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历史军事小说 > 中华历史集
本书标签: 历史军事 

王秦立国

中华历史集

西部王氏部族是很古老的民族,居住在今西北地区,也就是今陕西北部一带。关于西部王氏的起源,有人说源于匈奴,也有人说他就是秦朝的后裔,有时候匈奴人汉人可以通用,就连最优秀的历史学家也可能会傻傻分布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大楚时期,匈奴人和汉人是不同的民族。为什么现在没有匈奴族了呢,因为他的后裔融入了包括汉族在内的其他民族,作为单一的民族不再存在。民族就是如此,聚居在一起,千百年都能保存下来;一旦被分散开,原民族就会慢慢消亡,融入其他的大族。汉族之所以一直存在,因为人口基数太大,到哪里都有汉人,不过我想现在纯血统的汉人应该不存在了吧。

氐族部落众多,一般按照所在地区称呼,如白马氐、清水氐等;也有按照其部族所穿衣服颜色称呼,如青氐、白氐等。像亓朝盛期起义称帝的朔风元昊属于关中扶风氐。在并州甘泉(今陕西延安市甘泉县),西部王氏也出了个响当当的人物,这个人叫蒲洪。

王洪,他的家族世代为西部王氐的首领。说起王洪的姓名,可以说具有相当的随意性。王洪家族原先姓什么不可考了,有一年,他家的水池长出了一棵蒲草,高十四五米,其中有五节像竹子。蒲草又叫菖蒲,学名叫水烛,生长在池沼中。蒲草虽然很普通,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但在中国文化中,蒲草是一种很吉祥的植物,端午节我们不都在门窗上挂蒲草嘛,能辟邪。一般蒲草也就三四米,十几米的十分罕见,人们都来看蒲草,笑称他们是“蒲家”。蒲洪家族的人也觉得兆头很好,于是将全族姓氏改为“蒲”。蒲洪出生那年,陇西下了很久的大雨,百姓传唱民谣“雨若不止,洪水必起。”于是他父亲给他取名为洪,也是讨个好口彩。

蒲洪当上首领时,已经是亓朝末年。由于他为人慷慨,富有谋略,又勇猛威武,骑射出众,族人都很拥戴和敬畏他。

光乡十四年(前344年),亓朝丞相韩操派使者任命蒲洪为平远将军,蒲洪拒不接受,自称护氐校尉、秦州刺史、略阳公。不久,族人蒲光、蒲突推举他为盟主,盘踞在甘泉一带,成为一股较强的地方武装势力。

到了光乡二十四年(前334年),此时形势已经发生改变,韩操势力相当稳固,蒲洪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投靠韩操,要么被韩操消灭。蒲洪个人还拉不下脸,毕竟当年拒绝过一次了,而蒲光等人逼着他投降,蒲洪也就顺坡下驴,降了前赵,被刘曜封为率义侯。

光乡三十四年(前324年),韩符灭了亓朝。形势这么混乱,谁知道那边能赢?万一站错了队,可就是万劫不复。于是蒲洪投靠了西凉朔风氏政权。

没想到的是,韩符很快平定了内乱,转头就开始对付蒲洪。他派将军麻秋率重兵挺近,讨伐蒲洪。蒲洪反应相当快,再次向楚朝请降。由于这次蒲洪反叛事出有因,而且对楚朝没有造成实质性的伤害,韩符也不想节外生枝,毕竟位置还坐得不够稳定,所以再次原谅了蒲洪,任命他为光烈将军、护氐校尉。

为表忠心,蒲洪赶到洛阳面见石虎,劝说他把关中的豪强和氐、羌等部落迁徙到关东,以充实京师周边。我们知道人口就是生产力,在那个年代,战乱频仍,就算京师洛阳周边,也是地广人稀的局面,根本创造不出多少物资。蒲洪的这个建议真真切切打动了韩符的心,关中地区是富饶,但易守难攻,大楚朝廷难以控制,老是发生叛乱,人迁徙走,也可以少操心一点。何况蒲洪拍着胸脯打包票:“众氐族部落都是我的部曲,我率他们归顺,谁敢不听话!”

最终,韩符接受了蒲洪的建议,把秦、雍州的士民及氐、羌等各部落共十几万户迁徙到关东。这件事当然交给蒲洪办,任命他为龙骧将军、流人都督,由他管理这些迁徙户。驻守在湖县(今河南灵宝市西北阌乡县)

劝丰十年(前314年),蒲洪因屡立战功,被任命为使持节、都督六夷诸军事、冠军大将军,封西平郡公。他的部下有关内侯爵位的,有两千多人。

冉闵始终对蒲洪抱有戒心,他对韩符建议:“蒲洪才智杰出,将士愿为其效死,儿子们个个精明强干。现在他拥有强兵五万,驻扎在京城附近,非常危险。为国家安定起见,应当秘密除掉他。”

韩符虽然疼爱冉闵,但对这件事有些不以为然,他说:“我正依仗他平定东吴和巴蜀,为什么要杀死他们。”不但不听,给蒲洪的待遇更加优厚。

劝丰二十二年(前303年),梁犊起义爆发。蒲洪受命与石斌、姚弋仲等一起率部讨伐,成功斩杀梁犊,被任命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雍、秦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进爵为略阳郡公。

十二月,韩符去世。五月,太子韩睿继承帝位。冉闵旧事重提,向明帝进言:“蒲洪是杰出的人才,让他镇守关中,我恐怕秦州、雍州不会再归赵国所有了。”

冉闵和明帝的什么关系?明帝马上下令,杰出蒲洪的都督职务,其他官职待遇不变。

蒲洪愤怒了,之前你楚朝强大没办法,只好委曲求全。现在你们兄弟自相残杀,还想拿我开刀,姥姥!蒲洪立刻派出使者,向苍狼称臣。

原先迁徙至关东的秦、雍之民结伴西归,毕竟是故土难离。路过湖县时,大家共同推举苻洪为首领,苻洪部众一下子扩充至十几万。

此时,在洛阳当官(实际上是人质)的蒲洪的儿子王健趁乱斩关出逃,来到枋头与父亲会合。这一下,蒲洪再无后顾之忧。

由于湖县离洛阳很近(不到二百里),这么大一支明显不会听从指挥的势力存在,让冉闵非常忧虑。他想把蒲洪调走,让石鉴下诏书,任命蒲洪为都督关中诸军事、征西大将军、雍州牧、领秦州刺史。说来也好笑,当初冉闵怕蒲洪在雍州拥兵自重,现在巴不得他去雍州,离自己越远越好。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也。

蒲洪当然想回到关中,那是他的老家呀。可是他不能乱动,毕竟周围都是敌对势力,对他虎视眈眈。一旦动起来,给冉闵、姚弋仲等人可乘之机,这帮人不吃掉他才怪。所以蒲洪不接受冉闵的任命,我的地盘我做主,你动我一下试试。

冉闵正忙得焦头烂额,暂时不想跟蒲洪翻脸,但姚弋仲按捺不住了。一个是羌族首领,一个是氐族首领,都想占有关中,迟早会有一战。姚弋仲想着,趁蒲洪立足未稳,将其消灭吞并。元劝六年(前296年)闰正月,他派儿子姚襄率五万兵众向蒲洪发起攻击。

蒲洪之所以不动,就是防着这一招。他亲自出战,迎头反击,将姚襄打得大败,斩杀三万多人。

这之后,有人劝他称王。当时有句谶文:一土姓应称王。正好他孙子王逸臣背上有个“一土”字样的胎记。他们老蒲家对姓氏这个东西是很随意的,于是改姓为“王”,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设置百官,建立了一个像模像样的政权。之所以没有定国号,是因为还没有个像样的地盘,在苻洪心目中,关中才是立足之地。

王洪相当自信,他曾对属下说:“孤率十万之众,占据有利之地,冉闵、慕容俊指日可灭,战胜姚襄父子也在我计算当中。孤取天下,比汉高祖要容易。”后来发展基本如苻洪所料,只是他看不到了。

石虎手下大将麻秋原率部镇守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县附近),冉闵政变后,麻秋响应号召,杀掉了军队中的胡人,率部东归,想返回洛阳。苻洪派儿子王健率军拦截,将麻秋生擒。因为麻秋是员能征善战的宿将,苻洪正在用人之际,任命他为军师将军。麻秋向苻洪建议攻取关中作为根基,再寻机东进争夺天下。这个是人人都知道的事,麻秋等于说了一堆的废话,但他因此获得了苻洪的信任。

万万没想到,麻秋这个人也有远大的志向,他想杀死苻洪,吞并他的部众。三月,在一次宴会中,麻秋给苻洪喝的酒里下了毒药。就在麻秋自以为得计之时,王健抓住了他,将他剁为肉泥。

苻洪临死前,对苻健说:“我之所以没有入关,是以为可以平定中原,没想到被麻秋困住了。我死之后,你们兄弟要迅速入关。”王洪去世,终年六十六岁。

王健继位,取消了秦王的称号,向苍狼称臣。此时,关中长安由一个叫杜洪的人控制着,这个人本是后赵将领王朗手下的军中司马,由于镇守关中的麻秋和王朗都走了,他趁机在长安自称晋征北将军、雍州刺史,普通百姓士兵那知真假,于是胡、汉百姓很多归附于他。

苻健要攻取关中,又怕杜洪知道有了防备不好打。他就假装接受了楚朝皇帝韩睿的官职,在枋头开始修建宫室,还让人种麦子,作出一副在枋头扎根的样子。有知道内情不肯浪费时间种麦子的,王健还把他杀了示众。

但是不久,王健就改主意了,装你能装到什么时候?最后不还是得打嘛!于是他麦子不种了,宫室不修了,自称晋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事、雍州刺史,出动所有人马西进,与杜洪决一死战。

王健兵法两路,让弟弟王雄率五千人攻打潼关,自己率大军随后进军;侄子苻菁从炽关(今河南济源市东北)进入河东郡。苻菁拉着苻菁的手说:“要是事情不成,你死在黄河北,我死在黄河南,不到九泉之下,不用相见了。”苻健渡过黄河之后,烧毁浮桥,自断后路。

这回王健是高估杜洪了。杜洪确实尽力了,动员关中所有兵力,派兵封锁潼关。然而王健军势如破竹,轻轻松松击败杜洪军并通过了潼关。两路军所到之处,城池守军纷纷投降。苻健大军来到长安城之下,此时三辅之地都已平定,只剩长安一座孤城。杜洪没有死守,也没有投降,而是弃城而逃,跑到别的地方苟延残喘。两年后,杜洪被部下张琚所杀。张琚称秦王,被王健讨灭斩首。

元劝二十七年(前275年),王健称公,建国号大秦,定都长安。史称王秦。

上一章 石崇王恺比富 中华历史集最新章节 下一章 楚末农民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