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片大鼓
铁片大鼓又名乐亭大鼓,是天津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王佩臣先生所创立,它源于民国初年在河北方向流传的部分小调,如通俗调、京东调、乐亭调等,是中国北方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汉族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该曲种以演唱时敲击铁片(实为铜片)而得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鼓艺人王佩臣在天津使之成型的曲种,流行于天津、北京地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名称:铁片大鼓
创立年代:20世纪20-30年代
创始人:王佩臣
艺术特点:唱腔婉转,通俗数叙
代表曲目:《玉堂春》、《王二姐思夫》等
简介
铁片大鼓
铁片大鼓又名乐亭大鼓或“铁片乐亭大鼓”,以演唱时敲击铁片(实为铜片)而得名。是本世纪二十年代,由著名艺人王佩臣在天津使之成型的曲种。流行于津、京地区,颇受观众欢迎。
它源于民国初年在河北方向流传的部分小调,如通俗调、京东调、乐亭调等。20年代王佩臣随父在河北方向作艺,30年代初进入天津为了适应观众的欣赏习惯,将曲调进一步规范,由于她用铁梨花点击板,形成自己的风格,所以定名为“铁片大鼓”。 就目前唱腔来看,它与当时流行于京东地区的 “落腔调” (也名“五音大鼓” )、“奉调” (不是东北的奉调大鼓)都有关联。当然在其发展过程中已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分析曲种音乐起源时,某个曲种不可能即是由某个曲调直接演变的。因为任何一个曲种的形成,都是几代艺人在群众文化创造的广泛基础上,逐步归纳、革新、发展而成的。这样的事例,在曲艺史上屡见不鲜。
随着群众艺术欣赏取向的不断变化,乐亭县组建了“乐亭县曲艺团”和“香圃艺术团”,重点培养说唱艺术新人。在演出内容和形式上,突破了依附古代、近代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的局限,创新发展了对口大鼓、群口大鼓、情景大鼓剧等多种形式,更多地融入了现实生活的内容。同时,全面开展文献性资料普查,建立艺人档案和乐亭大鼓展厅,相继出版了《乐亭大鼓》、《乐亭大鼓书段集锦》等专著。
由来
铁片大鼓
清代初期,乐亭城内凡自娱好乐之人爱唱“清平歌”,乡间也流行散曲类小调。后来以三弦配奏“清平歌”,遂悦耳动听,较之旧曲大不相同,于是齐呼之为“乐亭腔”。 之后,在伴奏上增添了鼓、板;在演唱形式上,改“唱而不说”为“唱而兼说”。约在清嘉庆五年前后,乐亭腔进而形成“乐亭大鼓”。
道光三十年,大鼓艺人温荣将木板改为两片铁制简板,称“梨花板”(犁铧板之谐音),因起初梨花板是截取农具犁铧之尖磨制而成,形如半月,夹于指缝间,敲起来叮叮铃铃,或哑、或放、或单、或双,加花变奏,意境轻快。艺人皆效而用之,故流行开来。温荣遂得“温铁板”.之称。
后学弟子纷纷拜其为师,温荣遂将原来流派繁杂之众多艺人一统门下。并建宗谱称.“清门”,其艺人称“清音弟子”,分十代:即玉、月、德、来、学、文、智、华飞开,从而乐亭只有清门一家。一次,乐亭县皇粮庄头崔佑文去京进奉,带温荣与皇上献艺,大被赏识,封予“顶子”,并钦定为“乐亭大鼓”。唱腔和曲调吸取于皮影、京剧、评剧和其他曲种中之优美唱腔,形成固定腔调——“九腔十八调”。
于说唱节奏上创出:慢、慢流水、紧流水、快、散、红、黑飞内、起飞落、收、留、转、数等十四种板式和三字句、五字句飞六字句、七字句飞八字句、十字句乃至几十字之变格句式。清嘉庆年间,乐亭大鼓始流传于滦县飞昌黎,进而迁安、水平(卢龙)、榆关一带。随着乐亭人去东北经营者日益增多,乐亭大鼓也展向东北。
光绪四年,奉天小东门外之“老君堂江湖行祖师碑”上已有乐亭大鼓艺人杨长久之名;温荣弟子陈丰盛首闯东北,光绪十七年病逝于黑龙江省双城县。
民国六年,艺人胡少兰于唐山开辟鼓乐大鼓演出场地,进而扩向汉沽,后来又挤入津、京。民国中期,乐亭大鼓形成两大派:东路派,以韩香圃为代表。其唱腔善用丹田之气唱空腔,嗓音圆润,旋律婉转、柔美细腻,注重节奏鲜明、吐字纯正;唱调要求严谨规格,绝不因词害曲,因词折曲。西路派,以靳文然为代表。其唱腔嗓音粗犷,善于控制声音,重喷口、气口,巧用鼻音;以字润腔,力求字正腔圆,流利自然。重表演声情并茂。乐亭大鼓书目甚为丰富,约176部。
其中长书《杨家将》、《隋唐演义》、《呼家将》、《岳飞传》 、《包公案》 、《三侠剑》等31部;中篇书2《回杯记》、《瓦岗寨》、《呼延庆打擂》、朋、上坟》等17部,段子:《芦花荡》、《双锁山》、《白蛇传队《玉堂春》、《西厢记》、《蝴蝶梦》飞《王二姐思夫》、《六月雪》、《小姑贤》等107个;书帽有《耗子摔跤》飞《老财迷》、《绕口令》、《现世现报》等12个。
🌙历史渊源
铁片大鼓
铁片大鼓是中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发源于乐亭县,靡声于京、津、冀东及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乐亭大鼓是历史文化的时代产物,是说唱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乐亭大鼓的产生,是在继承古代多种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演唱实践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据记载,铁片大鼓的成熟应在明代中晚期,是吸取乐亭民颜、民谣的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相传乐亭一带的人都有能歌善舞的习俗,逢年过节,都举办群众性歌舞活动和说唱活动。同时乐亭方言本身就有自然的旋律性,字声都带唱音,尾音细长回旋。因此,外地听了乐亭口音,都觉得象唱歌。如果稍微把语音拉长,再加上鼓板,进行提练升华,即能成为具有乡土气息的优美曲调。乐亭大鼓即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铁片大鼓这一名牌,有其偶然的来历。清朝建立以后,开始为旗人分封土地。被分封在乐亭的崔佑文的前辈们在乐亭县扎下了根,被称为“京东第一皇庄”。崔佑文的把兄弟中状元之后,使崔家更加财粗势大,可直通五府六部,结交于皇亲国戚。崔家酷爱民间艺术,他不但组建皮影班社、梆子班社、莲花落班社,还有很多大鼓艺人在崔家演唱。崔家也常年供养这些人。一次,崔佑文进京贡奉,带着大鼓艺人到恭亲王府献艺,艺人们的技艺深得王爷的欢欣,并确定了“乐亭大鼓”之名。这个名称一直延用至今。
内容
铁片大鼓
铁片大鼓的剧目很多,有传统剧目,有现代剧目。有长篇、中篇和短篇。还有一种微型剧目,铁片大鼓叫书帽儿,多则十几分钟,少则几分钟,长篇大鼓能连续说唱一两个月,中篇能说唱十天八天,短篇的则说唱一个晚上,约2个小时。
铁片大鼓世代相承的传统曲(书)目达三百多个,长、中、短篇均有,《东汉》、《隋唐》 、 《三侠五义》 、《呼延庆打擂》、《金陵府》、《小上坟》、《蓝桥会》、《古城会》、《玉堂春》、《长生殿》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现在保存下来和有据可查的中长篇书词有200多部,短篇和书帽就更多了。
长篇的传统剧有《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中篇传统剧有《瓦岗寨》、《回杯记》、《呼延庆》等。长篇的现代剧目主要是《烈火金钢》、《桐柏英雄》、《平原枪声》等;中篇的现代剧目主要有《夺印》、《火烧中家潭》等。
这些剧目大多是根据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由作者进行再创作的,更多融入了乐亭的地方语言,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鼓剧目。
🌷结构形式
铁片大鼓
铁片大鼓是板腔体曲种。其唱腔音乐较为简单,只有一个板式(即一板到底)和上下两句唱腔旋律。演唱时以速度变化来调节故事发展之递进,速度先慢后快、音符先繁后简。是个较原始的板腔体曲种。
铁片大鼓的总体结构是:
前奏(大过门)——慢板——间奏(过门)——慢板——间奏——“中板” (快速的慢板)——间奏——“紧板”(快速的中板)——尾腔。
前述铁片大鼓只有一个板式(一板三眼),中板、紧板的名称只标志速度的递增,并无节奏上的变化。中板比慢板快,紧板比中板快,紧板进入故事高潮时更是快上加快,这种模式在一些原始板腔体曲种中大量存在,而铁片大鼓运用得更为精到。
🌹伴奏音乐
铁片大鼓
铁片大鼓的伴奏音乐,共有三部份。
前奏(俗称大过门)是演唱前的引子。过去前奏较简单,与今天的间奏曲调相同,仅能起过门作用。后经乐师们的设计、创造,发展的曲调相当华彩。其节奏是一板三眼(四分之四),共有十三小节,曲调华丽流畅,是个完整的七声音阶宫调式乐曲,虽然仅用手弦演奏,但配以铜板和鼓,奏来红火热烈别有情趣。
间奏(即段落间的过门)是每段落腔后的乐曲,过去只有一个间奏,各个乐师演奏的曲调虽繁简不同,但都较平淡。后乐师们在新前奏的启发下,生发出一个新间奏,色彩颇为华丽、节奏火爆。
“垫头” (即上乐句与下乐句之间的过渡性音乐)只在慢板时使用。如尾音只一拍 (落在板上)垫头为四拍;尾音唱成两拍时,垫头则为三拍,其音符多为宫音“l”。即所谓“板不够,垫头凑” 。因为它只起填补板数作用。当慢板唱成快速时,就不用加垫头了。
表演方式
铁片大鼓
铁片大鼓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只需要一鼓一板一弦一人演唱就可以了,演唱者打鼓又打板,边说边唱。描绘场景,刻划人物,议论得失,都集中在演唱者的嘴上、表情上和动作上。
乐亭大鼓施用的鼓,与其它流派的大鼓施用的鼓基本相同。一面小鼓,底下有个支架,一支鼓键敲击,但与其他大鼓在敲击的效果上是不同的,有其自身固定的鼓谱和套路来烘托气氛。
乐亭大鼓施用的板是两片月牙型的铜板,名叫“梨花板”,实际上是“犁铧板”的谐音。耕地用的犁铧是用生铁铸造的,敲击起来比较响亮,最初的板就是用犁铧片磨制的。现在施用的板是用铜特制的,音色更好,外型更美观。打板也有固定的套路,不但有演员掌握节奏的作用,而且也随剧情变化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乐亭大鼓伴奏的主要乐器是三弦。三弦分大三弦和小三弦两种。乐亭大鼓伴奏使用的是大三弦。大三弦杆长,共鸣箱大,发音响亮,音色厚实,传响较远。用三弦伴奏能紧贴演员的发声,使音乐与演唱更能融为一体。演员演唱有固定的曲牌,伴奏时依据固定曲牌的旋律。前奏向奏间奏无固定模式,而是靠伴奏人员按照上段下段曲牌的要求自行发挥,使上下唱腔更好地衔接起来。
乐亭大鼓有中、长篇说唱和短篇唱段两种形式。中篇书的说白、唱词比较固定;长篇的说白、唱词多根据师承的“梁子”(提纲)敷演。短篇唱段则有固定的曲词和完整的唱腔结构。乐亭大鼓的音乐唱腔丰富,刚柔相济,板腔、曲式完整,转调技法灵巧,是一种发展得相当成熟的板式变化体曲艺形式。
它的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4类。大板平缓、舒展,常用曲调有“四大口”(作开头腔用)、“四平调”、“凄凉调”;二性板紧凑、明快,常用曲调有“八大句”(紧接〔四大口“,作联接腔用)、“慢起程”、“小怯口”、“学舌”、“十字紧”、“中流水”、“二六”等;三性板热烈、急促,常用曲调有“上字流水”、“凡字流水”、“蚂蚱登腿”、“撤单程”等;散板激昂、壮阔,常用曲调为“昆曲尾子”,多作为转板换曲时的叫散处理,或在三性板中因情绪的需要而使用。
💗唱腔

铁片大鼓
铁片大鼓由一人演唱。演唱时,演员一边唱,一边手持鼓楗、铜板儿击节,并间以表演。表演幅度较小,无“刀枪架”之类的大动作。鼓板之外,伴奏乐器为大三弦。
短篇唱段通常有一百句左右唱词,分为五六个段落,每个段落叫一落,唱词以十字句(三、三、四)和七字句(二、二、三)为主。上句尾字除起句为平声(起韵)外,一般为仄声;下句尾字均为平声,并押韵。唱词中常嵌衬字。
铁片大鼓是板腔体曲种。它有一个板式和两句基本唱腔。基本唱腔为上、下句对应结构(有时改变第三句唱腔的落音,使前四句唱腔呈起承转合状态),一般由头眼起唱,尾字落在板上。上句落音以2、4、6居多,下句落音多为1,是个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六声宫调式(很少出现7音)。由于唱词中有大量衬字,唱腔旋律相应呈现连绵不断的状态。乐句的旋法均为“起—挑—落”。
铁片大鼓板式为一板三眼。演唱时,艺人以速度的变化弥补了板式的单调,如《玉堂春》:这个唱段六落,第一落速度为=88;第二落为=92;第三落为=116;第四落=160;第五落=184;第六落先为=200,后突然转为=88,又回到了第一落的速度。 丰富的速度变化是乐亭大鼓音乐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它极大地丰富了乐亭大鼓的表现力。但其变化多样的节奏并没有形成新的板式。艺人中虽有“慢板”、“中板”、“紧板”的称谓,可它们只不过分别是不同速度的标志而已。
音奏过去只有一个,但时繁时简。每落后演奏。后来,弦师们通过加花、变奏,丰富了它的旋律,从而形成了一个比原来的前奏色彩华丽的新的间奏。乐句结尾处,唱腔速度较慢者均垫以小垫头。垫头的长短,通常视以下情形而定:1、尾字结束在哪一拍上:2、该尾字距下一句起唱间隙的大小;3、因尾字的音不同而不同。
铁片大鼓的鼓板规律,是“板司板,鼓管眼”。前奏及速度较慢的唱腔(即艺人所说的慢板),均以铜板儿击板,鼓点儿则视旋律节奉疏密而敲击, 带有一定的随意性。 当唱腔转快时,铜板儿则增击第三拍,(艺人称之为腰板)。将近尾声速度最快时,每拍均击铜板儿,以加强气氛。
💎艺术特色

姚雪芬表演铁片大鼓《良心》
铁片大鼓的唱腔十分丰富,要求字正、腔圆、韵足、味浓,气氛真实、色彩鲜明、气口得当、鼓板合宜。乐亭大鼓的唱腔,自成体系,独具一格。固定的唱腔是九腔十八调,有的抒情,有的激昂,有的悲沉,有的诙谐,用这些唱腔来表现不同的场景、意境、情感和情绪。九腔十八调的主要唱腔有四大口、八大句、四平、切口、双板、紧流水、慢流水、中流水、背牌子、凄凉调、撤单程、慢起程、昆曲尾子、蚂咋蹬脚等。演员在演唱中,根据剧情变化灵活运用这些唱腔,而且大口一般都运用在鼓句上。总之,唱腔优美、丰富是乐亭大鼓的一大特点。
铁片大鼓的又一个特点是说唱兼而有之,唱时就是九腔十八调,而说时就如同其它剧种的宾白,更与评书相似。为什么把说叫宾白呢?从字面上可以理解,"宾"不是主要的,而是辅助的,就如同主人与客人一样。"白"即是白话,既不是唱,也不押韵。宾白就是一种乐亭大鼓唱腔的辅助手段。乐亭大鼓的宾白,全部使用乐亭的地方语言,如果不说乐亭话就缺乏了乐亭大鼓的韵味。所以外地人学唱乐亭大鼓,都拜乐亭艺人为师,先学乐亭话。这在乐亭大鼓艺人收徒中叫"正口"。就是纠正原来的发音和声调,使其与乐亭地方话相一致。
铁片大鼓学来不容易,表演上各有风格,尤其是一人说唱一人表演,而且还要表现不同年龄、不同人物的各自特点,这就更增加了学唱乐亭大鼓的难度。所谓一板一弦说千古兴替。一人一口演百面人生。如表现小孩的情节,嗓音要模仿小孩,面孔的变化要表现小孩的天真,动作也要有小孩的特点。这样才能更逼真的刻划人物的性格,增强说唱的感染力。
曲种名家: 王佩臣 王宪章 车汉文
代表作品:
《蓝桥会》、《小寡妇上坟》 、《朱买臣休妻》 、 《洪月娥做梦》、《玉堂春》、《三堂会审》、《王二姐思夫》、《独占魁》、《刘伶醉酒》、 《诸葛亮招亲》、 《宝玉探病》、《劝嫖交友》、《妓女自叹》、《妓女告状》、《姜太公卖面》等;长篇曲目有《回杯记》、《书囊记》、《英烈传》、《铁冠图》。
💝发展状况
刘书宇为观众唱
原始的铁片大鼓,是本世纪初在北京东部的通县、三河县流行的一种农村打鼓说书形式,传说为“乡间马小二所创,以鱼鼓伴奏、后至三河县易以大鼓”。还有一说是由山东梨铧(花)大鼓衍变而成,经分析其主体唱腔似无渊源关系 。就目前唱腔来看,它与当时流行于京东地区的 “落腔调” (也名“五音大鼓” )、“奉调” (不是东北的奉调大鼓)都有关联。当然在其发展过程中已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分析曲种音乐起源时,某个曲种不可能即是由某个曲调直接演变的。因为任何一个曲种的形成,都是几代艺人在群众文化创造的广泛基础上,逐步归纳、革新、发展而成的。这样的事例,在曲艺史上屡见不鲜。
当铁片大鼓初步形成后,先在通县、三河县流传,敲击铁片即在此时开始。民国初年铁片大鼓艺人进北京献艺,在天桥及东、西两寺(隆福寺、护国寺)庙会上“撂地”演出。因曲种产自京东地区,遂名“乐亭大鼓”。实际上与唐山、乐亭地区的“乐亭大鼓”毫无渊源。其唱腔、板式也较“乐亭”浅易。有时称“铁板大鼓”。
铁片大鼓形成初期,主要以演唱长篇大书为主。象:《回杯记》、《少英烈传》、《书囊记》等,间或也演出一些短篇曲目。如:《宝玉探病》、《劝嫖交友》等。当时代表艺人有:王宪章、车汉文(王佩臣之父)、张士成、王瑞喜、蔡瑞喜等。
到了二十年代,这一说唱长篇鼓书的形式逐渐衰落。仅王佩臣活跃于京津两地。当王于天津曲坛初露头角后,感到欲在天津这样个商埠码头站住脚适应城市观众,必需改大书为小段。同时还需顺应市民观众的求娱心理、调整曲目内容,否则无以立足。当时天津时调正值兴盛之际,就是适应了市民阶层的低层次的求娱畸型心理而立足的。于是王佩臣发展了一批反映妓院生活的曲目 。
如: 《独占花魁》 、《妓女告状》、《妓女自叹》、《劝嫖交友》、 《玉堂春》等。这些曲目的思想内容总的来看还是健康的,但其中不乏自然主义的描绘,加上一些“现挂”,格调颇不高尚,联系当时天津的社会背景,王的这一变化还是可以理解的。另外,当时天津经济、文化生活极为丰富、观众已对传统故事熟知、希求听到优美的唱腔。这一转移先自戏曲开始,“花部乱弹”取代了昆曲 。曲艺的京韵大鼓 、梅花大鼓,代替了古老的木板大鼓、北板大鼓,很多新兴曲种(如:乔派河南坠子)皆于此时兴起。
其后,有女演员王佩臣、郭筱霞独步一时。王佩臣常在京津两地轮流演唱,于曲调、板式上对铁片大鼓多有变革,改原来一板一眼的板式为一板三眼,唱腔尾字喜用滑音,惯于在唱词中加入衬字,诙谐、俏皮,自成一派,被观众谑称为“醋溜大鼓”。其拿手曲目有:长篇《西唐传》 、《书囊记》、《铁冠图》等,短段《三堂会审》、《独占花魁》、《小寡妇上坟》、《姜太公卖面》、《王二姐思夫》、《诸葛亮招亲》、《刘伶醉酒》等。郭筱霞以唱腔柔媚跳跃,表情细腻动人获得北京观众喜爱,于唱腔上多有创造,使头一句落三弦下把“2”音,第二句落中把“5”音,第三句落“4”音,第四句落“3”音,跌宕起伏,独具特色。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先后涌现出一批以“素”字辈为主的铁片大鼓演员,有马素海、唐素山、李素霞、李素珍、李素兰、李素芳及靳遏云、李兴海、崔秀荣、张新全、彭振林、魏长林、彭子富、马聚泉、赵玉明、刘秀珍、李艳芳等。
于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王佩臣结合铁片大鼓曲目内容,与芦成科合作着力发展唱腔,突出柔、媚风格。在音乐前奏上“掏”、“闪”多,曲调下行多,且唱腔多用不稳定音 (如:2、4、6),唱词中衬字也多,形成一种独特的“酸” “俏”韵味,一时享誉津门,被称为“醋溜大鼓”。尤其当《独占花魁》灌制唱片后,大街小巷纷纷传唱,不胫而走,声誉日上。被称为“鼓界三绝”之一。 铁片大鼓自王佩臣创建成型后,历经三十-四十年代屡演不衰,成为天津曲坛的主要曲种。她曾传有弟子:靳遏云、小佩臣(佟慧莲),惜多中途弃艺未接衣钵。
建国以后,铁片大鼓曲目内容有了根本改变,相应的唱腔曲调也进行了调整。突出发挥其数叙特长、风格趋于朴实。王佩臣及其弟子新韵霞、刘秀玲、姚雪芬演唱的:《平安家信》、《赶慢车》、《良心》均在原来铁片大鼓基础上有所创新。虽然音乐改革变化不大,但此曲种的面貌已大为改观,均有所创新。
👑传承价值
铁片大鼓
2006年5月,享誉中外的“冀东三枝花”之一的乐亭大鼓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乐亭大鼓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乐亭大鼓,是中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流布于京、津、冀及东北三省广大地区。
明末清初,起源于河北乐亭县的民间小调“清平歌”,历经几代艺人的反复实践,博采各种传统说唱艺术的长处,吸收当地民歌、戏曲的某些腔调,逐渐形成了一门具有独特唱腔和板式的说唱艺术,当年恭亲王赐名“乐亭大鼓”,一直延续至今。
乐亭大鼓旋律优美、韵味独特,融于地方化,趋于戏剧化,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乐亭大鼓鼓词名目繁多,具有较高的文学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对研究我国社会文明史、社会发展史、民俗文化史、音乐发展史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对北京琴书、东北大鼓、唐剧等姊妹艺术的形成发展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其条目先后被录入《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曲艺志》等,著名曲目《拷红》被原沈阳音乐专科学校列为民族民间音乐教材。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乐亭大鼓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演出市场低迷,活动阵地逐渐缩小,大鼓艺人演出收入低微,一些颇有造诣的艺人因年事已高,或逐步退出舞台,或相继谢世,积累一生的绝技难以传承,年轻艺人难以独树一帜,乐亭大鼓的传承和发展显现出断代危机。
近年来乐亭县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研究、保护、开发、利用并重,积极探索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着力解决部分存在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化、力量薄弱、传承断代危机初显等问题,打破地域封闭与门派纷争的界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为国家及特定区域文化长期发展战略。组建成立开放、统一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导机构和专业工作机构。调动原产地和传承地两方面积极性,形成保护与传承的浓厚氛围。准备在2至3年时间内,建立特色独具、权威性强、国内一流的乐亭大鼓实物展示中心和数据资料库。
随着群众艺术欣赏取向的不断变化,乐亭县组建了“乐亭县曲艺团”和“香圃艺术团”,重点培养说唱艺术新人。在演出内容和形式上,突破了依附古代、近代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的局限,创新发展了对口大鼓、群口大鼓、情景大鼓剧等多种形式,更多地融入了现实生活的内容。同时,全面开展文献性资料普查,建立艺人档案和乐亭大鼓展厅,相继出版了《乐亭大鼓》、《乐亭大鼓书段集锦》等专著。
同时,加强两个群体的建设。对现有传承人传统技艺的抢救、保护,防止人亡艺消;注重培养锻炼未来传承人。其次是欣赏群体建设。扩大原产地、传承地受众群体范围,辐射拉动形成新的欣赏地区和群体。为发展传承人队伍,壮大乐亭大鼓专业艺术团体,积极实施名家精品工程,打破传统地域和门户限制,引入竞争机制,广泛吸纳县内外优秀人才,并对重点乐亭大鼓艺人,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资助扶持等方式,鼓励代表作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使乐亭大鼓后继有人。
大事记
铁片大鼓
1850年前后,艺人温荣改用铁板击节,规范了唱腔板式和伴奏音乐,并经过他的弟子齐祯、陈继昌等人继续丰富唱腔,使乐亭大鼓的演唱艺术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有“九腔十八调”之誉。
1900年前后,滦县、滦南一带的名艺人齐德望、戚用武等人又结合自己的特点做了一些改革,遂形成一支风格新颖的流派。从此,乐亭大鼓分成东路(流行于乐亭县)、西路(流行于滦县、唐山一带)两种唱腔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乐亭大鼓形成了两支主要的艺术流派,即东路的韩香圃派、西路的靳文然派。其中尤以靳派富于创新精神,曲调委婉动听,为乐亭大鼓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80年代,唐山市曲艺团解散。乐亭大鼓艺术的发展陷入停滞。近年来,国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为乐亭大鼓艺术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6年,乐亭大鼓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唐山市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市、县财政每年拨出专款用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2007年,乐亭大鼓演员何建春、张近平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为保护、传承和弘扬乐亭大鼓艺术,乐亭县在县文化中心建成了乐亭大鼓说唱厅,编纂了《乐亭大鼓曲谱》,制定了乐亭大鼓艺术保护规划。明确由县财政出资鼓励乐亭大鼓艺术家招收学员,培养传人。
如今,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指引下,乐亭大鼓艺术已走向繁荣发展的新征程。(信息来源:文化传播网) 河北曲种。清代初年,河北省乐亭县流传一种“清平歌”,民间多喜歌唱。后来,艺人弦子李以三弦伴奏,革新韵调,被称为“乐亭腔”。在演唱中,又经过改进提高,增加了书鼓、木板击节,渐渐脱离了民歌的演唱形式,发展为说唱艺术,约在嘉庆五年(1800)前后,初步形成乐亭大鼓这一曲艺形式。
相关新闻
铁片大鼓一代宗师王佩臣诞辰105周年 纪念活动在永安公墓拉开帷幕
铁片大鼓一代宗师王佩臣诞辰105周年 纪念活动在永安公墓拉开帷幕
由天津永安公墓、天津曲艺家协会主办“纪念铁片大鼓一代宗师王佩臣诞辰105周年系列活动”2007年10月11日上午在王佩臣的纪念碑前拉开帷幕。王佩臣的弟子、全国各地鼓曲名家及铁片大鼓爱好者来到永安公墓参加了祭奠仪式,王佩臣原名车凤祥,著名铁片大鼓表演艺术家,祖籍北京通州潞河,出生于1902年,幼年随父学艺,十一岁开始登台卖艺。1923年后的数十年间,往返京津演唱铁片大鼓。她的唱腔灵动明快,舞台形象端庄亲切,独有的与观众水乳交融的风格,使铁片大鼓这种演唱艺术在北方曲艺巨星闪烁、流派纷呈的舞台上,始终占有不可或缺的席位。
王佩臣所唱的铁片大鼓,原名乐亭大鼓或铁片乐亭大鼓,以唱长篇大书为主,而真正使王佩臣享有盛名的是经过她改革的短篇段儿活,拿手的曲目有《独占花魁》、《三堂会审》、《诸葛亮招亲》、《刘伶醉酒》等。她在乐亭大鼓的曲调、板式上多有变革,一改老乐亭调一板一眼的唱法,加强了掏板、闪板和垛板,尾腔喜用滑音,词中常加衬字,加上她的歌喉清脆,嘴上有劲,唱出来的字眼道劲而清晰,风格诙谐俏皮,自成一派,听众谑称之为“醋溜大鼓”,或“滑稽乐亭大鼓”。
因其杰出的艺术成就,1932年王佩臣与天津时调演员赵小福、梅花大鼓演员花四宝被观众投票选为“女鼓三杰”,上世纪30年代她与刘宝全、金万昌被誉为“鼓界三绝”。1964年一代宗师王佩臣故去,2005年安葬于永安公墓的“曲艺苑”,与这里的曲艺界老艺术家们相伴。
2007年是铁片大鼓一代宗师王佩臣先生诞辰105周年, 10月11日,天津永安公墓、天津曲艺家协会联合主办“一代宗师王佩臣诞辰105周年系列活动”,进行铁片大鼓专场演出,举办王佩臣鼓曲艺术研讨会,对王佩臣生前的表演风格、艺术成就等进行交流和探讨,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曲艺艺术家,同时弘扬铁片大鼓这个传统的曲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