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一切都准备好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但是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即使是造反这种事情也是需要搞一个仪式的,领导要先发言,主要概述一下这次造反的目的和伟大意义,并介绍一下具体执行方法以及抚恤金安家费之类的问题。然后由其他人等补充发言,士兵鼓掌表示理解,之后散会,开打。
朱棣的这次造反也不例外,早在杀掉张、谢二人之前的一个月,他已经纠集一些部下搞过一次誓师仪式,当然,是秘密进行的。但在那次活动中,出现了一个意外,使得朱棣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那是在六月七日,他召集一群参与造反的人宣讲造反的计划,并鼓舞士气。但就在他讲得正高兴的时候,突然风雨大作,房屋上的瓦片纷纷被吹落。众人顿时面如土色。
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兆头,当时的人可不会从房屋质量、天气情况上找原因,本来商量的就是见不得人的事情,突然来这么一下子,莫不是老天爷反对自己造反?
朱棣也慌了,讲得正高兴的时候,老天爷来砸场子,事发突然,他也愣住了。
关键时刻,碧瑶相当给力地站了出来,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她大声说道:“真龙飞天,一定会有风雨相随,现在瓦片落地,正是大吉大利的预兆!”
于是一通封建迷信宣传过后,掉瓦片就成了上天支持朱棣的铁证。看来上天倒真是一个随和的人,总是按照人们的意愿行事,所谓替天行道之言,实在不可深信。
…………
靖难之战正式爆发,此时南军的统帅,是明朝的大将耿炳文。耿炳文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将领,指挥才能非常出色,但无奈的是此时的他还在赶往战场的途中,而是他的先锋官宋忠,显然缺乏足够的才能。
宋忠在怀莱一带布下了犄角之阵,希望能够据此防守,却被朱棣以围点打援的战术包了饺子,南军大败。
然而事情当耿炳文接手了指挥权后,又发生了变化,耿炳文固然没有能力率领大军和朱棣在平原上展开决战,但他擅长防守。朱棣毕竟是叛军,仅仅拥有北平一地的朱棣,怎么可能在后勤上比得起拥有整个天下的朱允炆呢?
一般来说,在小说的情节故事中,这种情况下总会有一些坑货的出场。如此看来历史应该也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因为坑货真是很快就到。
耿炳文据守不出,被朝廷认为是畏敌怯战,于是被撤换,由李景隆接替了指挥职务。
一般来说临阵换帅的都不会有好下场,这一次也不例外。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李景隆攻打北平城久攻不克,而朱棣则趁机召降了朵颜三卫,把宁王绑上了自己的战车。
一个月后,当朱棣重新带着崭新的兵马返回时,他的实力亦不可同昔日而语,这一次,他有足够击败对手的把握。
可是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南军指挥官李景隆比朱棣想象的还要无能,他选择了逃跑。其实这也不失为一种保存实力的方式,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跑路的时候,却忘记带上了自己的士兵。
于是南军大败,被朱棣杀的溃不成军,彻底丧失了自己进攻的态势,被迫让出了北平城及周围一带大量的土地,退守白沟河。
当消息传回京城时,陆雪琪终于意识到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碧瑶是下了决心打算依靠燕王靖难来对抗朝廷方面的压力了。第二,对于坑比的队友,就应该像处理垃圾一样把他们处理掉。
陆雪琪意识到,她和碧瑶的下一次交手的时机,应该不远了。
到那个时候……很多事情就该见分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