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肖申克的救赎》的距离
不知道大家是否也和我一样,对《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耳熟,却又久久下不定决心去看。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我朋友一起在网上看了它。说实话,我很有感触,也许没那么深刻。但是,我想和你们一起来谈谈我和《肖申克的救赎》的距离。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自己生活中的主角,而电影却给了我们身为一个局外人的机会,所以我们经常喜欢以一个局外人角色从影片中发现自己、反省自己,总喜欢从电影中寻找生活、发现现实。
我想,每一部电影的背后都是我们身为局外人的的审视,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句话是对电影最好的解释了。
而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最多的是体制下的自由和永不泯灭的希望、压抑下的友谊以及正义与邪恶的归宿。
在影片中,有一个片段是瑞德关于监狱高墙的一段话:“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然而监狱这一词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就是犯罪的象征。无论你是被冤枉的还是事实,只要你进去了,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这部电影中,监狱能将一个人彻底改造,狱中计算时间的单位不是日月年,而是以十年为一个计量单位。可以想象,监狱里的人,出来后与社会脱节是多么的残酷。当一个人看到忽然间岁月已逝,生命的旅程只能以时间为刻度的时候,任何人的希望都会消失殆尽。在监狱中瑞德曾经告诫安迪:“希望是危险的东西,它是精神苦闷的根源。”然而倔强的安迪始终坚信着希望,没有一刻不在构筑着自己的希望,当他看到监狱里的人竟然没有希望的向往的时候,他试图用图书和音乐重新点燃狱友们的希望。当然影片中产生了不错的效果。但在现实中恐怕就不会有这么理想了。
在肖申克所在的监狱里尤去社会的一个缩影,那里有最广大的“遵纪守法”的市民,有横行街道的恶霸,有滥用职权的当权者,有巧取豪夺的投机者,等等。你能想象的到的人,在那里面都有,你想象不到的人,在那里面也有。用鱼龙混杂这个成语来解释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肖申克所生存体制就像当今社会体制,“痛改前非”的人一次次被重新投入黑暗之中,那些当权者干着肮脏的勾当却会在公众面前宣讲“救世之道”,似乎只有当人的性格失去棱角,失去独立思考的火花,这些被“体制化”的人们习惯逆来顺受的时候才可以安活下来。
影片中当瑞得因为肖申克的到来没有被体制化,我感到很开心。而图书馆管理员老布出狱后因无法承受阳光的照耀而选择自杀,那一幕,我看到了思想的死亡。在心中祈愿像老布这样的人,不要放弃希望,多寻找对生命有意义的事。时间的长短不用要,成效是否很大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制度化”这三个字在影片中体现的最多。或许它代表的不是真正的体制,而是我们所依赖的生活习惯。如果,我们时常依靠习惯生活,就会难以超越习惯,就只有有限的自由,就像影片中的安迪一样,他可以拯救了自己,却拯救不了集体。瑞德一直在努力“改过自新”,却又无奈的习惯性地生活着。
最终在最后的每十年一次的假释审查时,留给我们一段经典的台词:
“我没有一天不在后悔,但并非受惩罚才后悔。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谈谈,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躯。”
我想瑞德对审查者这样说,无非是给像他当年一样的年轻的人的一个警种。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在习惯性中浪费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会走错路、做错事、说错话。但是青春没有后悔药,一切都需要我们努力去生活,努力改变。
《肖申克的救赎》无疑是一部励志的杰出影片,影片中所呈现的似乎都在表明:日常生活中埋葬着很多希望和梦想,以及对幸福、自由、友谊的感知能力。所以,当我们面对挫折与磨难,要懂得自我救赎。
我和《肖申克的救赎》还有一段距离要走,安迪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