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迹:
发明专利20余项、荣获各种重大科技奖励18项,朱有勇科研成果丰硕;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朱有勇头衔众多,但他最喜欢村民们叫他“农民院士”。“更准确地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既然是扶贫,当然要到最穷的地方去”
全面调研之后,云山村蒿枝坝村民小组被确定为科技扶贫示范点,以此为突破口,朱有勇率领百余人的教授、博士专业团队,正式进驻蒿枝坝。
2016年11月,冬季马铃薯的种子正式在蒿枝坝种下。从播种、看护、浇水,每个环节,朱有勇和他的扶贫团队都精益求精。2017年3月,密密麻麻的马铃薯破土而出,平均亩产3.3吨,最高亩产4.7吨,产值达90万元。
短评:
科研瞄准农民需要
在地里,很难从一堆穿着迷彩服劳作的人里,分辨出哪个是朱有勇。他同群众想在一起,劳作在一起,真正做到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从深度贫困的山区到云南省科技扶贫示范县,朱有勇院士团队为拉祜山乡带来了“最强大脑”。“农民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这是朱有勇做科研的信念。
用科研创新服务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朱有勇和他的扶贫团队让学问走出书斋,将成果应用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结出硕果累累。朱有勇也把自己的根扎进这片土地,扎进群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