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大秦王朝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秦朝脉络

大秦王朝

秦国公族出自商朝名门,为商朝重臣恶来和飞廉之后。秦国的第一代国君秦非子为商纣王手下大将恶来的五世孙, 秦始皇则是恶来的第35代孙。 秦公族出自华夏,夏商周三代分封诸侯国一直奉行“夏君夷民”的做法。秦国是周朝抵御西戎的最前线。周平王曾经允诺秦襄公:“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与誓,封爵之。秦文化主要来自姬周文化。

先秦时期的姓氏并未统一,男子称 氏,女子称 姓。秦国 国姓为嬴姓赵氏,国君为 黄帝五世孙 伯益(大费)之后。伯益因辅助 大禹治水有功而 被 舜帝 赐为 嬴姓,其部族为嬴姓 部族。 夏朝 末年,伯益次子 若木 之玄孙 费昌 弃夏投商,为 商汤 驾车,辅助商汤灭夏立商,成为商朝的功臣。 伯益长子 大廉玄孙中衍,为帝 太戊驾车,太戊又把女儿嫁给了他。 嬴姓部族因之成为商朝的贵族,世代辅佐商朝 。直至飞廉、恶来时。

商朝末年, 周武王 伐纣,嬴姓部族的 恶来 与父亲 蜚廉 一起为 纣王 效力,恶来后被周武王所杀,而蜚廉正为纣在北方采石,回去已无可复命,便在霍太山筑坛报祭殷纣王,结果得一石棺,其铭文说:“上帝使处父幸免于殷亡之乱,赐给你石棺以光耀氏族。 ”死后便葬于霍太山。 周武王去世后年幼的 周成王即位,国政都是由 周公姬旦辅助执掌, 。 商纣 王之子 武庚趁机挑唆武王三弟发动 三监之乱,嬴姓部族卷入。 周 公 姬旦平叛之后严惩了参与叛乱之人, 嬴姓 部族因此被分割并被迫迁往各地,其中大部分西迁成为 秦人的先祖。

考证

“ 清华简”研究显示,秦并非出自 西戎。考古发现早期秦文化具有东方色彩,与“ 清华简”的研究成果相印证。学术界主流思想认为秦人来自东方而成于西方,是商末战乱时西迁的 华夏族。在 秦公一号大墓发掘出了一块 铭文,上面记载秦王族是 黄帝之后。根据考古发现和史书记载,秦人与戎人进行了长久惨烈的拉锯战,两个部族无论是民族性还是文化都格格不入。

考古人员发现,秦与戎两个部族的遗址出土的文物风格迥然不同,秦文化主要来自 周文化,而戎人的文化则来自 寺洼文化。研究人员还发现:秦人与戎人的居住地犬牙交错,对峙分布。秦人主要居住在西汉水上游两岸开阔的川塬和平缓的台地上,而戎人则多居住在西汉水下游或者支流的山谷地带。在西汉水流域还发现了两座城池,是秦人最早生活的地点之一。从遗址和文物当中就可以看出两个部族斗争的残酷性。两个部族平时各自住在各自的生活区,相互提防与征战。专家还发现了一个早期秦人贵族的坟墓,墓主的脑袋被戎人的箭击得粉碎,可见当时斗争的惨烈。

根据《山海经.海内西经》:秦与周均是黄帝后裔。 秦人以 华夏自居,奉 炎帝和 黄帝为始祖。比如: 秦灵公 于公元前422年在 吴阳 (今陕西省 宝鸡市 吴山 )建上畤,祭祀 黄帝 ;建下畤,祭祀 炎帝 。秦人信仰昆仑西王母和女娲等中原神话体系,历来就有四帝崇拜(黄帝、炎帝、伏羲、少昊)。

《史记·封禅书》载:“ 秦襄公既侯,居 西垂,自以为主少昊(汉族传说中的 五帝之一)之神,作西畤,祠白帝 (白帝即少昊, 五方上帝之一。 早在 周朝 时,依据《 周礼 》,人们就以六辂祭祀 昊天上帝 和 五方上帝 。五方上帝分别是:东方 青帝 太昊 伏羲、南方 炎帝、中央 黄帝、西方白帝 少昊、北方 黑帝 颛顼 )。其牲駵驹、黄牛、羝羊各三

。”《说文》:“嬴,帝少氏之姓也。”《 左传》讲得很清楚,封鲁的奄国之地又称做“少昊之虚”。

秦庄公被 戎狄杀害之后,他的儿子 世父说“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

而且 秦景公大墓的发掘也证明了 秦人乃 华夏族,其中一个编磬上 铭文“ 高阳有灵,四方以鼐”,帝 颛顼号 高阳,黄帝的孙子,这跟《 史记》的记载是一致的。后来秦国的商鞅变法,通过“徕民”政策,从 山东六国招引了大量到达地广人稀的秦国。[13]更何况秦地的大部分地区本为 周人的地盘,上面原本生活着许多周人。秦地是后来才被 西戎占领的,所以,秦国自然也会有不少 周人后裔。比如: 秦文公时代打败戎人“收周余民”[1]及后来占有西周故地。[7]也就是说周人才是秦国故地的土著民族,而戎人是外来者。在上古时期那个交通极其不便利的年代西戎人要迁往秦地实属不易,所以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戎人是秦地的主体民族。所以说秦为戎是极其错误的,更何况秦人和 戎人从来不视对方为己类。

先祖世系

黄帝— 少昊(又名 玄嚣,黄帝长子)— 蟜极—业父[配 女修( 颛顼之女)]—大业— 伯益(即 大费)— 大廉—衍曾—衍祖—衍父— 中衍—轩祖—轩父— 戎胥轩— 中潏— 蜚廉—恶来— 女防— 旁皋— 太几— 大骆— 非子— 秦侯— 公伯— 秦仲— 秦庄公—……— 秦始皇( 嬴政)。

黄帝— 昌意(黄帝 次子)— 颛顼— 女修(配业父)—大业—伯益(大费)—大廉—中衍(大廉玄孙)—戎 胥轩—中潏(中衍玄孙)—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 秦非子—秦侯— 秦公伯—秦仲—秦庄公—……—秦始皇( 嬴政)。

势力扩张表

秦穆公时灭 西戎12国;

秦惠文王时期:公元前316年灭 巴国、 蜀国、 苴国;

秦昭襄王时期:公元前272年灭 义渠;

秦王政时期:

公元前230年 秦灭 韩国;

公元前228年 秦灭 赵国;

公元前225年 秦灭魏;

公元前223年 秦灭楚;

公元前222年 秦灭燕、代;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 秦王赢政(赵政)称皇帝,为 始皇帝。

备注:自前221年起 中国历史正式进入 郡县制社会,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 华夏族为主体的大一统多民族的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国家—— 秦朝。

军事

秦国军队自 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政策后, 愈战愈勇。 武器装备不断改进。兵种已有步、车、骑之分。军队数量多时达到“带甲之士百万”,出现了 尉缭、 白起、 王翦等著名军事家和将领。

经济

秦国社会经济仍以农业为主。

春秋时代晚期,出现了 铸铁农具。

战国时代,修建了 郑国渠、 都江堰等水利工程,进一步促使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以冶铜和制陶最为发达。

发明了铬盐氧化处理兵器的新工艺;建筑材料颇具特色,瓦当更是精美的艺术品。

书同文

春秋时代开始,各地诸侯相争,而原本 周文化 独尊的局面逐渐破坏,各地区文化开始有“本地化”的改变趋势。到了战国时代以后,这种情况更明显,在文字使用方面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为五大系统:东方齐系、东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晋系和西方秦系文字, 各系统的文字大体上相近,只有小部份文字有所差异,因此 彼此文书往来并没有太大问题。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 在大篆(秦系文字)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小篆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

2 考古发现 编辑

秦公大墓是整个 秦公陵园中最早发现、唯一发掘的最大墓葬,故称 秦公一号大墓。大墓平面呈“中”字型,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

发掘后的秦公一号大墓,占据了 中国考古学史上五个之最:1、是迄今中国发掘最大的 先秦墓葬。2、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 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3、椁室的 柏木“ 黄肠题凑”椁具是。4、中国 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5、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 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尤其是大墓中出土的 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 铭文的石磬。最珍贵的是石磬上的文字,多达180多个,字体为 籀文,酷似“ 石鼓文”,依据其上文字推断墓主人为 秦景公。

秦景公是秦第14代统治者, 秦始皇嬴政的第18代先祖,自公元前577年起,在位40年。

秦公一号大墓虽遭严重盗扰,但仍出土了3000余件珍贵文物,其中最重大的刻有290多个 篆文的 石磬有“ 天子郾喜,龚桓是嗣”,“ 高阳 有灵,四方以鼐”的字样。帝 颛顼号 高阳,是 黄帝的孙子,这有力地证明了 秦人的族属为 华夏族,与《 史记》的记载是一致的。此外,出土的3000余件极为精美的金器、玉器、铁器、石器的骨器,充分反映出秦人高超的工艺水平和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从而否定了历来认为的“秦国生产力落后”,“秦国奴隶制统治薄弱”等论点。

3 历史 编辑

先公世系

秦国的先人,最早可以追随到传说中的 颛顼帝。《 史记· 秦本纪》:”秦之先,帝 颛顼之 苗裔,孙曰 女修。 玄鸟陨卵, 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娶 少典之女(女华),” 女华生大费,与 禹平水土“。

大费很有才能,他跟 大禹一起治水。治水成功以后,舜帝奖励大禹一块黑色的玉圭,大禹却说这个功劳不是他一个人的,因为有大费的辅助,治水才能成功。 舜帝听后便赏赐给大费一个黑色的旌旗飘带,还给他娶了一个姓姚的美女。从此,大费便留在舜帝的身边,为舜帝驯养和调教鸟兽。鸟兽大多驯服,舜帝赞赏大费的功劳,就赐姓为嬴,这就是 嬴姓的由来。 因为大费善于调教鸟兽,人们又叫他柏翳( 伯益)。

大费生有两子,分别叫大廉、 若木。若木的子孙有的在 夷狄,有的在 中原。若木有个裔孙叫 费昌,他所处的时期正是 夏桀时期。费昌受不了夏桀之暴,便离开了夏朝,投奔了 商汤,专门给商汤驾车。助商灭夏,立下了战功。其后世为 殷商贵族。

大廉有两个玄孙: 孟戏和 中衍。中衍为商王 太戊驾车,很受赏识,妻之以女,自此中衍之后多显。中衍玄孙叫 中潏,居于西戎族生活的地方,替商朝保卫西部边陲。中潏生 蜚廉,蜚廉生二子: 恶来和 季胜。蜚廉与恶来俱事 商纣王, 周武王伐纣,杀恶来。

西周建立后不久,周武王死,成王即位。成王年幼,国政交由 周公旦。 此时以 纣王之子 武庚为首的商朝残余势力联合武王三弟发动了 三监之乱,嬴氏部族也有人参与。周公总共征服熊姓嬴姓之族有十七国。

周之附臣

恶来的弟弟 季胜是 赵国的祖先, 秦与赵本是同一先祖,一脉相承。 季胜有子叫孟增,受到周成王的宠信。孟增有子叫横父,横父则生造父 。 造父很善于驾驭马车,不但为周穆王驾车,并在周穆王平定 徐国 徐偃王造反时立了大功,被周穆王封赏 赵城(今山西洪洞)。造父族由此为赵氏。

周孝王时期,造父侄大骆居于犬丘。其次子非子在位有五十年之久。被安置于汧、渭之间管理马匹,马畜蕃息。 造父的侄孙非子(伯益十六世孙)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分封在秦地(今甘肃天水),非子便以封地为氏,号为“秦嬴”,并成嬴姓的大宗,续其祭祀,后人称其为“ 秦非子”。 秦人此后世代为周王室养马并在戍边对抗西戎。秦最初的领地为甘肃东南部,兴盛于陕西关中一带。当时秦国只是作为西周的附庸。

秦非子死后,其曾孙 秦仲即位三年, 周厉王无道,有的诸侯背叛了他。西戎族反叛周王朝,灭了犬丘大骆的全族 。 周宣王即位, 秦仲被封为大夫,命伐西戎。公元前822年, 秦仲即位为大夫二十三年,死在西戎手里 。秦仲有五个儿子,其长子太子即位,是为 秦庄公。

周宣王召见庄公兄弟五人,交给他们七千兵卒,命令他们讨伐西戎,庄公把西戎打败了,收复了犬丘。 周宣王于是把土地重新给予 秦仲的子孙,包括他们的祖先大骆的封地犬丘在内,一并归他们所有,任命他们为 西垂大夫。于是秦国兼有了两个封邑,一在秦(天水),一在犬丘(咸阳兴平)。

秦庄公居住在他们的故地西犬丘(天水),生下三个儿子,长子叫世父。世父说:“西戎杀了我祖父 秦仲,我不杀死戎王就决不回家。”于是率兵去攻打西戎,把继承人的位置让给他弟弟 秦襄公。秦襄公做了太子。庄公在位四十四年去世,太子襄公继位。

公元前777年(襄公元年), 秦襄公把他妹妹 缪嬴嫁给西戎丰王做妻子。公元前776年,西戎包围犬丘,世父反击,最后被西戎俘虏。过了一年多,西戎放还 世父。

位列诸侯

经过长达百年的惨淡经营,秦暴霜露、斩 荆棘,秦人逐步适应了西陲恶劣环境,实力与日俱增。

公元前771年春, 周幽王因宠爱 褒姒而废除太子宜臼,把褒姒所生的儿子 伯服立为继承人,周幽王多次举烽火把诸侯骗来京师,以求褒姒一 笑,诸侯们因此背叛了他。西戎的 犬戎和 申侯一起攻打周朝,在郦山下杀死了幽王, 西周灭亡。 犬戎大军 盘踞于 镐京,王子宜臼召集诸侯勤王, 秦襄公与 卫武公、 晋文侯、 郑武公共率兵营救周朝,作战有力,立了战功,立幽王故太子宜臼为天子,保卫社稷。

公元前769年, 周平王为躲避 犬戎的骚扰,把都城向东迁到 雒邑, 秦襄公带兵护送 周平王至新都。周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给他岐山以西的土地, 秦始建国,周平王还说: “戎人不讲道义,侵夺我岐山、丰水的土地,秦国如果能赶走戎人,这些土地就归秦国。”平王与秦襄公立下誓约。 襄公在这时才使秦国成为诸侯国(伯爵国) ,跟其他诸侯国互通使节,互致聘问献纳之礼。又用黑鬃赤身的小马、黄牛、公羊各三匹,在西畤祭祀天帝。公元前766年,秦襄公讨伐西戎,到达岐山时,在那里去世了。

西复周地

秦襄公十二年,公伐戎而至岐而卒,子 秦文公立。秦文公元年,居西垂宫。三年,文公以兵七百人东猎。四年,至汧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获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民多化者。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败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

秦文公之后,又经数代国君的努力,在谋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在讨伐 西戎之战中节节胜利,歧丰之地皆纳其下,又先后灭荡社戎,击败 邽、冀两戎部,征彭戏戎,兵临 华山,收复杜、郑之地,灭小虢,版图一直推进至关中东端。

公元前677年秦迁都城至雍。至此, 秦人经 东周初年近百年的艰辛创业,已占有 关中平原大部分领土,实现崛起,成为西方新兴强国。

从公元前677年起,秦国在雍(今 宝鸡 凤翔)建都近300年。有宫殿区、居住区、 士大夫与国人 墓葬区和 秦公陵园。

称霸西戎

秦宣公时, 秦军与刚刚统一不久、与自己同样处在高速扩张状态中的 晋国发生 边境冲突。秦宣公、 秦成公皆非长命,幼弟任好立,是为 秦穆公。

秦穆公时代秦国参与 中原争霸,成为仅次于 晋国、楚国、 齐国的二等强国。秦穆公很有雄心,穆公娶于晋,为了使强邻晋国亲于秦,先后拥立 晋惠公、 晋文公来安定晋国的混乱局面,本想立晋文公以达到控制 晋国的目的,最后 晋文公反借秦之力巩固君位、强大晋国、称霸 中原,为秦国未来的不得志种下了恶果。

后 秦穆公意欲乘 晋文公病逝之机插手中原,却不料中途被晋所阻, 崤之战中秦军全军覆没, 秦穆公染指中原的计划破产。此时 晋国正处于君明臣贤、国富民强的巅峰时期。

秦穆公果断地调整国策,将战略目标定在 西戎的游牧部族。王官之役后,将矛头指向西戎。四处招揽贤才,“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在谋士 由余的协助下,向西“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陆浑戎是戎人中强大的部族, 秦穆公吞不下这块硬骨头,就想把他们逼走,但把陆浑戎安排到哪里去呢?恰在这个时候,秦国与晋国发生了冲突, 晋惠公被秦军俘虏,于是秦穆公就打起了小算盘:把陆浑戎踢给晋国人。

晋惠公是历史上著名的背信弃义的国君。他是 晋献公的儿子、晋文公重耳的弟弟,因被迫害,他和重耳都被迫逃离晋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晋惠公得以回国继承国君之位,他曾向秦穆公承诺:“如果得以回国,愿将河西之地割给秦国。”但如愿继承国君之位后,却拒绝割地。

不久,晋国受灾,晋惠公向秦国求购粮食,秦穆公派遣大量船只往晋国运粮,从秦国都城到晋国都城,运粮船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第二年,秦国受灾发生饥荒,向晋国求购粮食,却被晋惠公拒绝,并且乘机派兵攻打秦国。

秦穆公怒不可遏,熬过饥荒后,第二年就发兵攻打晋国。两国在韩原交战,晋惠公对内对外皆背信弃义,尽失人心,一战而败,他的马车也陷于泥淖,被秦军追上活捉。

说起来秦晋还是亲戚,晋惠公的姐姐是秦穆公夫人,经夫人说情,秦穆公放晋惠公回国。尽管史籍上没有详细记载,但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放晋惠公是有很多条件的,相当于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签了一个“不平等条约”。晋惠公回国当年,将晋国河西八城割给秦国。第三年,将太子圉送往秦国为质。第七年, 接纳陆浑戎整体东迁。秦穆公稳定了自己的大后方,奠定了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的基础。

东进受阻

秦穆公称霸 西戎后,国力得到增强, 不久穆公卒,太子罃立,是为 秦康公。秦康公及其子秦共公在位期间继父祖之余烈,向晋挑战,与楚靠拢,欲与楚形成对 晋国的夹攻之势。时 晋灵公顽劣成性, 赵盾(亦为造父之后)把持晋政,晋国霸权几欲崩溃, 楚庄王遂北上争雄于晋,然秦屡攻晋国后方,却难得一胜。

公元前604年, 秦共公薨,子荣立,是为 秦桓公。桓公不恤国政,人民怨声载道。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大败晋师于邲,晋国霸业骤衰,桓公阴攻晋之肋,不想却被令狐文子大败于辅氏。哀哉!泱泱大秦,竟不及于晋一魏氏之族。

公元前578年,秦桓公背弃盟约,转而攻晋, 晋厉公率四军八卿攻入秦国,大败 秦军于 麻隧,诸侯之师扬威于关中。次年,秦桓公死。其子石立,是为 秦景公。

秦景公即位,继续奉行联楚攻晋的方针,时 晋悼公立,诸卿和睦, 晋国复强,楚国退出争霸行列,晋悼公复霸中原,诸侯归心,秦终无力再与晋国周旋。

遭伐偏安

在公元前546年晋楚 弭兵之盟后,秦景公也着力改善与晋国的外交关系,双方重温 秦晋之好。

当双方的外患各自解除后, 晋国六卿轮番执政, 太史公曰:“晋公室卑而六卿强,欲 内相攻,是以久秦晋不相攻。”秦国向东不能出崤函,争南不能及 巴蜀。秦以晋为城池,晋六卿内讧,政令不能统一,秦国就这样踉踉跄跄的走完了春秋之路。

秦哀公在位期间, 申包胥曾前往秦庭痛哭求师助 楚昭王复国,留下“申包胥 哭秦庭”这一典故。“岂曰无衣,与子 同袍”这句诗句就出自《诗经·秦风》中的 秦军军歌《 无衣》,《 无衣》描绘了秦军救楚时的场景。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 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攻灭 智伯, 智氏覆亡。 赵襄子执政,三家架空 晋君,号称“ 三晋”。公元前425年, 赵无恤卒, 魏斯继之为执政。公元前413年, 魏斯率领三晋联军向诸侯发难,三晋势力急剧膨胀。

魏文侯以 李悝为相,变法图强,魏氏迅速强盛,拜 吴起为将,侵吞秦之 西河,窥视关中。 秦简公、 秦惠公屡屡攻魏,意欲夺回西河之地,皆被吴起所败,吴起乘胜攻入关中,势如破竹,秦不能敌。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 破釜沉舟,起兵50万与 魏军决一死战,吴起在 阴晋一战中,以五万之卒大败 秦军,秦国此战大败亏输,再也无力抵抗三晋的攻势。

幸运的是三晋中 赵国不满魏国的压制, 赵魏反目,三晋联盟瓦解。魏国结怨于诸侯,秦国的压力大减,公元前385年, 秦公子师隰回国即位,是为 秦献公。献公立,仿魏制而用于秦,军力复振,开始大败魏国,秦国局势得以稳定。

商鞅变法

就科学技术、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战国初期也比较落后。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 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从此秦国开始不断强大。

公元前362年, 秦献公寿终正寝,其子渠梁立,是为 秦孝公。

孝公即位之初,对秦之衰痛心疾首,乃下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卫国人 卫鞅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术,孝公甚喜,力排众议,以卫鞅为 大良造,实施变法。

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 秦孝公任用 商鞅进行的变法最为彻底。 商鞅变法鼓励人口增殖、 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 军功、编制 户口、实行 连坐之法。当时秦国地广人希, 三晋人多地少,民众田地缺乏。因此商鞅建议 秦孝公对外来移民采取优惠政策,将 三晋民众招来秦国,以便开垦荒地。

公元前350年秦国大良造( 商鞅)为了深化其改革,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干扰,提议都城由 雍城(今宝鸡 凤翔)迁至新建成的咸阳城,得到 秦孝公支持。

卫鞅彻底废除旧的 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产,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屡败魏军。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傲视于西方。史记记载:“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周显王册 封秦君为方伯,正式承认其霸主地位。

惠文称王

公元前338年, 秦孝公死,太子驷立,是为 秦惠文王。这时受 商鞅新法“ 迫害”而被剥夺政治特权的旧贵族一起发难,发起针对商鞅的反攻倒算。秦惠文王为了缓和矛盾,拿出 商鞅作替罪羊, 车裂商鞅。商鞅虽死,但“ 秦法未败”。 秦惠文王继续奉行 商鞅变法以来的国策,对外发展。

公元前325年 秦惠文王称王。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苴,秦军继续屡败魏军,再破 三晋伐秦联军,又联韩魏攻打齐楚,大败 义渠国,掌控了对山东诸侯作战的战略主动权。

四雄并立

经历了孝公、 惠文王、 武王三代努力,蚕食 三晋,席卷荆楚,已初露一统之端倪。

魏国经 魏惠王时代的消耗,国力匮乏,在秦、赵、楚、齐等大国的夹攻下,衰落了,魏惠王晚年,三晋当中 赵肃侯已经取代魏国成为了三晋的领军人。赵肃侯、 赵武灵王父子一生征战,使赵国雄踞北方。

齐国与秦国不接壤,得以独立发展,在对抗强魏的过程中与秦国是牢靠的战略伙伴, 田氏代齐后,经 齐威王、 齐宣王、以及 齐愍王前期三代君主80年开发,齐国富甲一方,与 秦成东西并立之势。 楚国的 吴起变法曾经令楚国强盛一时, 楚悼王死后,新法基本被废,由于楚国本就雄厚的国底,再经历 楚宣王、 楚威王之耕耘,楚国于公元前333年,大败 越王无疆,并 吴越之地,天下震动。

昭王称霸

公元前307年, 秦武王气绝而亡,无子。诸弟争立,穰侯 魏冉欲立惠文王妾 芈八子之子公子稷, 赵武灵王趁秦乱而谋之,乃拥立质燕之芈八子长子公子稷为王,是为 秦昭王。昭王幼,芈八子为太后,穰侯 秉政。

公元前293年,韩魏欲联军攻秦,秦将 白起与其战之于 伊阙(河南洛阳南),大败二国联军,斩24万人,掳魏韩联军统帅魏国大将 犀武。

公元前283年,燕赵之相 乐毅率三晋、秦、燕五国之兵而攻齐,陷齐70城,后 田单虽复国,然 田齐衰败大势已定。

公元前279年和公元前278年的 鄢之战, 白起统帅的 秦军攻占了当时 政治核心在 南阳和 丹阳一带的 楚国的南阳郡、 南郡、 临江郡(江夏郡)、 黔中郡。至此南方大国 楚国因为丧失大片疆土和人口而走向衰落。

公元前278年,秦将 白起出 武关伐楚,次年攻入楚国腹地,陷 郢都,楚卒溃败不能战, 楚顷襄王乃辟迁于 陈丘以避 秦军之锋。

自此齐、楚俱衰,天下已成秦、赵相争之势。公元前270年, 秦昭王见欺于 赵惠文王,昭王怒,攻赵阏与,赵将 赵奢于阏与大败秦军。

秦昭王知赵之强 方锐,不可与之争,乃用 范雎为相,迫母 宣太后不干政,逐穰侯、 华阳君、 高陵君、 泾阳君。范雎出谋“ 远交近攻”,昭王以为然,定为国策。

公元前262年, 秦昭王攻 韩国, 韩国割 上党以赂秦,上党不愿降秦而降赵,赵纳之。 秦昭王怒,欲夺上党。赵起倾国之兵以拒秦,秦调关中之卒以攻赵,两军对峙于 长平,赵 廉颇不能退秦, 王龁不能败赵,相持数年。

公元前260年, 赵孝成王以 赵括为将,秦昭王秘遣白起为帅,赵括攻秦不克, 赵军粮道被截,反被 秦军所围46天, 赵括战死,白起先后斩杀赵军45万于长平。 赵国一蹶不振。旷日持久的 长平之战以 赵国的惨败,秦国的险胜而告终,秦国的最后对手被击溃,统一天下终成定局。

灭亡周室

公元前256年,西周公与山东六国相约伐秦,然诸国之军约期不至,事遂寝。秦闻,大怒。命将伐周。周不能敌,西周公乃尽以所领三十六邑三万人献秦,秦受地而归西周公。不久, 周赧王崩,周民东亡,秦取九鼎而归,秦帝国立。公元前250年,东周公复欲趁丧伐秦,为秦相 吕不韦所执归。秦置之于阳人,周亡,凡立国879年。

一统天下

公元前247年, 秦庄襄王卒,子 秦王政立,年十三。公元 前238年, 秦王政亲政。平定幸臣叛乱,次年又罢 吕不韦之相位,迁之于蜀,后又迫其自杀,重用 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起,至公元前221年止。十年中,命王翦、王贲父子及李信、 蒙武等将率军先后灭亡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一统天下。自号皇帝,是为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 秦朝。

秦朝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多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 汉族为主体统一的多民族的 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故有“百代犹得秦政法”的说法。

秦始皇后北击 匈奴,南服 百越。首创了 皇帝制度、以 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设立 郡县制,彻底打破自 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以维护国家统一、强化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 社会形态 编辑

两极世界理论分析指出,西戎的压力导致秦国的社会形态从部落制变革为半部落制半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之后,以晋国为首的东方诸国的压力又导致秦国的社会形态从半部落制半封建农奴制率先变革为完全的封建农奴制。

5 政治 编辑

中央集权

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 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 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

中央机构

中央设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是百官之首 ,掌 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 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其中有掌宫殿 掖门户的 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 卫尉,掌京畿警卫的 中尉,掌刑辟的 廷尉,掌 谷货的 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和官府手工业制造以供应皇室的 少府,掌治宫室的 将作少府,掌国内民族事务和外事的 典客,掌 宗庙礼仪的 奉常,掌皇室属籍的 宗正,掌 舆马的 太仆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与诸卿议论政务,皇帝作裁决。

在此之外, 秦代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官职,比如博士—“掌通古今”,即通晓古今史以备皇帝咨询,同时负责图书收藏; 典属国——与典客一样主管少数民族事务,不同的是典客掌管与秦友好的少数民族的交往,而典属国则负责已投降秦朝的少数民族; 詹事——管理皇后和太子的事务。

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 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地方机构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 分封制,改行 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郡设 守、尉、监( 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 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司监察。秦始皇把全国分成 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一郡。

大秦王朝最新章节 下一章 秦国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