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足衣首服
•足衣
汉服的足衣分为:舄、履、屦、屐、靴、鞋。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伊尹以草为履,以帛为屦。周人以麻为鞋。屐是木履之下有齿者,又称木屐。江南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南粤笔记》记载:“枹木附水松根而生,香而韧,可作屐,曰枹香屐。潮人刳之为屐,轻便而软,是曰潮屐。”又说“粤中婢媵多着红皮屐,士大夫亦尚屐。沐浴乘凉时,散足著之,名曰‘散屐’。散屐以潮州所制拖皮为雅。草屦是黄帝之臣所做,即草鞋。靴来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潮州木屐、杭州合村绣花鞋制作技艺、邳州绣花鞋、邳州麻编鞋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服
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主要的头饰有帽、巾等。帽主要有纱帽、风帽、笠帽等,巾主要有纶巾、网巾等。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通用的主要有冕、弁、幞头等。汉代时有职位的人一般都会先包帻后戴冠,而平民则只包帻不戴冠,喜庆时用白色缣巾(纱)裹头,平时只戴小帽、草帽。唐朝以帽为主,以白缣巾裹头幞发。宋代则出现了铁线幞头,同时马夫戴折翅幞头,当差人戴直角幞头,而平民则是夏季戴凉笠、竹笠,冬季戴深檐帽尘帽,宋元时期的头巾种类繁多,如圆顶巾、方顶巾、琴顶巾、纱巾、绸巾、东坡巾、程子巾、山顶巾等。明朝时期帽的种类繁多,且因人而异。
女子的首服主要由副、编次。发髻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妇女有八大首饰之称,分别为簪、栉、钗、华胜、步摇、金钿、珠花、勒子(额帕)。狄髻是八大首饰的金银组合饰品。其中宋元时期除了发髻等饰物外,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即戴冠。头插梳篦自汉代即有记载。南朝妇女就爱在髻上插饰梳栉。
唐朝妇女流行广插钗梳。北宋宫中妇女多在饰冠上安插白角长梳,後来传至民间,有高髻插梳之饰。宋词曰:髻鬟云样梳。明代女子盛装头上插满钗梳。汉族妇女还有戴绢花的习俗,所谓“宝髻簪花花”。明朝孔府在大庄设佃户花庄,一年四季专供孔府摆设和夫人、小姐插戴,演习宫女的冠戴装束绢花。花丝镶嵌是汉族特有的首饰工艺,在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以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和北京花丝镶嵌工艺为代表。
3、色彩配饰
•配饰
汉族人装饰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还有配饰如蔽膝、披帛、袜、帔、香囊(香包)、剑、绶、印、笏、牙牌、革带、玉带、銙、腾蛇等等。腰饰主要有佩黼、佩玉、佩印、佩绶、佩鱼、佩牌、佩带饰等饰物。储藏汉服的家具被称为衣箧,挂汉服的衣架称为衣桁。
•装饰纹样
汉族服饰的装饰纹样上,多采用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像、规范到写实等几个阶段。商周以前的图案,与原始的汉字一样,比较简炼、概括,抽像性强烈。周朝以后至唐宋时期,图案日趋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纹样布局严密。明清时期,已注重于写实手法,各种动物、植物,往往被刻画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仿佛直接采撷于现实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处理,充分显示了汉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色彩
古典布料的染色遵从古制,体现了阴阳五行信仰。有“黑土、白土、赤土、青土、黄土”、“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羽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的记载。
有六象六色之说,青所以象东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黄所以象地。除了六正色以外,还有对应的间色:纁【黄赤色】、紫【青赤色】、红【赤白色】、绿【青黄色】、缥【青白色】。间色也是南北朝以后公服的色制:朱、紫、绯、绿、青,如唐代为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四品着深绯色,五品着浅绯色,六品着深绿色,七品着浅绿色,八品着深青色,九品着浅青色。另外还有绀【深青扬赤色】、绯【赤】、绛【大赤】、缇【丹黄】、朱【深纁】。
传统对服饰色彩的选择上有着明显的阶层分界。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只有天子权贵们才能穿用。古代汉服的色彩以深色为贵,浅色次之,因此正式的礼服常使用深沉的织绵图纹,而一颜色为主色调,装饰以鲜艳华丽的刺绣,平民常服则多用淡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