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春风》作者:邓荣河
唐朝的春风,孕育着生机,繁衍着生命。瞧,无论是江南水乡,还是塞外漠北,茫茫大地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用春天的使者,来定义唐朝的风,最为贴切。风儿走到哪里,春天就跟到哪里。不信,你看,“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如果说唐朝的春风是青梅,那么淅淅沥沥的春雨就是竹马。青梅与竹马,总爱共同嬉戏,结伴而行。正所谓,“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朝的春风虽然一身风雅,但有时也像个调皮的孩子,“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即使到了夜里,也不闲着,“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当然,唐朝的春风也是很有教养的,既达理,也知情,和人世间的万种风情灵犀相通。“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就连柔弱的柳条,都是春风怜爱的对象。
不过,唐朝的风有时也很任性,不想去的地方,就是不想马上去,以至于遭人怨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就是最好的佐证。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更多时候,唐朝的春风分明就是一把神奇的剪刀,裁剪着越来越暖的日子,裁剪着鸟语花香的浪漫,裁剪着多姿多彩的春天。
《古代官场的“情趣”批文》作者:李志刚
文有妙文,批有妙批,和当下流行的“八股”批文相比,古代批文似乎更有情趣。
说古代官场批文前,先讲一个民间情趣批文。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曾当过塾师,学生是一纨绔子弟,其父又是一介武夫,但望子成龙心切,看到蒲松龄批改作业时评语不多,就怨老师教学无方。蒲见其父如此态度,又不能说昧心话,只能借用诗句,隐藏批评。
有一篇文章因错别字太多,蒲松龄挥笔批了句:“惟解漫天作雪飞。”意思是白字连篇。再一篇因字迹模糊不清,蒲松龄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批了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还有一篇文章,写得洋洋洒洒,却什么事也没说清,蒲松龄就用杜甫的两句诗来作批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其意是不知所云,离题万里。其父看到批文,不解其意,便问蒲松龄:“老先生,犬子的文章可有进步?”蒲答道:“人有七窍,令郎已有六窍。”意思是一窍不通。
古代科举考试,主考官员一般都是科考中佼佼者,如果碰到一些糊涂考生的荒唐文字,他们往往会在试卷上写上一些评语,有的十分精彩。
某省乡试,有个秀才引用《尚书》中“昧昧我思之”一句,本意是指思念深切,却误写成“妹妹我思之”。主考官在旁边批道:“哥哥你错了!”
某县童生考秀才,题目是“父母在”,有一童生开卷便写道:“夫父母,何物也?”考官一看,太不像话了!就挥笔写下批文:“父,阳物也;母,阴物也。阴阳不和,生下你这怪物也!”
某考官见一考生拾得数枚铜圆而不交,便题诗于卷尾:“一文铜钱尚動心,倘若为官定扰民。贪心从此须改过,要做文章先做人。”这位考生自然不会被录取了。
某公任山东学政时,到某郡主持童子试。某童生在试卷内夹一张小纸条,内称“同邑某相国系童生亲戚”,而“戚”字却误写成“妻”,学政批其文云:“该童生既系相国亲妻,本院断不敢娶。”故意把“取”写成“娶”,针锋相对,令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