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五点半的清晨,天边已经泛起鱼肚白,周围也是雾蒙蒙的一片,一切事物还未苏醒,路边的小雏菊,河边的老槐树,山涧的鸳鸯鸟,一个个都睡得正酣。
于岁岁坐的大巴车晃晃悠悠的开了一个多小时,总算是驶出城市,来到了人烟稀少的乡下。偶尔听见雾中飘来的几声鸡叫,扑面而来农村专有的泥土气息,还有远处山林迷糊的轮廓……这些,才让一路上昏昏欲睡的于岁岁清醒起来,才让她感受到了回家的气息。
于岁岁的家在北方一个不知名的山落里,山里坐落着大大小小的村庄,其中,“故家里”就是于岁岁从小生长的地方。于岁岁从小没了爸爸,是妈妈和姑姑把自己带大的。姑姑比于岁岁大不了几岁,小时候,却是一直扮演着妈妈的角色。姑姑和于岁岁一样——甚至比她还惨一点,姑姑没有爸爸妈妈,也就是说于岁岁从小没见过自己的爷爷奶奶。姑姑和爸爸相依为命,爸爸在世时,姑姑和妈妈也是相处的极好,所以在爸爸去世时,妈妈没有选择改嫁,而是跟姑姑一起生活。
妈妈要到县里工作,于岁岁就是被姑姑带大的。五岁以前,于岁岁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姑姑用手给她扒拉出一块干净空旷的地,铺上凉席,摆上妈妈从城里带回来的玩具,让大黄狗守在她身边,然后拿起锄头,在干燥的泥土中跌跌撞撞的走向自家地。正午的时候,再找块树荫,拿出干硬冷涩的馒头,掏出自家腌的咸菜,就着井水,凑合出一顿中午饭。傍晚的时候,于岁岁就跟在姑姑后面,牵着大黄狗,一步一步走回家……
“哎!张贾村到了哈!有没有下车的啊!”
司机尖锐的嗓音打破了于岁岁童年的回忆,她连忙起身“师傅师傅!我要下车。”说着就提着包下了车。
张贾村是故家里的邻村,这里有市集,有饭店。所以比故家里看起来热闹一些。于岁岁看了看表,快走了两步。虽说是邻村,但是也隔着好几十里地呢,得加紧赶路才是。这时于岁岁才后悔自己穿了双高跟鞋。
大概半个小时,熟悉的一切才慢慢出现在于岁岁眼前。村里已经升起了袅袅炊烟,如果说城市人起床的标志是早上高楼大厦里亮起的点点灯光,那么农村人起床的标志就是腾空升起的炊烟。女人们起了个大早,为的是给出门种地的男人准备早饭和中午要带的煎饼馒头。男人们则点个烟袋,或在家里,或在门外,美美的抽上一袋,直到女人给他们准备好出门的东西,也就掐了烟,慢慢悠悠的朝田边走去。
于岁岁先是到了自家地里,她觉得姑姑肯定已经出门了。先后跟几个邻居打了招呼,就在自家地里找见了姑姑。单看于岁岁,就知道姑姑长得肯定不差,只是常年干重活,不注意保养,脸晒得黑黑的,身材也比于岁岁宽大好多。但在村里,好几个死了老婆的男人,想找姑姑好,可是姑姑却都现在还没嫁出去。
于岁岁招呼了她一声,姑姑抬头一看,惊喜的跑过来,拉住于岁岁问长问短。又叫她赶紧回家,她妈妈在家等着她呢。
于岁岁朝家的方向走去,打开门一瞧,妈妈正在厨房里喝粥,旁边的收音机也响着,村里讯号不好,收音机总是次次啦啦的。她对厨房的方向喊了一声“妈!我回来了!”只见厨房里的人立刻放下碗,用围裙抹了抹手,笑嘻嘻的迎了出来。和姑姑一样,问长问短,摸摸她的头,拉拉她的衣服,就怕自己的孩子少了块肉。
接着又从围裙里掏出一张照片,递给于岁岁。是一张二寸大的证件照,红底显白,可是照片上的人却是黑黑的,目光炯炯,倒是有神,穿着西装,带着眼镜,第一眼看上去倒不使于岁岁讨厌。可是于岁岁没兴趣管这个,她这次回来,不是说这个的。
“妈,我有事跟你说。”
“等等哈,岁岁,妈妈也有事跟你说。你看着照片上的人,是隔壁张贾村的,咱大家都熟悉,知根知底的,将来也好做亲家,还有啊,我听他妈说,他呀,跟你在一个城市,也是当老师的呢,你看看这不巧了!我看啊,这孩子是真不错,你俩不成,在一个地方,相互做个伴也好……”
“妈……我不是……”
“啊啊,对了对了,”妈妈看了眼表,一拍大腿“坏了,人家他妈妈跟我约定在县里的饭店,你看看现在都几点了,我去换身衣服,等等咱就坐隔壁你张叔的车去县城。”
没等于岁岁开口,妈妈倒是说了一大堆,不给她一点机会。于岁岁心里也盘算着,等等吧,再等等吧。
俩母女跟田间的姑姑告了别,就坐上张叔的车向省城跑。
到了饭店,妈妈和那个人的妈妈出去了,只留下他们两个人,两人四目对视,一时尴尬不知道过该说些什么。
“你好,我叫今朝”那个男的先开了口。
“你好,我叫于岁岁,幸会。”
接下来,就是长久的沉默,于岁岁开始打量今朝,看起来年龄比自己大一些,比照片上要好看一点……于岁岁本想再看一会,却发现今朝注意到了自己的目光,两人再次对视,于岁岁冲他笑了笑。
他们点了菜,又去看了电影,逛了超市,渐渐熟络起来。到了下午,各自的妈妈来找他们,两人就已经互相留了微信。
回到了家,天已经黑了,家家点起来泛着黄光的灯,于岁岁突然想起来自己回来的真正目的。她叫来了在厨房忙活的妈妈,喊来了田间耕作的姑姑,让两人坐下,表示自己有话要说。
姑姑和妈妈不知所以,奇怪的看了看对方,心想这小丫头要干嘛。接着却又是一个让她们震惊的消息。于岁岁宣布
“我决定领养一个孩子!”
姑姑和妈妈陷入了沉默,沉默,还是沉默……两人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最终还是妈妈先打破沉静,缓缓开口问道“你是不想结婚吗?”
于岁岁想了想,摇摇头。妈妈又说:
“你下定决心了吗?”
于岁岁点点头,想了想不对,但是却又点了点头。因为她觉得一一需要她,冥冥之中,她也感受到,她需要一一。
妈妈叹了口气,“那好,既然是你自己的决定,我只有赞同,你也不小了,知道分寸。”妈妈和于岁岁又把头转向姑姑,示意姑姑也表个态。
“俺听俺嫂子的,俺没文化,都是嫂子不抛弃俺,俺才有了家,嫂子既说行,俺就觉得行!”
这是于岁岁出乎意料的结局,她连怎么跟一一解释的说辞都想好了,妈妈和姑姑却意外的同意了。
其实,家长就是这样。于岁岁的妈妈虽说是嫁到农村,但也是城市出身,思想前卫,尊重孩子。而于岁岁的姑姑,农村出身,但是心地好,热情善良,永远向着自己觉得对的人靠近。这才培育出于岁岁这样的,美丽大方,优雅知性,但不失善良,热情,不摆架子,纯朴,遗传出了妈妈和姑姑绝对的优点。
于岁岁跟姑姑妈妈道了别,连妈妈特意做的晚饭都没吃,因为时间来不及了,她今天晚上还跟一一约好了,这么个好消息,当然要跟她说。
她跳上最后一班大巴车,人坐在车上,但是心,却已经飞到了自己的家中,看看时间,又着急起来,自己遇不上一一怎么办?万一一一忘了怎么办?等等问题,在她的脑子里转来转去,让她焦躁不安……
两小时后……
于岁岁跑到了家门前的路,这是她今天第二次后悔穿高跟鞋,走了一天,脚跟早就被磨破了。
她守在路边,左看看,右望望。这条路可以看做是一条小胡同,狭小的很,路过什么人都看的一清二楚。于岁岁看了看时间,十点。她上次遇到一一,是在八点左右,现在都十点了,肯定错过了呀。但她又摇了摇头,否定自己的想法,等等吧,再等等吧……就这样,她一直等到了十一点,在心里确定了自己和一一错过了之后,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失落的回到了家,他不知道,此刻的一一,跟院长奶奶介绍的养家,共坐一起,谈着未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