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子端详着镯子,脑海里想起母亲临终前对自己说的话“若水,你已十二岁了,母亲与你父亲之间的旧事你也早就知晓,母亲从未和你隐瞒是因为母亲希望你明白,上辈的恩恩怨怨与你无关,而你,母亲只希望你能按照你的心意自由的生活,不要向母亲一样被自己束缚,这只镯子是你祖母当年亲手交到我的手上的,十三年来我未曾摘下来过,因为你祖母就如同我母亲一样,这镯子是她对我的爱护和祝福,今日我把它交给你希望你能帮我把它交还给她老人家,告诉她,临去我终于是放下了,能走的一身轻便是我的福分,请她老人家保重身体,若是来世能做她老人家的女儿,就再好不过了。”女孩子想到这儿本来明亮的眼眸有些暗淡,这镯子,梁氏也有一个看起来一样的。
女孩子将镯子收好,吹了灯躺倒床上,回想母亲去世后的种种,安葬好母亲后尚书府的管家就带着她没有片刻停顿的赶回了尚书府,以至于到女孩子躺倒床上的这一刻,才是她失去母亲的第三天。但是女孩子没有像十二岁的孩童般哭闹,只是想着进入尚书府后梁尚书说的第一句话“你叫什么名字?”以及最后拂袖而去时的脸色梁夫人说的第一句话“你说你叫什么名字?”以及唤了丫鬟引她出去时握紧帕子的手,没有一个人提到母亲。
女孩子闭上眼睛,想起母亲曾说,“死对有些人来说未必是坏事,反而是一种解脱,母亲累了,要休息了,你不必为母亲伤心哭泣,反而该为母亲高兴,母亲会一直在你心里陪着你的,你要坚强。”
女孩子眼角似有泪光,但始终没有眼泪留下来。
一夜里女孩子睡得恍恍惚惚,似乎又回到了与母亲同住的深山茅屋,看见了茅屋旁边的猪圈,以及猪圈上吊着的一把折扇,女孩子想起来自己九岁时刚刚能够到折扇就打开来看过,上面画着两只鸳鸯,只有一行题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落款是梁文武。
从猪圈回到茅屋母亲似乎在给她做衣服,她跑到母亲身边,问母亲“母亲,梁文武是谁?”母亲永远是端庄温和的“那是你父亲”女孩子女孩子又问“那为什么山下的小朋友家里父亲母亲都是在一起的,我的父亲为什么不和咱们在一起?”
“因为母亲与你父亲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发生了什么事?”
后来女孩子就听到了一个故事,一个非常有权势的家族里有一个倍受宠爱的小女儿,在十五岁时因为一场庙会的缘分爱上了一个父亲是兵士母亲是妓女的十八岁的穷书生,书生一直考到二十五岁才中了探花,那个小女儿硬是将自己关在自己的屋子里等了书生七年,小女儿的父母终于妥协了,于是她们成亲了,第二年小女儿的一个哥哥为了成为家主而发起家变,父母被关了起来,另一个哥哥也死于动乱,唯一的姐姐被逼远嫁,小女儿悲痛不已多次去找儿时旧友商量对策想要将父母救出来,可惜终未能成事。父母双双离世。已经成为家主的哥哥也因此禁止她再回娘家,小女儿悲痛不已,这时却发现已有身孕,可书生居然怀疑她和儿时旧友有私,将她软禁了,另又纳了一房小妾,小女儿与书生定情之时书生曾承诺她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可现在却违背了当初的诺言,而更让她遭受打击的是小妾很快就怀孕了,书生居然因为怀疑就想把她的孩子打掉,多亏当时还在世的老家主出面斥责,并亲自为未出世的孩子取名明灯,老家主出身行伍,大字不识,除了书生的名字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希望儿子文武双全以外,家里女儿们都是去庙里请僧人取的名字。而这明灯二字却不是老家主胡乱想的,出自其妻时常唱给他听的曲子《子夜歌》“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虽然老家主也未必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明灯指路,总是个好意思。有了这个名字书生才没有再生事,小女儿被关在后院直到生产书生也没有来看过一眼,终于小女儿心灰意冷,这时老家主又过世了,小女儿怕书生对孩子不利就在老家主出殡当夜带着一把折扇,襁褓里的婴儿和一位父母留给她的忠仆逃了出来,直逃到了深山里,再也没有出去过。
“那忠仆在哪儿,女儿为何从未见过”
“五婆婆隐居京都,每年来与我传一次消息”
“每年?”
“对,就是那个每年只在庙会上出现一次给你做糖人吃的婆婆”
“那后来呢?书生怎么样了?”
“后来啊,后来书生并未寻找她的妻子,反而在第二年宣称妻子病故,那小妾为他生了一儿一女他便想把小妾扶正,遭到老母亲反对仍一意孤行,老母亲便住进了佛堂礼佛不再出来。然后书生就与那小妾和一儿一女幸福的生活。”
“母亲,父亲他怎么能这样!”
“你父亲与我之间恩怨牵扯都是我们之间的事与你无关,他是你的生父,若是有朝一日你见到他,仍要把他当做父亲,若是你因为我而恼怒他,那我要告诉你,他对我来说早就不值得恼怒,你不必浪费时间”
……
……
……
“若水,你要记住,母亲最大的心愿是你能自由幸福的活着,过你想过的生活,这十二年来母亲严厉的教导你,你也很努力,母亲几乎将自己所学尽数教给了你,母亲相信你已经有了自己可以好好生活下去的本事,可是你还小,母亲希望你能回到京都尚书府去……”
……
“若水,母亲曾经想要去凤鸣山拜师学艺,当时道夫子已经答应母亲愿意成为我的师傅,可是母亲因为你父亲的缘故最终没有去成,若是你有机会,可以去凤鸣山历练自己……”
……
“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