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疤星介绍——1
将刀疤星的历史分为两个部分,那就是被其他星球的入侵者殖民前和殖民后。
刀疤星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它由大大小小五块大陆组成,大陆之间隔着能够阻断文明的大洋。6000余年前的远古时期,其中一块面积最为广大的大陆——中原大陆上诞生了不同文明体系的部落,这些部落三五成群,并在4000年以前形成几股势力,照根源来说的话,这几股势力分为北方的何族,也就是后来一统刀疤星的主要民族,西南方的鹰努族,库赤族,奈曼族,东南方的顺族,倪族等。
就农业水平、文化水平和政治经济水平来看,4000年前的何族是最为先进和发达的,何族部落的领袖——卯寸贤明能干,见识广阔,走访多地后绘制了第一张北方地形图,明确标出河渠所在,耕田所处,被时人奉为黄土公。卯寸死后禅让领袖之位于井鳐,井鳐更是能够担当大任,分四次在北方大河流域修筑引水渠,修建大坝,解决了何族世代的灌溉问题,被时人封为治水公。井鳐死后禅让领袖之位于狐曦,狐曦改善了井鳐的水利工程,弥补了卯寸地图上的不足,并发明编写了一套象形文字,让部落中的人们用小刀刻在木片上,称作片刀文。
狐曦死后,其子几丹联合娘家,共同篡谋领袖之位,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何族也在几丹篡位的百年后诞生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称作秋朝。
秋朝历时八百余年,受限于人口和生产力的不足,早期的政府机制并不完善,但等级制度却已充分发展。秋朝也是第一个开始立法的朝代,其中包括了闻名后世的律法书《大典》。根据《大典》中的记载,何族的等级制度分为五个部分:台、堂、田、市、奴,分别对应从高到低的五个等级,其名称的内涵即是字面意思:台,意为祭天台上的祭司;堂,意为堂中商议农桑的管理;田,意为田中耕种的农民;市,意为市井中做买卖的商人;奴,则为其他部落的俘虏和违法之人组成的奴隶群体。同时,大典也规定了不同罪行的划分和所对应的不同刑罚,例如偷窃是重罪,犯者需处死于市井前;杀人者也需处死,其家中亲属被贬为奴隶,家中奴隶遣散并重新贩卖;奴隶属于个人财产,杀死他人奴隶需赔偿市价的一点五倍;奴隶若有反抗,是为兽性大发,需立即处死……
秋朝是由外族入侵结束的,在三千二百年前,也就是公元前1200年,秋朝的政治体系和律法系统逐渐完善,王朝的统治者逐渐将权利笼络到了自己的手上,但此时何族却遭到了南方蛮族的入侵,羸弱不堪的王朝无法阻挡蛮族的步伐,蛮族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民不聊生。秋朝领袖对此无计可施,其属下一位有权有势的奴隶主贾殷向领袖献计,要求组建一支统一着装、统一武器的军队,从各地的市民、村民家族中招募人员,并鼓动奴隶参加,奴隶参军满十二个月即可提升等级至市。在领袖家族的批准下,贾殷很快斥巨资打造了1000人用的兵器甲胄,花费了秋朝的大量钱粮,精心雕琢出了一支强劲的军队。这支军队成功抵御了南方蛮族的进攻,但是在胜利回师时,众人不满秋朝末代统治者昏庸无能、法理不分、荒诞无度,他们随即推举贾殷为领袖。此刻秋朝大权旁落,黎民百姓受战争之苦时,政府还在征收粮食,强迫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奴隶。这支1000人的军队很快杀向王朝中心,而贾殷大兴废除奴隶制的举动,得到了众人支持。秋朝组建了一支弱不禁风的奴隶大军,但在与贾殷交战前夕便迅速溃败,大部分人临阵倒戈,向贾殷投降。
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贾殷推翻秋朝,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称作光朝,而他也在建国之初称自己为“刀王”,意即众刀士、战士的领袖。
“刀王者,军帅,君王也,驭将以一心,治世以一心。”——贾殷(有刀王称呼的人,是军中的主帅,也是国家的君王。要用一种思想来驾驭军队,也要用另外一种思想来管理国家。)
光朝之初,百业待兴,国家千疮百孔,而刀王贾殷励精图治,亲自治理农桑与水利,并鼓励以往的战士们回到故土,辛勤耕作。记载上称“殷重务农,废庭乐,素日独食粒米之羹,无油腥之味,更无鱼肉之奢”(贾殷注重农耕,废除了宫廷乐曲,每天只吃带着几颗米粒的粥水,没有油味腥味的食物,更没有大鱼大肉)。贾殷死后一百年左右,何族人掌握了更高超的生铁锻造技巧,并锻造出了全刀疤星的第一段钢。农业水平因此大幅进步,而光朝时任的光文王贾斛集中权利,在走访国内的每个地方和角落后,与光朝最为聪慧广识的学者们编写出一整套的《律法百章》。《律法百章》的历史意义极为重要,它明确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人情和地理条件,规定了每年的税收标准和服役年龄、人数。根据《律法百章》,更多的地区设立了官府,光朝也拥有了更加庞大的军队。但是庞大的军队意味着管理的不足,光文王死后,其年幼成王的孙子——光汉王在妃子的娘家势力的唆使下大行分封,安置拥有军功的贵族亲戚,并将光朝国土划分为十五个省,每个省有自己的分封王,分封王在当地享有兵权和执法权,但一切都必须根据《律法百章》行事。
很快,过度分封的做法带来的是王权旁落。
距离光朝开国四百年之时,光广王在一次从京都去往边境的巡查途中被南方蛮族擒获,光广王随即向十五路诸侯求助。这些诸侯都想抢着去拯救光广王,因此他们之间爆发了矛盾。同时,光广王的王后一家势力也在朝中拉拢各方诸侯,也与不少其他诸侯结下了怨恨。自此,朝中分为两股势力,一为亲皇后势力,他们由皇后的家族培养,支持皇后和皇后身后的诸侯力量;一为亲护国公势力,他们支持当时最为强大的诸侯,同时也是光广王的嫔妃所生的王子,号称护国公,反对皇后及皇后所生的大王子继位。
时年公元前753年,光广王于南方蛮族手中病逝,光献王继位。但很快,诸侯之间的矛盾因为光广王的逝世而激发,宫廷内部斗争风起云涌,血流成河。大同公诸侯率先领兵进京,帮助太后清洗朝中亲护国公势力(光广王死后,其大王子继承大位,前皇后成为独揽朝政的太后),妄用暴行,杀人如麻。朝中亲护国公势力将被清洗一空时,护国公召集五路诸侯组成联盟,旗号为“清君侧,诛大同”。诸侯联盟打着顺应孝道、礼仪的口号与大同公的军队于京城外决战,史称“君候之战”。君候之战的结果是大同公一败涂地,京城很快被护国公所拥有。而护国公此时派人刺杀了自己的大哥,也就是时任的光献王,并在诸侯联盟的拥戴下自立为光复王。
光复王称君主的事情很快引得人心沸腾,各路诸侯怀有异心,以“废嫡立幼”和“弑兄辱母”的旗号发兵进军京城。光复王此时的五路诸侯联盟中,有三路反叛至其他诸侯的阵营中,他集结残余的精兵猛将,与其他十三路诸侯决一死战,并分别在垓壩、丝水、田垄三城大败敌军,但自身也元气不足,弹指可灭。
公元前768年,南方蛮族乘虚而入,试图占领光朝都城。但是由于光朝的科技水平远远高于南方蛮族,其中何族的钢刀做工精细,用料讲究,削铁如泥,一能敌十,让南方蛮族惧怕不已。光复王驱逐了南方蛮族后,回头对付其他诸侯,准备先发制人。但此时其内部的一位将军私通敌营,并且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刺杀了正在睡觉的光复王,京城一下群龙无首,各路诸侯如虎狼般扑来。一段时间内,王室宗亲反目成仇,兄弟残杀,同室操戈。最终,在公元前712年,诸侯灵德公扶持年幼的光兴王继位,成为第一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
从光复王到光兴王继位,这段时间被称为战国,而从光兴王继位开始,大大小小的诸侯兼并诞生出了整个北方地区最为庞大的五股势力:一是灵德公的中央王朝势力,一是井田公的西北势力,一是桓祺公的东南势力,一是赋梅公的东北势力,一是旧皇后和光献王的残余势力。
这六股势力经过多年的鏖战和各种结盟、叛乱后,灵德公于公元前692年去世,其子废光兴王,自立为王,国号为菊,人称菊目王。同时,东北兼并了大片土地的赋梅公之子也自立为王,国号为绿,人称绿陵王。此时菊目王控制着整个中原大陆的西北部地区,绿陵王控制着中原大陆的东北部地区,二者相互较劲,连年战争不断,苍生饱受离乱之苦。
“今天下二分,王者怒,动辄甲兵三万,血流成河,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田园荒芜,饿殍遍地,兵将者皆为同宗兄弟,各效其食,相视于敌手,操刀而戮。”(现在的天下被分为两块,君王一旦发怒,便有千军万马开赴前线,每个地方都血流成河,生灵涂炭,百姓无家可归,耕田被遗弃,而饿死的人遍地都是,当兵的人原本是一家的兄弟,为了一口饭而投身到不同的阵营中,在战场上相见时竟要拔刀相杀。)
这段时期被称为双雄时期,其中诞生了许多新的武器技术,包括更加完善的筑刀体系,但何族人遭到战争影响,生产力开始退步。双雄时期持续了五十年才结束,结局是菊朝的险胜。但在菊朝开始掌握天下之前,其内部的公封家庭的公封依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并在菊目王之孙菊赋王年幼之际掌控了朝堂,随称为臣,但已经有了君主般断事的权利。
公封茂在其父亲公封依去世后废除菊赋王,改国号菊为金雀,并在打败绿朝,统一北方中原的时候不再称自己为王,有大臣谏言用贾殷的刀王称号,更能彰显公封茂的气概,但公封茂不满足,开始称自己为天下刀皇,这也是刀疤星的第一任刀皇。
在过去的战国和双雄期间,何族的刀文化越发地繁荣壮大,士族贵胄们发明出了一整套从何族孩童到青壮年的刀法学习系统和锻造学习教纲。很快的,这个文化演变成了一种类似宗教的意识形态,被称为刀郎教派。今后的日子里,一个何族小孩诞生后3岁时,会被授予基础刀法,基础刀法课程会一直持续到他8岁,之后便是进阶刀法课程,到18岁结束进阶课程后,这个人会被他的师父给予一个成人名,成人名会一直陪伴他,并且在社交方面甚至比自己父母给的名字更加珍贵。
18岁后,有人会继续精心研究刀法,有人可能回去学习其他技能。金雀王朝建立初期,刀皇下令士兵屯田,国家在攘除境外的蛮族忧虑后开始全力休养生息。在第二任刀皇康曙帝继位时,金雀王朝已经开始欣欣向荣,百姓回归故里,更多的城市开始建设,更多的文化种类繁衍开来,期间包括刀疤星纸币,戏剧,茶道,饮食文化等,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同时,与境外异族的通商和交流也让南方的很多物件流传进金雀王朝之中。此时康曙帝联合士族,开创考试制度,分为文举与武举。这要求了一个何族小孩出生时有了新的选择:他可以选择学习刀法并参加武举,成为军队高官,或者学习古典文集,研究文字艺术,参加文举后成为地方官员。
文举分为市试、省试、国试和殿试,市试由当地的所有考生组成,于每年的三月份和七月份在当地城市举行,从所有考生中抽选前十名参加省试。省试于每年的五月份和九月份,在当省的首府中举行,从所有考生中抽选前十名参加国试。国试举行于次年六月的京城,并从中挑选前三十六名进入殿试,这三十六名格外优秀的考生称作取士,已经能够就任九等官员。而取士在后年五月的时候参加于宫廷内的殿试,由刀皇亲自主考,并将前12名、中12名和后12名分为一列甲等,二列甲等和三列甲等,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考试的内容为古典文集中的引用,并要求考生使用古代圣贤的语气对时下的地区政治、大小事件进行评价和改善,考官会根据一个人的文风是否成型,字迹是否工整,思想是否成熟来判断他能否成为国之重器。
武举则有市擂、省擂、国擂。道理和文举相仿,但武举出身的人才并不会被赋予官职,而是赏赐一把刀。市擂无奖赏,省擂的擂主会被奖赏一把纯钢锻造的、长四十厘米、重十公斤且刻有银金雀花的长刀;国擂的擂主会被奖赏一把部分由黑曜石,部分由纯钢打造的刀,上面刻有擂主的名字和他的成年名,还有金色的金雀花雕刻。所有的何族习武之人皆为得到这两把刀而奋斗,这是他们最大的荣耀,即便在擂台上被人砍出致命伤也在所不惜。
康曙帝建立了一套行省制度,他剥夺了以前诸侯的权利,并将国家划分为24个省,每个省有一位省督管理,而省督由朝廷的中枢省从每年的文举殿试中挑选人才,就任行省以锻炼职场能力。金雀王朝同时将官位划分为九等,省督位居八等官位,其上有七等督查,负责监管省督,再往上便是总督、巡抚、大司马等等,这里不做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