亲的小伙们。只因她想到自己才十五六岁,年纪还小,自己又是家里家外的劳动好手。此时更应该多多帮助家里发展,使家里的生活更加富裕。
龙英这过早的成熟,超月年龄的思想,都在她默默的劳动中表现出来。三林间砍柴,河沟边割草,土地里点豆,田坎上种瓜。整个六子田的寸草寸土,无不洒下她的足迹与汗水。
小小的青春少女不知她哪来的劳动毅力,每天早上天还没亮,母亲就叫她起床,她打着呵欠,背上背篓上坡去赶紧割一背猪草回来后,又急忙煮饭喂猪,接着上坡去下地干活。劳动了一整天后,刚回到家里,锄头未放下,又去自留地里,趁着月光铲灰锄草,深夜才回来吃饭休息。一年复一年,天天如此的干个不停。
至于龙英的个人问题。她从不轻易上街赶场,走亲访友,就是有事出门,也是急去急回,何来机会同别人谈情说爱。再加上她母亲又实在把他们管得有些过分。经常叫龙英把里面的衣服穿紧点。要不然就会骂说:“你看你,一个大姑娘家家的,挺着个高高的胸部在人前晃来晃去的成什么样子,丑死了”。
龙英十六岁。
这天正是清明时节,春风凉爽,田野里飘来阵阵菜花的香气,喜鹊也在田家门口的树上“喳喳”的叫过不停。
龙英和她的姐姐从瓮安赶场回来,她们刚到家门,母亲就来到了龙英的身边,和以往一样,很神秘的悄悄的说道:“你走后,你二舅妈就来到我们家给你说媒来啦。她说的是我们番坡的那边,叫茅草坪的姚国才家,他家的娃儿叫姚元发。姚元发现在还在黄平读高中,他人长得好,家庭又富裕。你二舅妈还说过几天她就把姚元发带来,让你和我们大家看一下。就是不知你同不同意她带人来?”她母亲说到这里就等着龙英的回答。
龙英听完是怎么一回事号,想了想说到:“妈,我还小我不想结婚。”母亲听后有点生气的说:“你说什么?你说你还小,你好好想一想,在我们这寨上像你这样大的姑娘就有好几个,她们都结婚生孩子了。再说又不是叫你一同意就马上结婚,我是叫你答应你二舅妈把人带来。如果看得上就定下来。三年五年结婚也是可以的嘛”。(其实她妈还想她在家多干几年活,才这样说的。)龙英心想:“母亲也说得有道理,反正看一下也没啥关系。”于是便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先带人来看看再说。
没过多久的一天早上,碧云蓝天,晴空万里,暖和的朝霞从田家的窗户上照进灶房里。正在灶房里干活的龙英在那霞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漂亮、楚楚动人。
今天龙英的心情非常舒畅,只因为她一早起来就做着今天过清明节前的准备。她在不停的拌着面粉,口中还唱着刚从别人那里学来的电影《刘三姐》里的插曲:“心中只有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
这时,屋外一阵狗叫,龙英的母亲从堂屋里走了出来,一看是他二舅妈和一个白白净净、斯斯文文的小伙子,就明白了几分。便大声的骂着那只也老的差不多的老黄狗来:“你这死狗你眼睛瞎了,真是一条黄眼狗,才来过几天的人就认不到了,那还不快滚。”这狗还很听话,不声不息的马上就走开了。母亲迎上去,高兴的说道:“他二舅妈,你说来就硬是来了哇,快屋里坐”。说完就往屋里让。(二舅妈,一个老老实实的农村妇女,身材瘦弱,说话直来直去,一身土里土气的穿着。)
他二舅妈用手指了指前面那个快进了屋的小伙子向龙英母亲介绍说:“他就是姚元发”。母亲很满意的点点头,说:“好、好,快屋里坐。”接着对灶房里大声的喊起来:“龙英有客人来了,快出来倒茶。”
其实龙英在灶房里也搅拌好了面粉、蛋和肉,正准备下锅炸酥肉时,听到外面一阵狗叫声,就暂停了手中的活。她从关着的灶房门缝里往外一瞧,正看见走在二舅妈前面的姚元发,这也是她多次看人的习惯了,可她这次反应有所不同。只见他中等身材,不胖不瘦,一张眉清目秀五官端正的小白脸,显得有几分帅气,斯文文、羞羞哒哒的像个小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