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武侠仙侠小说 > 老人的过往
本书标签: 武侠仙侠  一组邀请驻站  无固定更文时间     

关于神话

老人的过往

东皇太一,是古代传说中的神祇。《帝王世纪》:“天皇大帝(为)耀魄宝,地皇为天一,人皇为太一。”《史记索隐》:按: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当人皇也。《文选》认为东皇太一即太一。 东皇太一其“东皇”并非姓氏,东皇的东,在此并非指的是地域方向,而是尊贵程度。东,为五方之首,在中国,帝王受封禅于东岳泰山,日月出升东方,华耀大千。

最初记载于屈原所作诗歌楚辞《九歌》里面,是春秋乃至战国时期楚国(或南方)百姓中所信仰和祭祀的天神。东皇太一是楚地至高神,或与太一神、泰皇有关。道家认为太一无形,楚人难以赋予其形象。神仙既然可称仙人,当为人形。《九歌·东皇太一》是屈原对“东皇太一”的颂歌,是“屈赋”中,最为隆重、庄肃的一篇。其诗自始至终只是对祭礼仪式和祭神场面的描述,其妃黄龙。

人物来源

文献记载

东皇太一,远古神祇,乃《九歌》所表现楚地神话体系,但“东皇太一”是什么样的神祇,说法颇多。

太一即道

《太一生水》楚简: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淮南子》开篇:洞同天地,浑沌为补,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同出于一,所为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

太一古帝

《盘古王表》载有“泰壹氏”,其事迹不可考。《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河图括地象》:“天地初立,有天皇氏,澹泊自然,与(北)极同道”。《帝王世纪》:“天皇大帝(为)耀魄宝,地皇为天一,人皇为太一。”

《史记索隐》:按: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当人皇也,而《封禅书》云‘昔者太帝使素女鼓瑟而悲’,盖三皇已前称泰皇。一云泰皇,太昊。

《五行大义》:天皇太帝曜魄宝。地皇为天一。人皇为太一。

《轩辕黄帝传》:黄帝居代总一百二十年,在位一百五年。自上仙后升天为太一君,其神为轩辕之宿,在南宫黄龙之体象。

太一天神

《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之佐曰五帝。天神贵者曰太乙,太一之佐曰五帝。。《三家索隐》:……天一、太一,北极神之别名。

《礼记正义》:泰一,天帝之别名也,……泰一,天神之最尊贵者也。

《周易述》:太一者。天之主气。即其一不用者是也。右。助也。言易四象之作能右太一之神而助其变化。

太一之星

《史记·天官书》说: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

《荆州占》:钩陈者,黄龙之位也,太一之所妃也。

《淮南子》:太微者,太一之庭;紫宫者,太一之居;皆星主也。

《晋书》: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知风雨、水旱、兵马、饥馑、疾病、灾害。

《淮南鸿烈解》:太一,天神也。紫宫者,太一之居也。轩辕者,帝妃之舍也。咸池者,水鱼之囿也。咸池,星名。水鱼,天神。天阿者,群神之阙也。阙犹门也。

学术争议

汉代王逸注《九歌》云“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汉书》“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李炳海先生在《东皇太一为大火星考》中认为太一为星辰,乃苍龙七宿中的大火星。

闻一多先生在《东皇太一考》中认为“作为天神的太一,在古代哲学家眼中是宇宙的本体,一种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太一便是伏羲的化名”,“东皇也就是伏羲”。

李光信先生在《九歌东皇太一篇题初探》中认为“东皇太一,其始就是卜辞中的太乙,即商人的祖先成汤”,“东皇即东土国王的意思”。

丁山先生在《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中以“东君”和“东皇”都是东方的尊神而提出了日神说。且有杨琳先生的《《东皇太一》与《东君》当为一篇考》可为佐证。

屈会先生在《《东皇太一》与神农氏炎帝——兼谈《东皇太一》的主题》以东皇太一为神农炎帝。

孙常叙先生在《楚辞·九歌十一章的整体关系》中认为“其神为岁星,(东皇太一)乃是一个战神”。

周勋初先生在《九歌新考》中认为:“‘东皇太一’是东方的上帝太一,也就是齐国的上帝太一”。

褚斌杰先生在《屈原“东皇太一”解》中说:“《楚辞·九歌》是诗人屈原对当时楚国国祭的赋咏,其首篇《东皇太一》,所祭乃是楚国之保护神,‘东皇’即楚国之帝,‘东皇’是对东皇至高无上地位的尊称”。

有学者考证云中君当为东皇太一之妃,但《荆州占》等星经以黄龙为太一之妃。

太一与玉帝

天帝-东皇太一

很多现代人士只看名字,就认为玉帝要比东皇尊贵,其实这是错误的!

东皇的东,在此并非指的是地域方向,而是尊贵程度。东,为五方之首,在中国,帝王受封禅于东岳泰山,日月出升东方,华耀大千。玉帝的玉,也是表示尊贵程度的意思。中国传统,金者为重,大坤载物,玉者为贵,乾净无暇。

东皇与玉帝,这两个尊号都是尊贵之极的意思,区别只是一个是方向延伸,一个是物质延伸。以方向延伸的东皇,最早出自春秋时期,《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注:“太一,星名,天之尊神,词在楚东,以配东帝,故曰东皇。”《史记·封禅书》云: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东南郊。”

特别说明:在秦朝以前,中国对皇/帝/王/公/君,这五个字有着严格的规定。皇和帝是对天神的称谓,王指的是夏商周三朝历代君王(夏商周的历代大王上位之后表示自己功德不足于上古帝王媲美,故而谦虚只称王,不称帝)。公指的是王以下的最大统治者(例如秦穆公,晋文公,齐桓公等)。君指的是文化素养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东周末年,礼乐崩坏。称帝(秦昭王为西帝,齐湣王为东帝),称王(战国七雄皆是称王)者不计其数,各国大臣为了谄媚各自大王,纷纷称其为君王(意思为"品德高尚的大王"),一直到嬴政统一六国。

九歌·东皇太一

《九歌》是《楚辞》的篇名,原为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改作加工而成写成格调高雅的诗歌——《九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九歌》共十一篇《 东皇太一》、《国殇》、《山鬼》、《云中君》、《湘君》、《湘夫人》、《河伯》、《礼魂》、《东君》、《少司命》、《大司命》。[1]

原文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ěr),璆锵(qiú,qiāng)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 盍(hé)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 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fú)兮拊(fǔ)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纷兮繁会, 君欣欣兮乐康。

(注):本篇是四句一节,隔句押韵。疑拊鼓下脱一句,这脱漏的一句是叶韵。臆补为“鼓声敲得咚咚响”。

翻译

将修祭祀,必择吉良之日,齐戒恭敬,以宴乐天神也。

以手循长剑之珥,璆锵争鸣其声琳琅。

神席上压玉瑱,何不持琼枝以为芳香。

以蕙兰蒸肉以藉饭食,奠桂酒,勺椒浆。

扬杖击鼓,使曲节希缓而安音清歌,陈列竽瑟大倡作乐。

姣好之巫被服盛饰偃蹇而舞,芬芳菲菲盈满堂室。

五音纷然盛美,神以欢欣,猒饱喜乐。(这是我在百科上所查找的东皇太一,读者可以看一看,毕竟以后的故事也有可能和这些相关。而在现在的游戏和洪荒系列中也有说东皇太一为三足金乌,也有人说是妖皇……这个嘛……可能也会写入其中。)

关于玄武大帝

真武大帝,本称玄武大帝,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为避讳宋圣祖赵玄朗之名而改称为真武。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尊神,湖北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

其象征北极星与二十八宿中的北宫玄武,为统理北方之道教大神,北方在五行之中属水,能统领所有水族与水上事物(故兼海神),因北方在五色中属于黑色,又称黑水帝。

玄天上帝亦是明朝镇邦护国之神、降妖伏魔之神、战神,明朝公家建了许多玄天上帝庙,并由官方祭祀。北帝据说拥有消灾解困,治水御火,护持武运及延年益寿的神力,故颇受拥戴。(真正名扬的时候或者说名气大盛时,是在明朝哦!)

真武的神性

其一,为北方之神。《楚辞·远游》注云:“玄武,北方神名。”《史记·天官书》曰:“北宫玄武,虚危,危为盖屋。”《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黑帝,神名叶光纪,精为玄武。”而汉代人认为北方之神不只一位,而有三位,《淮南子·天文训》称其为颛顼、辰星、玄武,因较为复杂,民众不易把握,故仍以玄武为北方之神。   

其二,为水神。根据阴阳五行来说,北方属水,故北方之神即为水神。五逸《九章怀句》云:“天龟水神。”《后汉书·王梁传》曰:“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北方七神之宿,实始于斗,镇北方,主风雨。”因雨水为万物生存所必需,故玄武的水神属性,深受人们的信奉。

其三,为阴阳交感演化万物的象征。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曰:“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蟠虬相扶,以明牝牡,毕竟相胥。”就是利用龟蛇纠缠的例子来说明阴阳必须相合的观点。

其四,为司命之神。龟因其寿命长而成为长寿和不死的象征,《史记·龟策列传》称其能导引咽气。《抱朴子》亦称其能导引,并曰:“城阳郄位少时行猎,坠空冢中,饥饿,见冢中先有大龟,数数回转,所向无常,张口吞气,或俛或仰。乃试随龟所为,遂不复饥。”此外,北方玄武首宿即为斗宿,俗称南斗。《星经》曰:“南斗云星,主天子寿命,亦宰相爵禄之位。”晋干宝《搜神记》中引用管辂的话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继而人们相信祭拜南斗就可以增寿。

真武的这些特性,不但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信奉,而且还为唐宋以后真武演变成道教大神奠定了基础。

历史发展

东汉后期是玄武地位上升的阶段。《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称其为黑帝之精,甚至说“北方黑帝,体为玄武,其人夹面兑头,深目厚耳”。道教形成以后,尊崇玄武七宿中的第一宿,即斗星,又称南斗,信仰“南斗注生,北斗注死”。魏晋葛洪《抱朴子·杂应》描绘老君形象时说:“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遐览篇》中还有“青龙符、白虎符、朱雀符、玄武符”,当时玄武还只是一个护卫之神,但民众对他的信仰从未间断,只是职掌和地位还不太显赫。后来玄武成为道教奉祀的大神,其信仰的兴盛就与其在民间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据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三记载,南北朝北魏太和(477—500年)八年(484年),有个姓朱的道长云游庐山,“忽然蟠蛇如堆缠绵,俄变为巨龟。仿之山叟,云是玄武”,视龟蛇同时出现为玄武显灵。又五代于逖《灵应录》曰:“沈仲霄之子于竹林中,见蛇缠一龟,将锄击杀之。其家数十口,旬已相次而卒。有次者曰:‘玄武神也。’”从《酉阳杂俎》和《灵应录》等书记载来看,都不同程度地显示了道教信众对玄武的信崇,杨亿《谈苑》称翊圣真君又号黑煞将军,与真武(玄武)、天蓬、天猷并为天界大将军,宋以后尊为北极四圣,从此以后,真武在道教众神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关于玄武更名为真武的原因,众说纷纭。一说为避宋真宗的讳(宋真宗曾名玄休、玄侃),此说见于《集说诠真》等书中,另一说为避赵宋“圣祖”赵玄朗(赵匡胤)的讳,此说见于《朱子语类》中。玄武改为真武后,玄武的名称很少有人提及了。北宋时期,真武的形象仍是龟蛇。到了南宋,真武人格化的传说开始日益繁盛。宋太祖时,已有真武、天蓬等为天上大将之说。宋高承《事物纪原》中即记载了宋真宗天禧(1017—1022年)元年(1017年),“营中有卒见龟蛇者,军士因建真武堂。二年闰四月,泉涌堂侧,汲不渴,民疾疫者,饮之多愈”。真宗闻言,下诏建观,赐名“祥源”,于是人格化的真武诞生了。据《夷坚志》、《云麓漫钞》等书记载,其形象多道服羽梳,披发仗剑,颇为勇猛。真武作为道教所奉祀的大神,并且在民间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信仰,就再也不能作为原来星辰龟蛇的形象活跃于道教神坛之上了。故有关真武身世、神迹的传说便逐渐流传开来,《道藏》、《续文献通考》、《三教搜神大全》、《历代神仙通鉴》等书中,均载有诸多有关真武身世的传说和神异故事。

道教经书中描绘真武的形象是披发跣足、身着玄袍、金甲玉带,仗剑怒目,足踏龟蛇,顶罩圆光,形象十分威猛。《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记载,真武帝君原来是净乐国太子,生而神灵,察微知运。长大成人后十分勇猛,唯务修行,发誓要除尽天下妖魔,不愿继承王位。后遇紫虚元君,授以无上秘道,连越游东海,又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武当(太和山)修炼。居四十二年功成圆满,白日飞升,玉帝下令敕镇北方,统摄玄武之位,并将太和山易名为武当山,意思是“非玄武不足以当之”。宋天禧年间(1017—1022)诏封为“真武灵应真君”。元朝大德(1297—1308)七年(1303)加封为“光圣仁威玄天上帝”,一跃而为北方最高神。

明代是真武大帝声势显赫、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时期。明朝初期,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王位。传说在燕王的整个行动中,真武大帝都曾显灵相助,因此朱棣登基后,即下诏特封真武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并大规模地修建武当山的宫观庙堂,建成九宫八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的庞大道教建筑群,使武当山成为举世闻名的道教圣地;并在天柱峰顶修建“金殿”,奉祀真武大帝神像。因帝王的大力提倡,真武大帝的信仰在明代达到了鼎盛阶段,宫廷内和民间修建了大量的真武庙。

现在道观内供奉真武大帝,一般为披发跣足,端坐于殿堂之上,旁边塑有龟、蛇二将、金童、玉女等从神。真武的诞辰日为农历的三月初三日。(这些都是在百科上所原封不动的复制过来的,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我只是一个搬运工,哈哈哈滑稽🤪。)

上一章 重启世间 老人的过往最新章节 下一章 银白与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