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在看的是初三上学期的语文书,选的是《水调歌头》这首诗。
颖儿很快看完回答道: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幻想的魔鬼老师听了点点头,指着书上“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问道:
“那这句话讲了什么呢?”
颖儿看了看教材全解回答道: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幻想的魔鬼老师听了继续道:
“那么这句话里交代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颖儿想了想问道:
“丙辰年的中秋节?”
幻想的魔鬼老师点点头继续问道:
“他们在做什么?”
颖儿答道:
“喝酒。”
幻想的魔鬼老师接着问道:
“喝的怎么样?”
颖儿看着关键词说道:
“心情是高兴的,然后就喝醉了,之后写了一首诗来思念弟弟。”
幻想的魔鬼老师点点头继续说:
“所以,如果问你:欢饮达旦,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颖儿想了想说道:
“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
幻想的魔鬼老师点点头,心满意足的说道:
“这句的难点只有这四个字,当你知道以后,这句话的译文便全都明了了。”
颖儿似懂非懂的问道:
“那要怎么知道意思并记住他们呢?”
幻想的魔鬼老师说道:
“你还记得我们小学的诗歌是如何学的吗?”
颖儿瞬间懵了……
但她不敢说忘了也不敢回答,生怕答错了。
而幻想的魔鬼老师只是问问并没有要颖儿回答的意思,她接着说道:
“我们先是从整体上了解这首诗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对吧?”
颖儿点点头,认真的听着。
幻想的魔鬼老师接着说道:
“而后一句一句了解诗句的意思,之后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意思。对吧?”
颖儿继续小鸡啄米的点点头。
幻想的魔鬼老师笑了笑,接着说道:
“有的老师则是先讲单个字的意思再介绍一句话的译文,对吧?”
颖儿还是点头。
幻想的魔鬼老师问道:
“你觉得有什么区别?”
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颖儿瞬间懵逼脸出现。
幻想的魔鬼老师显然被逗乐了,她接着说道:
“前者方便记忆,后者方便想象。两者交替使用则是可以一边想象一边记忆。”
停了一下,幻想的魔鬼老师继续说道:
“所以,当老师用其中一个方法教你,而你不能理解或者记不住时,你可以选择换一种方法。”
颖儿很现实的问道:
“那我要两个都不记得呢?”
幻想的魔鬼老师说道:
“抓关键词,你看完多少会知道一点这首诗讲了什么,再结合关键词去思考,你就能明白了。”
说再多没有实践也是无用的,所以接下来幻想的魔鬼老师只是让颖儿自己一边看译文一边看诗歌,不再多说什么。
偶尔会出声指点一二,其余的全靠颖儿自己领悟了……
作者这边说一下,那些知识其实是颖儿潜意识里就会的,只是颖儿情绪波动太大无法静下心来,导致很多东西想不起来。而幻想的魔鬼老师则是颖儿潜意识里的东西,所以变成可以指导颖儿甚至帮助她缓解情绪等问题。
作者大大换了个书的封面,自己做的,怎么样,嘿嘿~
作者打卡打卡,爱你们哦,么么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