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祝家母亲则是听到,自己女儿说出这件事,看到丫鬟们有的在偷笑的嘴脸,只觉得头昏目眩,嘴里嘟囔着:完了,完了,家风败坏,家风败坏,这是要了我的命啊!
说着就倒去了,扑通的一下子,大家都扑了上来,紧赶慢赶地将祝母抬到了房间,祝英台一下子也不知所措的站在一边,不知道楞楞的在想什么。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世上哪有闹得过儿女的爹娘,最终梁山伯和祝英台还是在一起了,但是祝英台并没有带走什么嫁妆,只是一乘花轿一个行囊,连贴身丫鬟都没有带走。
倒不是说祝家的爹娘不愿意给,只是祝家母亲本来年事已高,被这么一气进是连绵缠了三个月的病生,但是祝英台看到自己母亲没事儿,也不管母亲还在生病,便是天天的求完母亲,求父亲,求完父亲请求母亲把老两口闹的脑瓜子疼。
祝英台的母亲一开始以为自己女儿只是一时贪图新鲜,闹着玩儿也是有的,于是每天,好话也说了,行话也说了,但是都不顶用,反而自觉得自己的身体病得更加重了。
干脆祝家父母就不管这件事,把这件事全权交给老大的时候也豁出去了,说道只要你不把你妹妹饿死在街头,我们都是不会管的。祝英台听到这话,知道父母肯定不会管自己了,又去骚扰大哥。
而这时候,梁山伯也来到了祝家求亲,大哥见了,梁山泊却是稳稳重重,憨憨厚厚的,文采也不错,但是想到自己那个糟心的妹妹。
大哥是仔细和梁山伯说了:自己妹妹娇生惯养,以你家条件养不起,而且你二人只是三年便确定了终身,不管父母之命,媒说之言,不管这世俗的眼光了嘛,但是梁山伯也是个痴的,他认准了祝英台誓死也不会改的,否则也不会为了祝英台嫁给别人,就活活的气死了。
但是大哥并没有打消让祝英台嫁到马家去的事情,但是马家却听到了祝英台气病自己父母的流言蜚语。
再加上马文才回来添油加醋的说祝英台这个女的不守妇道不知廉耻要不是和祝家关系还不错,就差指着鼻子去指桑骂槐了。
(关于这边为什么用指桑骂槐呢?因为古人不会两个人对骂,除非是那些没有读过书的人,你见过哪个文人墨客,两个人说你这个坏蛋,你这个坏蛋了,两个人揪起头发来的,他们都是用那种暗比喻,指桑骂槐的方式。)
说到马家不要这等不贤之女退婚回来,总不能一辈子养着她吧,再加上祝英台天天来骚扰,谁也抵不住啊。
刚好梁山伯又来求亲,便下了文书等父母,两个人便成了亲,因为梁山伯家中还有一个年迈的母亲要照顾,再加上祝英台现在也是妇女的身份,自是不变求学了,所以梁山伯刚亲,便回到了书院继续读书,只留下了祝英台和梁山伯年迈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