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本小说网 > 轻小说 > 韵曲
本书标签: 轻小说  国粹京剧  水墨   

黄梅戏(艺术特色2)

韵曲

♦行当

韩再芬剧照

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辛亥革命前后,角色行当分工被归纳为上四脚和下四脚。上四脚是:正旦(青衣)、老生(白须)、正生(黑须)、花脸;下四脚是: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行当虽有分工,但很少有人专工一行。

民国十九年(1930)以后,黄梅戏班社常与徽、京班社合班演出。由于演出剧目的需要,又出现了刀马旦、武二花行当,但未固定下来。当时的黄梅戏班多为半职业性质,一般只有三打、七唱、箱上(管理服装道具)、箱下(负责烧茶做饭)十二人。

行当搭配基本上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

由于班社人少,演整本大戏时,常常是一个演员要兼扮几个角色,因而在黄梅戏中,戏内角色虽有行当规范,但演员却没有严格分行。

正旦:多扮演庄重、正派的成年妇女,重唱工,表演要求稳重大方。所扮演的角色如:《荞麦记》中的王三女、《罗帕记》中的陈赛金、《鱼网会母》的陈氏等。

小旦:又称花旦,多扮演活泼、多情的少女或少妇,要求唱做并重,念白多用小白(安庆官话),声调脆嫩甜美,表演时常执手帕、扇子之类,舞动简单的巾帕花、扇子花。所扮演的角色如:《打猪草》中的陶金花、《游春》中的赵翠花、《小辞店》中的刘凤英等。演出整本大戏后,小旦行又细分出闺门旦及专演丫鬟的行当“捧托”。旦行是黄梅戏的主要行当,旧有“一旦挑一班”之说。

小生:多扮演青少年男子,用大嗓演唱,表演时常执折扇。扮演的角色如:《罗帕记》的王科举、《春香闹学》的王金荣、《女驸马》的李兆廷、《天仙配》的董永等。

小丑:分小丑、老丑、女丑(彩旦)三小行。在黄梅戏中,丑行比较受欢迎。为帮助演出,小丑常拿着一根七、八寸长的旱烟袋,老丑则拿着一根二、三尺长的长烟袋,插科打诨,调节演出气氛。扮演的角色如《打豆腐》中的王小六、《钓蛤蟆》中的杨三笑等。

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在戏中多为配角。如《荞麦记》中的王夫人。

花脸:黄梅戏中花脸专工戏极少,除在大本戏中扮演包拯之类的角色外,多扮演恶霸、寨主之类的角色,如《卖花记》的草鼎、《二龙山》的于彪等。

正生:又称挂须,有黑白须之分,一般黑须称正生,白须称老生。重唱念,讲究喷口、吐字铿锵有力。所扮演的角色如:《荞麦记》中的徐文进、《告经承》的张朝宗、《桐城奇案》的张柏龄等。

服饰

黄梅戏的服装是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延续,不过是唐宋明时期的为多。 较之京剧戏服,少了浓墨重彩、华丽妖冶,多了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自成一段风流。

✴妆容

黄梅戏妆容重眉眼。不同与京剧中浓墨描摹的眼廓、华丽的假面,黄梅戏戏装讲究晕染、讲究神韵,类似于古代仕女的淡妆,真实质朴,小生眉眼上扬,眉峰微聚,风神俊秀,清俊佳绝;花旦眉目含情,顾盼之间,自然一段潋滟风流。不同于其他剧类力求色彩艳丽旖旎,黄梅戏更像一汪氤氲山岚,缭绕缠绵、缱绻万千,于清秀淡雅中慢慢渗透出万紫千红。

✳乐器

高胡

黄梅戏最初只有打击乐器伴奏,即所谓“三打七唱”。抗日战争时期,曾尝试用京胡托腔;后又试用二胡伴奏,但都未能推广。到建国初期,才逐渐确定用高胡作主要伴奏乐器,并逐步建立起以民族乐器(包括高胡、二胡、琵琶、竹笛、扬琴、唢呐、司鼓等)为主;西洋乐器(电子琴、单簧管、口琴等)为辅的混合乐队,以增强音乐表现力。

伴奏锣鼓最初只有大锣、小锣、扁形圆鼓,被称作“三打七唱”,即3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7人演唱。以后执堂鼓者又兼奏竹根节和钹,3名伴奏者分别坐在上场门内外侧和草台正中(奏鼓者)。

30年代后,因受徽班和京剧影响,逐渐移至下场的台侧。传统的锣鼓点质朴、洗练,常用的有一、二、三、四、五、六、九槌,和十三槌半、四不粘(又名“一字锣”)、蛤蟆跳缺、凤点头、三条箭、推公车等。配合身段表演的有起板锣鼓、十三槌半、七字锣、叫锣等。建国后,又陆续吸收京剧技艺,编创了一些新锣点,以适应表演和声腔伴奏的需要。

♠优秀剧目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和《玉堂春》、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玉堂春》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

♥黄梅戏鼻祖

邢绣娘:本名秀莲,因会挑花绣朵,后改名绣娘。生于乾隆十四年,死于嘉庆二十三年(1749-1818),黄梅县孔垄镇邢大墩人。 邢绣娘出身贫寒,自幼聪明伶俐,乖巧可人,喜爱歌唱,且歌喉婉转,音韵悠扬,她的演唱别具一格,深受民众喜爱,她曾经四次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了“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人物生平

从小与兄嫂一起出门卖唱,因扮相俊俏,唱腔甜美,出道不久便赢得了“不要钱,不要家,要听绣娘唱采茶”的美誉。再加上黄梅县“一去二三里,村村都有戏”和黄梅县几乎人人都是“戏迷”的地域氛围,从而为邢绣娘最后完善黄梅采茶戏的创建,提供了必要条件。

乾隆二十九年,黄梅发大水,父病故,兄嫂携她和两岁侄子到江西卖唱。景德镇一个花花公子,见绣娘年轻貌美,要纳她为妾,后在四川拳师吴荣帮助下,才逃回黄梅。回到家中,匆忙嫁给小时侯订就的“娃娃亲”丈夫梅火望。成家后,一心收徒唱戏,组建班社。

嘉庆二十三年,邢绣娘逝世,享年六十九岁,葬在九华山。

清道光年间,王耀文(汪永贤)与邢绣娘的长子汪敬延,次子汪敬宜,带着他们的儿孙,到湖北黄梅县汪黎许村认祖归宗。后代一直在安徽定居落户。

邢绣娘旧居位于黄梅县孔垅镇邢大墩。故居为二间土砖房。内有邢绣娘青少年时期使用过的木床、连厢、道情筒和“采茶戏”戏装等纪念物及《蔡鸣凤辞店》、《上天台》、《白扇记》等剧本。

💟著名演员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

严凤英、王少舫、张云风、潘璟琍、黄宗毅、黄新德、马兰、陈小芳、张辉、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韩再芬、周莉、李萍、汪菱花、汪静、李文、赵媛媛、孙娟、余顺、周源源、周珊等。

❗剧团

(以1984年为基准)

安徽省黄梅戏剧院

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

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一团

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二团

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剧院青年演出团

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戏一团

安徽省安庆地区黄梅戏二团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东至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贵池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铜陵市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铜陵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马鞍山市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休宁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歙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黟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绩溪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太平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石台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南陵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当涂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青阳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泾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六安市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金寨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霍邱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巢湖地区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庐江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滁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定远县黄梅戏剧团

安徽省芜湖市黄梅戏剧团

江西省九江县黄梅戏剧团

江西省彭泽县黄梅戏剧团

江西省都昌县黄梅戏剧团

江西省湖口县黄梅戏剧团

江西省星子县黄梅戏剧团

江苏省盱眙县黄梅戏剧团

江苏省泗洪县黄梅戏剧团

江苏省洪泽县黄梅戏剧团

江苏省句容县黄梅戏剧团

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剧团

湖北省蕲春县黄梅戏剧团

湖北省英山县黄梅戏剧团

浙江省长兴县黄梅戏剧团

福建省明溪县黄梅戏剧团

山西省大同市黄梅戏剧团

🔴保护传承

黄梅戏2006年被批准为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周洪年、黄新德、赵媛媛、韩再芬。

2018年11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安庆师范大学为黄梅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作者有些人认为这些太复杂,枯燥无趣,没必要记得。

作者但是也差不多,可能想记却又记不下,不过也是,咱们的脑子可不是神仙似的(可能有,不过绝对不可能是我,这里不指全部),记多了容易弄混,不如画重点,记下来。

作者比如: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上一章 黄梅戏(艺术特色1) 韵曲最新章节 下一章 京韵大鼓(简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