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坐落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的勐焕城,连绵的青山环抱着这个小城市,充满了朴实的韵味。不必说光彩夺目的金银双塔,也不必说珍奇荟萃的勐巴娜西珍奇园,但是我们经常吃的黄花粑粑,就俨然成为了家乡的名片。
黄花粑粑是我最喜欢的。就是那种颜色是看着是不佳的黄绿色,还夹杂着些许黄花的粑粑,但可别看它这么埋汰,味道是相当不错的。入口是很有嚼劲的糯米粑粑,虽不甜,但那种来自大自然的芳香甜蜜,是普通的蔗糖无法比拟的。稍咀嚼一会,黄花的香气也就慢慢被激发出来了,是那种沁人的清香,伴随着西南山村的朴实,刺激着你的味蕾,也触动着我的心。
四月,春雨绵绵,正是黄花初生的时节。雨后的露水把秀丽的黄花点缀得更加俏皮。奶奶卷起衣袖,提上她自己编的小竹篮就往黄花地里去了,她弯下腰,爱怜轻柔地将这可爱的小花纷纷采回家,仿佛那不是黄花,而是她的孩子似的。再挑去那些不好的黄花,只留下最完美的那部分。奶奶把黄花分成两份进缸里捣碎,一份是细腻些的,给我这样的小孩吃的,另一份是粗糙点的,给爷爷爸爸他们吃的。
揉面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奶奶把糯米粉过筛,留下细腻的,再把刚才捣好的黄花放进去搅拌,浇上一些菜籽油,用筷子反复搅和,直到它看起来是那种可以揉的状态。奶奶撸起袖子,用充满老茧的手开始揉那一团面。说起来那面团可真是稀奇,在奶奶手里,它不黏也不粘,活脱脱像一个听话的孩子,任由奶奶摆布。或许面团很喜欢奶奶呢?我小时候是这么想的。
“宝,蒸粑粑咯!”我正想着,奶奶的话把我的思绪拉回了现实中。蒸粑粑是黄花粑粑成功最重要的环节,如果火候把控不会好,那之前的也就会前功尽弃,做出来的粑粑硬硬的,而且特别黏牙。奶奶把火候调好,再把装着粑粑的蒸锅放到上面去,盖上盖,转身又去取了她的蒲扇,弯下腰蹲在炉边,小心翼翼地照看着活,过一会又调节一下。
不一会,我就闻到那熟悉的清香了。醇而不腻,素而不俗,优雅得像清丽脱俗的仙子,朴素得又像淳厚的老百姓。抓一块,尝一口,入口是糯米的香甜,稍咀嚼一会,黄花的香气也就慢慢被激发出来了,就和刚刚闻到的一样,朴素清雅。
最终,我终是晓了这黄花粑粑,它朴素,清雅,就和大山里淳朴的乡民们一样,不同于其他的,他们用着最简单的方式,勾勒出了我心房最复杂多彩的画卷。我爱家乡的黄花粑粑!它无愧于作为勐焕城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