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可今年的清明节,与往年大有不同。往年的清明节,我们扫墓祭祖,踏青游玩。而今年,我们“网上祭先烈,共铸中国魂”
为了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发布公告,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
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全民哀悼,悼念的还包括在疫情中逝去的感染者。敬畏生命,寄托哀思。在这场世界级疫情中,个人或许渺小,但当全国乃至全世界团结起来,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时,终将战胜共同的敌人。悼念活动是寄托我们的哀痛,擦干眼泪后,继续奋勇前行。
不觉间,将是清明。对人们而言,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似乎格外漫长。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国社会与公众的生活进入了暂停状态,也面临了一次严峻的考验,壮士断腕般的“封城”举措,“全国一盘棋”式的公共卫生动员,加上史无前例的大规模隔离行动,让我们带着与病毒抗争到底的决心,度过了一段艰难时光。春分已过,清明悄然到来。在疫情影响下,这个遥寄哀思、悼亡怀人的日子,也因此有了一层格外沉重的特殊涵义。
新冠病毒夺去很多人的生命,让很多家庭痛失父母、爱人、子女。更有一些医务工作者和抗疫工作人员,为此而殉职牺牲。
那许许多多的面容和身影,永远定格在了2020年初春。我们为逝者点燃烛光,俯身鞠躬,遥寄一份哀悼和思念。在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英雄的逆行者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是一段段有着欢笑泪水的故事,他们的悲痛,他们的哀伤,他们的抗争,他们的不屈,都值得铭记。
我们在这个冬天所经历的一切,是悲伤的记忆,是告别亲人的不舍,也是坚定抗争中生命的顽强与不屈。带着逝者的遗志,我们不会被轻易击垮。严冬之后,必有万物复苏,必有夏花烂漫。
那不只是一个数字,一个名字,一块碑。每一个逝者的过往,都是生者的哀思。疫情防控的特殊时刻,许多人将无法去墓地祭扫,那些逝去的微笑,那些生前的故事,那些诉说与倾听,那些牵挂与想念,在清明这个日子里,隔着或远或近的距离,慢慢地回忆,轻轻地触摸。
告别,为了逝者,亦为生者。对逝者而言,最好的怀念是记得,也是放下——告别伤痛,战胜疫情,回归正常生活,更好地活着。如此,才能告慰逝去的亲人;如此,才能让抗疫牺牲者安息。离去的亲人,希望每一个生者幸福健康;奉献生命的勇士,将生的美好给予他人。坚强、更有意义地活着,是每一个生者的责任。清明既是寄托哀思的日子,也是走向新生的日子。
春回大地,生机勃发,我们带着对逝者的思念,迎候生命的生生不息。经历了严冬和病毒的封锁,春天来临,生活回归,被迫暂停的城市开始运转,社会逐渐步入常态。阳光里,路边的店铺一间间重新开业,城市的大街小巷,慢慢恢复往常的喧闹与拥挤。这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日常”,在经历困境之后,变得珍贵。作为生者的我们,用心过好这得来不易的平常日子,才是对逝者最好的怀念。
清明节的到来,凝聚了我们深沉的哀思,也意味着春天真正来临。我们在这个冬天所经历的一切,是悲伤的记忆,是告别亲人的不舍,也是坚定抗争中生命的顽强与不屈。带着逝者的遗志,我们不会被轻易击垮。严冬之后,必有万物复苏,必有夏花烂漫。
燃一缕思念的烛火,愿逝者安息;带着思念前行,愿生者坚强。





随文小句有人说这个世界是有轮回的,生生世世皆因果。死者则入土为安,生的人定是有着深深怀念。给死者送上一份哀思,为生者寄托一份祝福。惟愿离去的人安心走好。
随文小句腊月寒冬雨纷纷,他乡游子欲断魂,遥问苍天何处去,细雨绵绵轻轻啼,雨润大地遍南北,寓寄祝福两度寒,阴阳两界无由泪,唯借飘雨送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