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在欢合
悲不在生离。
感此箫鼓曲,
已堪华发衰
——《箫鼓曲》 沈辽
热热闹闹的团综圆满收官,郭老师自爱采访中很是感慨:“与其说是我和于老师带着孩子们玩耍,不如说是徒弟们哄着我们老哥俩儿玩。”
节目播出后,收视率和口碑都很不错,甚至有不少封神的片段,德云社也通过团综收获了更多年轻观众。好的数据总会吸引更多的资本,第三季的团综已经成功签约。而在接下来空白的时间里,德云社的鼓曲社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
相比于相声,这种接地气、更贴近老百姓的艺术形式,鼓曲相对来说有一些晦涩,能够听懂的观众更是少之又少,然而,这些都无法阻挡师父想要开办鼓曲社的决心,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喜欢,更是因为当年对于师娘的承诺。
师娘,王惠,白派京韵大鼓传人,当年还是十三四岁的娃娃,就是天津卫红极一时的角儿,为了支持郭德纲的事业,已经告别舞台二十余年。
师父和师娘的感情一直以来是徒弟们羡慕和向往的爱情故事。
“卸职入深山,
隐云峰受享清闲。
闷来时抚琴饮酒山崖以前。
忽见那西北乾天风雷起,
乌云滚滚黑漫漫。
……”(单弦岔曲《风雨归舟》)
“冷雨凄风不可听
乍分离处最伤情。
钏松怎担重添病
腰瘦何堪再减容。”(京韵大鼓《探晴雯》)
“莺莺闷坐手儿托腮
叫声红娘你快过来
你姑娘有件这个不明的事
一一从头你要讲个明白”(竹板书《拆西厢》)
……
……
“唉”
“师父,怎么了,为何叹气?”
师父看着正在为了鼓曲社开业演出而紧张彩排的演员们,都是在北京、天津曲艺界赫赫有名的老艺术家们。有西河大鼓名家纪永芬、京韵大鼓魏俊英、河南坠子文爱云、著名琴师罗学发、胡子义等等,可谓是群英荟萃。
“然而少了一种曲艺。”师父略带神伤的说。
“哪一种呢?”九瑜小心翼翼地问,就怕声音稍微大一点就会伤到师父。
“滑稽大鼓。”
滑稽大鼓是京韵大鼓的一个支派,现如今已经快到了失传的状态,现如今能叫的出名来的艺术家也只有莫岐先生了,而曾经德云社的老先生张文顺先生也是滑稽大鼓名家架冬瓜的徒弟。
可能师父也是想念张文顺先生了,德云社这样辉煌的景象,是当时的郭德纲和张文顺想也不敢想的,若他老人家也能看到该有多好……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德云鼓曲社开业的日子。
天津德云社的门口外,人山人海,站在门口远远望去,人头攒动。
园子里,郭德纲一主持人的身份走上台,向台下的年轻观众介绍曲艺。
“没想到啊,台下那么多年轻的观众,也有很多懂行的观众,天津市曲艺之乡……”
老先生们上台献艺,虽然很多先生都以有七十高龄,但是站在台上,神采奕奕,丝毫没有疲惫之态,中气十足,台下掌声雷动,热情万分。
然而,也能够听到几句不合时宜的搭茬和鼓掌声,相比于相声,显然有些冷清。这个可以理解,这些被冠以“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年轻人看来就是“过时”。不了解、不懂,是很正常的。而这正是一代又一代曲艺工作者所需要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