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励志大师戴尔·卡耐基曾经如此评价逆境与人生:“与我们中的多数人所认为的‘顺境才是人生’相反的是,逆境才是真人生。留在顺境未必时时快乐,但你迈过逆境,人生必会获得真的精彩。”这位深受乐观主义思想影响的智者一语道出了自己在看待逆境时的态度: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总是会布满荆棘与荒原,失去了千锤百炼的磨难,便不会有来日成功王冠的辉煌与璀璨。
世事无常,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困厄与挫折。遇见生命中不期而至的困难时,我们应该去相信自己会有一个无可限量的未来。挫折和成功像一对孪生兄弟形影不离,每一次的挫折都可能孕育着成功的种子。有远见的人不会为眼前的困境而恐惧,他们在不断前进的人生中能看得到未来。因为明天的方向已经留存于他的希望之中,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将走向何方。
于格·德·蒙达朗拜尔出生于法国世袭了800多年的贵族世家,少年时,他便已经博览群书,精通绘画,在大学时,他进行了法律专业的学习。从25岁开始,于格抛弃了优越的生活,独自一人闯荡世界,并逐渐成为了才华横溢的画家与导演。
1978年的一个深夜里,于格在自己位于美国纽约华盛顿广场旁的家中遭遇了不幸:两名入室抢劫的歹徒将硫酸泼向了他的眼睛,在巨大的疼痛烧灼中,“世界开始变得如同上帝一样不可见了……”那一年,于格才35岁。
疼痛的煎熬、巨大的愤怒、对黑暗世界的恐惧、对未来的焦虑与迷茫,一直困扰着于格。在遭遇不幸以后,朋友们各奔前程,他的社交圈大大地缩小,就连独自出门都无法办到,只好一个人在房间里面待着。
在经受着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时,这位双目失明的艺术家开始回味过往的人生岁月:“在受伤以前,我四处绘画,整日写生,过于忙碌的生活节奏,让人忽略了对人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面对着生活的惨剧,在经历了大半年的痛楚时光后,于格开始对“生而为人”的意义进行反思。
随后,他渐渐地发现,其实一切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糟糕。“生活中,还是有许多可以让人大笑的理由存在的。”从此,于格将努力做一个正常人当成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并立志要让生活再次充满阳光。
与不幸的命运展开顽强抗争的过程中,于格接受了各种各样的“再教育训练”,在手杖与指尖的帮助之下,于格不断地锻炼自己去学会写作、驾车、授课、攀岩……他努力地去寻找新的空间,不断地展示自我生命的张力,以全部的身心去适应周围的生灵与事物,让自己尽力去倾听城市的发展气息,让自己去尽力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此后,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开始了更铿锵有力的跳动,于格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遭遇不幸后对人生产生的思考告诫世人:“对一个人而言,失去光明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将挂在心中的灯盏熄灭,从此再也无法点燃。”
逆境成就了天才,还是天才热爱逆境?对这个问题,恐怕连最富有人生经验的哲学家也无法说清。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被称为西方文艺史三大怪杰的弥尔顿、贝多芬和帕尼尼,竟然一个成了盲人、一个失去了听力、一个变成了哑巴。或许,这正是上帝所谓的“搭配论”早已算计好的。在这场算计中,逆境成了一架梯子,对于强者而言,它通往成功的殿堂;对于弱者而言,它连接黑暗的地狱。
的确,有时候我们根本无力改变我们的人生道路,但是,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选择我们的人生态度:最坏的时刻,或许就是我们最好的新起点;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便会获得怎样的人生轨迹。
戴尔·卡耐基曾言:“若我们有快乐的思维,我们便会快乐;若我们有凄惨的想法,我们便会凄惨;若我们有畏惧的思想,我们便会生病。”面对不幸,特别是那种个人力量一时无法扭转的命运类苦难时,让自己保持平和而乐观的生活态度,这并非盲目的乐观,而是源于内心对未来的坚定信仰,相信生命中总会有美好的事物。
在这一过程中,困境本身并不一定会让我们变得坚强,它也有可能会令我们更加消沉、更加愤怒、更加狂躁。令我们变得坚强的,是我们面对不幸时的心灵,当我们可以正视不幸、明白不幸的真实含义时,我们才有机会从不幸中学习到更多,并逐渐获得成长。
永远抱有希望
所谓的生存勇气,往往只有希望才可以给予。正如十字架殉难的真实意义来自神圣之爱与希望一般,不懂得希望的重要性,便无法理解个人存在的意义。
在遭遇逆境时,让自己抱有希望,即使一次次地经历了失望,也不应让自己放弃寻找希望。人生的不可预期性,本身就是笼罩在人类头顶无法驱散的存在。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对未来充满期待与向往,而这种期待在遭遇了不幸之后也不应消失,因为希望往往就会出现在尽最大努力来完成一次全力以赴的自我创造中。
成功与幸福的人并不是从未遭遇过逆境的人,而是身在逆境之中还能够, 积极地往成功之路上不断迈进的人。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不应该将自己禁锢于眼前的困苦中。当我们能够在最坏的时刻去预期未来展现出的美好愿景时,我们便能够抓住信念的圣火,成就辉煌的目标。