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说说,你运动了多久?”华臻和无法将自己的目光从苏浅浅身上移开,这个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夺取他的注意力的。
苏浅浅抿着嘴不好意思说话了,她总不能告诉华臻和他就跑了十来分钟就放弃了吧,那也太丢脸了。她挠挠自己的脸颊,冲着华臻和就是一阵笑,只是笑着也不说话。
华臻和被她的笑容撩得心弦一动一动的,若不是顾及着是在外面,他估计已经上前抱着苏浅浅就是一顿深吻了。
“回去吗?”华臻和朝她伸出手说。
苏浅浅马上上前双手握住华臻和的手,但不是为了跟着他回家去:“臻臻,我带你去吃早饭吧!正宗的A市老字号,百分百A市传统口味,吃过的人都说好!”
华臻和挑眉,所以说这就是苏浅浅这么早起床的原因?就为了跟他一起去吃早饭?
苏浅浅的邀约华臻和自然不会拒绝,他点点头,苏浅浅马上就欢欣雀跃地拉着他的手往车站去了。苏浅浅想要给华臻和推荐的早饭可不在这周围,而是在离这里有着三四站路的小吃街上,那里有着苏浅浅对她整个中学的最深刻的记忆。
A市最好的高中是实验中学,据说那里有着全A市最好的教学环境和最雄厚的师资资源,他们每年高考的重本上线学生人数已经连续三年在全市排第一了,就算是在全省,实验中学也是能名列前五的省重点示范学校。不过这样的说辞,市一中的学生和老师们,都是不认的。
苏浅浅就是A市一中毕业的,她初中读的就是市一中附属中学,后来差点儿不能直升高中部,还是借用了莫芊芊的笔记突击一个月,才终于擦着分数线过了直升录取线,成功的留在了市一中。
“所以说后来我爸就让莫莫来给我补课了,高中三年,她就给我补了三年,直到我成功的考上了大学。你是不知道,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她比我爸都还要高兴,说终于不用在每天费尽心思地帮我抓重点理思路,干着任何一个理科生都不会干的帮一个文科生补课的事,她说这是超纲题,每教我一天她就得少活一天。”
苏浅浅说这话的时候正和华臻和站在A市第一中学的门口,这会儿高一高二的学生早就放假了,只有高三的可怜虫们,为了寒窗十二年的奋力一搏,得在学校补课补到过年。
“我们那一届是到年二十八才放的假,在家待不了几天,年初五就得会学校继续复习,估计他们现在也还是一样吧。”
苏浅浅看着零零散散地穿着厚厚的衣服有的手里还拎着早餐袋子的学生们,一个一个形色匆匆地从校门口旁边的那扇小门里走进学校里面去了。
看着那一张张裹在围巾帽子里的青春洋溢的脸,她突然就想起了自己的高三时代。那时候她也是每天早早地就起了床,穿着林媛非要她穿上的毛衣毛裤,棉服外面还要套着那跟麻袋一样可以把她整个装下的校服,然后拒绝司机的接送,跟个普通家庭的小女孩一样,每天赶着公交车上下学。
来不及吃早饭的时候她就会在学校对面的小吃街随便买点吃的,然后带到教室里吃。那时候因为时间赶,每天要上早自习,很多学生都是和她一样,带着早餐进教室的,那时候的早自习,通常都是在各种各样的食物的香气中度过的。老师说过很多次,学校也明令禁止过,可是身为毕业班的高三生,他们的身上早就加上了特别对待的光环,所以从来也没有谁真正的执行过。
“你想吃什么?包子面条还是煎饼稀饭?这里什么都有,只要你想吃,就一定能找得到。”苏浅浅牵着华臻和的手,走在繁忙的小吃街上,迎面扑来的全都是食物的味道。
“你最喜欢吃的是哪一家?”华臻和看着路边各色各种的门面和小摊贩,一边护着苏浅浅不被来往的行人碰到,一遍靠着气味来分辨着空气里弥漫着的是哪一种早点的味道。
“嘿嘿!算你运气好!一选就选中了最好吃的那一种!”苏浅浅神采飞扬,拉着华臻和在一群高中生里左右穿行,看起来竟然是比中了彩票还要高兴。
“诺!就是那一家了,我最喜欢也是最常吃的!”苏浅浅指着面前那间小小的店面,对华臻和说。
那是一家包子铺,兼卖豆浆和稀饭,门面已经很旧了,门口的招牌在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中,已经看不粗它原本的颜色,也看不清上面的字了。
“他们家的小笼包特别好吃,豆浆也好喝,都是现磨的,还有配粥的腌萝卜也好吃,是老板自己的独门秘方,外面没有的,还有茶叶蛋,每天都是限量卖的,卖完了就没有了。”苏浅浅介绍了一大堆,拉着华臻和走近了往里看,小小的屋子里摆放饿三张小桌子,这时候已经全都坐满了。
“两位要吃什么?打包还是在这儿吃?里面没有位置了,在这儿吃的话就只能坐外面了。”正站在蒸笼前的老板招呼着他们,手里还不停地检查着摞得老高的蒸笼。
今天的风不大,苏浅浅扯了扯华臻和的手,说:“我们就坐外面吧。”
华臻和答应了,苏浅浅抽了几张餐巾纸,将凳子和桌子都擦了两遍,然后坐下了。
“你想事什么馅儿的?”
店里的菜单是直接贴在墙上的,主食一共有三种,小笼包、蒸饺和烧麦,另外还有豆浆、稀饭和茶叶蛋,都是搭配着卖的。
华臻和不挑食,菜单是苏浅浅点的,她按照平时华臻和的口味和自己口味点了两份小笼包,要了两杯豆浆,最后想了想又加了一笼烧麦。
“我在S市也吃过烧麦,不过跟家里的太不一样的,总觉得味道不太对,这次就让你也尝尝,看看哪边的好吃。”
提起吃的苏浅浅的话总是特别的多,华臻和就伴随着苏浅浅闹闹叨叨的话语,感受着这条小吃街的热闹和市井,想象着还是十几岁的苏浅浅,穿着和那些学生一样的校服,背着书包从这条街上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