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听史诉说——吴溪桐著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00后适看  没意思     

春秋25

听史诉说——吴溪桐著

   话说楚王又没成功。

  为什么?臣子劝的呗。

  不可以失信于齐!且楚就是因为周,所以让齐才能够利用机会称霸天下。如果我们化腐朽为神奇,也学齐国这么做,那么我们就和齐国一起拥有最佳条件。齐国就是凭着天子那边的意思下来的,我们如果不毁约,他以后就没有理由了!

  楚王一咬牙:好!

  楚王使屈完为使,带着菁茅十车,加上。金帛,贡献天子。

  周惠王大喜地说:“楚国不听话好久了。现在这么听话,不会是先王的灵魂在发威吧?”

  他怎么知道齐楚其实都心怀鬼胎!

  周天子这边又出事了。

  不过,这次没有爆发。

  周王长子叫做郑,是先皇后姜氏所生,已经被内定为世子了。姜后死了之后,次妃陈妫得到宠爱,立为继后,有儿子叫做带。带善于阿谀奉承,周王爱之,称作太叔。周王就想废世子,立带为周王。

  这其实又是玩的废长立幼的把戏。

  那怎么?同意?

  管仲站出来了:“我有一计,可以安定周王室。”

  我们就说要见到世子,让世子出来见面诸侯。’世子一旦出来,君臣之分已经确定,王虽想弄废立,亦很难实施。”

  就这样周王因齐势强大,且名正言顺,难以推辞,只得许诺。

  第二年春齐、宋、鲁、陈、卫、郑、许、曹八国诸侯,一起集合到了首止。世子郑也到了,停驾在行宫。

  齐桓公自然是灌了一大盆鸡汤。

  于是呢,子郑请人邀桓公到了行宫,告诉他太叔带谋欲夺位的事情。

  交谈过后,子郑知道了:齐桓公是帮自己的!

  齐桓公呢,为了保证世子成功,一直拖着不放回去。

  却说周惠王见世子郑好久也不回来,知是齐侯想帮助他,心中还不高兴。

  然后就有人说:不如我们用楚国对付齐国!

  问题是,周王还想拉拢郑国,郑君得到命令大喜,尽管有人劝说,还是违背了齐国的意思。

  他托言国中有事,不辞而行。

  齐桓公觉得这郑国有点欠揍了。

  管仲就说了:“郑与周接壤,肯定是周有人引诱他们。一人去留,不足以阻止大计。而且盟期已经到了,等到一切确定我们再动手。

  对!这是计,不能打!

  那么盟约一立好,齐桓公就要动手了。

  齐桓公:该死的郑国,我来了。

  郑:我好像有点怂。

  楚:我来花言巧语,郑国一定上钩!

  申侯暗中告诉郑伯,他说:“楚国肯定能够对付齐国,更何况这次有王的命令。但是如果你这次又屈服于齐国,那就两面不讨好,那我们不是完蛋吗?”

  郑文公就被迷惑了,就暗中派申侯向楚国送了贿赂。

  齐国:呵呵,你完了。

  楚国为了救援他,就想了个围许救郑!

  楚王亲自带兵伐许,也围住了许城。诸侯闻许被围,果然离开郑而救许,楚师于是退了。

  郑国呢?内部大臣出矛盾了。申侯被举报了!这个人不是好东西!

  恰好楚国救兵没有到,郑主大怒:你说只有楚国能抗齐。现在齐兵都到了,楚国救援在哪里?”

  申侯还想花言巧语呢,郑伯喝教武士推出斩首示众。郑国还把他的头用盒子装起来,让孔叔献给齐军说:我们老大之前一不小心听了申侯的话,不是想和您作对。现在我们已经把他杀掉了,让我代表他向伟大的齐桓公请罪,希望君侯宽恕我们吧!

  这就是战场!翻脸比翻书还快。

  但是郑文公最终也因为周王的命令,不敢公然赴会,使其世子华代行,到宁母听命。

  而子华和...几大权臣有仇。

子华见了齐桓公,请屏去左右,然后和齐桓公说:“郑国之政,都在泄氏、孔氏、子人氏这三族的手上。逃盟之役,其实就是这三族主张的。如果您奋勇神威,除此三臣,我愿拿郑依附齐,成为你们的附庸。

  子华这么一做,其实就是和齐桓公做了个交易:我上台,你们也有好处。

  齐桓公刚开始屁颠屁颠的答应了。

  可是管仲连声喊起来:“不可以,绝对不可以!诸侯之所以相信我们,是因为我们的礼与信。儿子背叛父亲,不可以说有礼。因为一点好处而想方设法搞乱其国,不可说有有信用。

  而且我听说此三族,都是贤大夫,郑人称为‘三良’。我们是盟主,要顺人心。这个子华一意孤行,灾祸一定会来的。就我这么看,子华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您不要答应。你千万不要信,他活不久的!

  齐桓公呵呵一笑:我马上和你爸爸说一声,想一想。然后管仲讨厌子华之奸,故意泄其语于郑人。

  子华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假装说:“齐侯深怪君不亲自前去,不肯答应求和,不如依从楚国。”

  就在这时他爸爸已经知道了:

  逆子将要卖掉我们的国家,还敢胡说八道呢?

  他叱命令左右将子华囚禁在幽室之中。子华就想挖墙来个地遁,郑伯干脆下手杀了他,公子臧看不太好,想逃奔宋,郑伯使人在途中追杀了他。

  所以说!卖国贼,不孝子,背地里的小人没有好下场!

  郑伯感谢齐不听子华的话,又派孔叔到齐致谢,顺便请求结盟。

  好了,这边事情解决了。下面又来了。

  这一年冬天,周惠王病重了。王世子郑担心惠后想来一次大变,先让下士王子虎到齐国告急。

  然后为了保证成功,子郑就和周公孔、召伯廖商议,并且不发丧,星夜派人密报于王子虎。

  王子虎就和齐桓公说,然后大合诸侯于洮。郑文公也亲自来受盟。

  齐桓公就请王世子继位,百官朝贺,这就是襄王。惠后与叔带暗暗叫苦,不敢又一次产生不好的思想。

  齐桓公呢,想了想这几年的事情,突然问管仲:我呢?我这边也要立后:

我有六子,都是庶出,最大的就是无亏,最贤能的是昭。长卫姬侍奉我呢,最久,我也已答应她立无亏。易牙、竖貂二人,也好多次这么说。都是我爱昭这个人贤能,还没有决定。您帮我做个决定吧。

  管仲想了想,说话了:

  首先,牙、竖貂二人是奸邪之人,而且一向得宠于长卫姬,我担心无亏哪一天为君,内外合党,一定会乱国政。

  第二个是公子昭,是郑姬的儿子,郑刚刚受盟,立他又可结好。

  所以立昭其实最好的!

  齐桓公担心的是:那大儿子不是个简单的人 。万一反了,怎么办?

  管仲白了他一眼:齐君之位,还是您自己决定。现在会盟,你自己选择诸侯中最贤能的一个人,把昭托给他,又担心什么呢?”

  齐桓公选的是谁?

  这个人后来没有什么好下场,但是齐桓公确实看对了人!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且看齐桓公。

上一章 春秋24 听史诉说——吴溪桐著最新章节 下一章 春秋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