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的短暂休息结束后,进入了编舞作品的练习。
这流程是坤非常熟悉的,那就是新作品到来后,需进行慢速拆解,构建记忆,精雕细琢,打磨细节。
不同的是,平日里大厂训练生们经历的扒舞,拆解出的颗粒度多半是动作,位置和角度。而在师父这里,拆解的颗粒度细化到了每一寸小细节。
他们对位置,角度,flow,力度的敏感度也不一样,训练生们能做到一定范围内看起来整齐划一便很好了,二位大神就能做到毫厘不差的定点角度,flow感觉,速度力度变化,让人感觉二人同时跳舞,如同影分身一般。
对于男团孩子们,团舞能整齐,也算是完成目标了,但对他们而言,这些不过是基础中的基础。那些一个个律动中的Flow,Slow Motion,速度,力量的流转与控制,框架延伸的意识,对身体极限的开发与极致美学的追求,这些细枝末节之中决定舞蹈质感的东西,才是他们抛撒下汗水去精心打磨的东西。这些不可言状的东西,在他们的意识里与肢体中,能够全然量化,也能精确复刻,在快速剧烈的律动之中,所有的动作细节都不会丢失,亦不会拖泥带水,这才是高级,亦是孩子们望尘莫及的断层级差距。
蔡徐坤(师父,明权老师,您二位,真的是舞台之神了。)
一个小时以后,合上音乐,完整呈现。
也不是所有的部分,对师父都毫无难度。他对自己精雕细琢的方法,是只要不太顺畅,就拆解出片段来,用慢速,中速,原速,一遍遍地反复练习。直到把肌肉记忆雕刻进了血液里,才会回到完整的音乐里来。
舞蹈的部分解决后,开始加上Vocal。
说起来这个专业,只唱不跳的,是歌手;只跳不唱的,是舞者;只有既唱又跳的,才是唱跳歌手。问题是,歌者需要有稳定的气息,舞者却需要完成剧烈的身体律动。两个原本相互矛盾的艺术,需要用一副身躯来同时完成,这才是唱跳歌手这个专业所独有的难度。小小的一次呼吸,既要支持稳定的发声,又要支持炸裂的舞蹈,注定了唱跳是一个自己跟自己较劲的事情。没有体验过唱跳舞台的人,又如何能感同身受这当中的艰辛。
所以,只有师父这样有着数以年计的练习生经历和上百场演唱会经验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唱跳舞台干货可以给到练习生孩子们。这也是师父被孩子们和业内平台尊称为张PD,被粉丝朋友们送上雅号“开天PD”的原因。
回到排练,就是因为唱跳是真的不易,所以也难怪,即便是师父这样的实力歌手,也需要砸下时间去细细地打磨每一个作品。团队作品尚且简单些,每个人都有不用演唱的瞬间得以片刻休整,而Solo唱跳,难度又上升了不止一级。舞台王者也是人,当然也会有歌唱与舞蹈难以同时支撑的瞬间,这时便需要调整律动,稳定呼吸,调动体能,用反复的练习,使得这两者在身体里得以相互适应与融合。
当然,偶尔也会有需要对身体极限做出妥协的时刻。为了表演的完整性,有时不得不舍弃某个瞬间,如为喘不过气的呼吸放掉一句歌词,或为稳定的人声输出降低舞蹈的强度。
这样的妥协,当然是越少越好,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歌手本人的能力。
所以练习室,真的就是唱跳歌手的家。
而且,就算所有的难题一一解决,对师父而言,练习也未结束。自律如他,非要得让自己把完美表演重复个十几遍,直到身体在十分疲劳的状态下,也依然能保持舞不走样,歌不唱飘,才肯放下心来,练习才算告一段落。
练习室里的张艺兴并不是神,不是不会疲惫。他也会累得瘫倒在地板上,挣扎着不想起来。但疲惫过后,只要对自己再说一次“再来一遍”,就会逼自己再站起来,继续拖着这副凡人的身躯,去追寻那没有天花板的艺术境界。
已然习惯了用这样的严格,把作品变成精品,对舞台和观众负责。
这一晚,师父除了专心在唱跳,并没什么多余的言语。坤从师父口里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这“再来一遍”。
所以他才会是那位幕后的练习生之神,台前的唱跳王者,有他在,舞台便有了品质保证。所以这块唱跳舞台的金字招牌,名叫张艺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